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范曾与十八高僧

(2014-03-16 09:12:20)

谁承千载,我将侍奉

——范曾与十八高僧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是当代中国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

 

范曾与十八高僧

 

范曾与十八高僧

 

《法乳传灯——范曾所绘法乳堂十八高僧


 

      法乳堂十八高僧

 

      1 安世高    2世纪)
      2
 道安     312314385
      3
 慧远      334416
      4
 法显      (约340—约422
      5
 鸠摩罗什 344413
      6
 菩提达摩  (?—536
      7
 智顗     538598
      8
 吉藏     549623
      9
 道宣     596667
      10
.玄奘     600664
      11
.善无畏   637735
      12
.慧能     638713
      13
.法藏     643712
      14
.一行     683727
      15
.鉴真     687763
      16
.怀海     720814
      17
.敬安     18511912
      18
.弘一     18801942


    

范曾与十八高僧

 

范曾与十八高僧

安世高,佛经翻译家,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本名为清,字世高,安世高出家前是安息国(亚洲西部的古国,领土有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的王太子。自小聪明仁孝,刻苦好学,博览国内外典籍,通晓天文、地理、占卜、推步等术,尤精于医学,名声远播,西域各国对他都很敬重。安世高是小乘佛经的首译者。

 

范曾与十八高僧

 

道安(312-385),东晋高僧,俗姓卫,常山扶柳人。道安著述、译经很多,对佛教贡献很大。自汉以来,佛学有两大系,一为禅法,一为般若,道安实为二系之集大成者。他提倡「本无」(即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家之一;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

 

范曾与十八高僧
 

慧远(334-416),东晋高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同修净土,为净土宗之始祖。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为道安的上座弟子,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这一结社的目的就是专修“净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当时的名仕谢灵运,钦服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逐称“白莲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净土宗的基本经典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往生论》等

 

 


范曾与十八高僧


法显(约337-422),东晋高僧,俗姓龚,平阳武阳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前往天竺求法。遍历北、西、中、东天竺,获《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论》、《摩诃阿毗昙》等梵本。后又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及《杂藏》等梵本。由海路回国,前后凡14,30余国,携带很多梵本佛经,于义熙八年(412)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

范曾与十八高僧

鸠摩罗什(344-413),中国佛教四大译师之一。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范曾与十八高僧

 

菩提达摩(?-528),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范曾与十八高僧

 

智颉(538-597),陈,隋高僧,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

范曾与十八高僧

吉藏(549-623),隋,唐高僧,俗姓安,祖籍安息,出生于金陵。三论宗创始人。岁从法朗出家,有颖悟誉,具戒之后,声闻转高,19岁替法朗复讲经论。隋平定江南后,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住嘉祥寺,宣讲三论,听众常千余,被尊称为嘉祥大师。后受隋炀帝敕命,住扬州慧日寺,长安日严寺,并于长安完成三论注疏,创立了三论宗。此期间曾与当时三藏论师僧粲辩论且获胜。唐初,被征为高祖所设统领僧众的十大德之一,备受唐王室敬重。

 

范曾与十八高僧

道宣(596-667),唐代高僧,四分律南山宗创立者。又称南山律师、南山大师,世称律祖。京兆人,俗姓钱,字法遍。道宣研究戒律,盛名远播西域。大师一生精持戒律,依佛制筑戒坛为人授戒,撰述疏钞解释戒律,大演毗尼,后世尊为中国的律宗初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居终南山,故世称“南山律祖”,而中国的律宗也被称为“南山律宗”。他以《四分律》为基础,参考其他各部律典,综合各家之所长,会通大乘和小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范曾与十八高僧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四大译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

 

范曾与十八高僧

   善无畏(637-735),密宗的创始人之一。中印度摩伽陀国人。甘露王的后裔,十三岁继承焉荼国王位,后出家,向达磨掬多学习密法。玄宗开元四年到长安。先住兴福寺,后住西明寺。为唐代密宗胎藏界的传入者,与金刚智、不空合称开元三大士。译有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苏悉地羯经三卷等重要密续典籍。或称为输波迦罗。

 

范曾与十八高僧

慧能(638-713),俗姓卢,原籍范阳,生于南海。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范曾与十八高僧

 

法藏(643-712),唐代高僧,华严宗实际创始者,宗内称为三祖。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后去云华寺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得其嫡传。高宗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施宅为太原寺,度僧以树福田。于是同学道成、薄法及京城其他大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受沙弥戒。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以贤首之名,人称“贤首国师”。

 

范曾与十八高僧 范曾与十八高僧

一行(683-727),唐代高僧,著名天文学家。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

 范曾与十八高僧

 

鉴真(687-763),唐代高僧,广陵平阳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范曾与十八高僧

怀海(720-814),唐代禅师,俗姓王,福州长乐人。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马祖道一的法嗣。幼年出家,初依潮阳西山慧照和尚,后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时值马祖道一在江西南康弘法,天下向风,他也前往参学,与智藏、普愿同称入室,各有擅长,成为鼎足而立的马祖门下三大士。开悟后,因住持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

 

范曾与十八高僧

敬安(1851-1912),敬安“身在佛门,而心萦家国”,近代著名爱国诗僧。俗名黄读山,字福馀,清湘潭县石潭人。7岁丧母,11岁始入私塾读《论语》,18岁因看到桃花被风雨摧败,触景生情,失声大哭,遂投湘阴法华寺东林长老出家,师父赐名敬安,字寄禅。光绪元年夏,东游吴越,于四明山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烧残二指,并割臂肉燃灯供佛,被称为“八指头陀”。与文人雅士游,喜《楞严经》、《圆觉经》,杂以《庄子》、《离骚》而为韵,有《嚼梅吟》诗集出版。曾任衡阳南岳大罗汉寺、上封寺、大善寺、密印寺、万福禅林、上林寺等六寺住持。光绪二十八年,辞上林等寺法席,应邀任天童寺首座。

 

范曾与十八高僧范曾与十八高僧

 

弘一(1880-1942),原名李叔同,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法名演音,晚号晚晴老人,又号二一老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一说山西)。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范曾与十八高僧

 

范曾与十八高僧



“十八高僧”结缘狼山

 

卜元

1981年春,不惑之年的范曾先生回乡省亲。登临紫琅山,但见南麓诸殿佛像皆毁,心中涌起一个念头:要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造像,以重兴广教寺。在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赞许和支持下,范先生郑重选出对佛教中国化过程起过重要作用的18位代表人物,并一一为之造像。这“十八高僧”,从东晋一直到民国,八大宗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几乎全部囊括,范先生夜以继日,恣性挥洒,精心创作……不久,其原作被送往北京市工艺品厂,烧制成每块高2米、宽1.2米的瓷砖壁画。

那是一个极为难忘的日子。1983年5月23日,范曾先生创作的“十八高僧”在南通狼山广教寺法乳堂隆重落成。

范曾先生的“十八高僧”瓷砖壁画,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上来说,在当时都堪称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史无前例的精绝创新,给狼山广教寺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新气象、新美感,同时我也第一次开眼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杰出人士云集南通。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来了,一大批名闻天下的大师们结伴而来:丁玲、楼适夷、张仃、侯宝林、郭兰英、黄宗英、钱千里、文怀沙、康殷、方成、陈明、楼乾贵、冷慧、陈超、顾尔谭、章品镇、朱汉娜、韩培珠……真可谓群贤毕至,精英荟萃,济济一堂,为沐浴着改革春风中的南通市增添了特别的光彩,带来了不同凡响的精气神、腾飞的希望与美丽的梦想。尤其是范曾先生在揭幕仪式上满怀深情、才华横溢、诗意盎然、高屋建瓴的发言,令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借广教寺的一方宝地,所要倾诉的是我对中华民族的一片深情,我能奉献于江东父老的,仅有最童贞的一颗赤子之心……释迦牟尼曾经说过:“一滴水,如何才不干枯——到大海去!”。

范先生的肺腑之言乃“真画者”之言,其行事在绘画,宏旨在画外,用他的话说,就在于“有感于古老文明濒临烟灭,有感于故里山河重新装点”。聆听先生的热切豪迈之言,静观先生的传神阿睹之画,“十八高僧”的形象顿时发皇盛大起来,活脱脱如在目前,如在身边——范先生的“十八高僧”如其人、如其学、如其志,如其忧患、如其“悲喜交集”也!

30年来,范曾先生的“十八高僧”一如刻在我心中的“灯录”和“心经”,每每“一念”而“三千”,“三千”而“一念”,“读图”如“读经”,“读图”胜“读经”,这是我自小在寺庙里“读十八罗汉”从未达到的一种“开悟”体验。我以为这就是范曾先生不同凡响的艺术神力——以“一管之笔”“立象尽意”,“金声玉振”,“尽得风流”,“素以为绚”的天才之所在,也是当年“十八高僧”创作完成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引起轰动效应,在南通举行落成典礼时迎来那么多宗教、文化、科技界的杰出代表和政界领导人、港澳朋友,以及当年苏北游击健儿、太行山区的将领的吸引力之所在。

30年来,半个甲子,“十八高僧”已成为我们南通独有的特色景点、一张城市名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用在这里,似乎可以解读为:南通的狼山不高,有寺则名,自从寺中有了“十八高僧”,则“名上加名”;“十八高僧”出自“飞龙”范曾之手,南通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则“灵上加灵”。我为此而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前年,伴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法乳传灯:范曾所绘法乳堂十八高僧》大型精美画册,范先生自叹从当年作画时的“一头黑发”变成了如今的“萧然一翁”……半个甲子年,弹指一挥间。范先生出神入化的“十八高僧”如同其“中国瓷”的天生玉色和玉质一样,光芒无减,而且,再过三十年、三百年,以至三千年……我相信都将以其自身不朽的“艺—术—性”永远润泽世间,日新又日新。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范先生的“十八高僧”造像昭示的是古老中华文明“溥博渊泉,而时出之”、“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深厚底蕴和永远的复兴精神。诚如范先生写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展览厅前的两幅字:“谁承千载,我将侍奉”。

                      范曾与十八高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崂山太清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