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霍泉轩
霍泉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04
  • 关注人气:2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介祺印鉴 之十五  古之田间大夫  半生林下田间

(2013-03-30 20:27:44)
标签:

文化

分类: 玺印风骨
http://s2/mw690/9d50da61td912f1ce1f31&690之十五  古之田间大夫  半生林下田间" TITLE="陈介祺印鉴 之十五  古之田间大夫  半生林下田间" />

印文:           ɡǔ   zhī   tián   jiān   dà   

                 古   之     田     间    大   

 

http://s10/mw690/9d50da61td912f82e9fd9&690之十五  古之田间大夫  半生林下田间" TITLE="陈介祺印鉴 之十五  古之田间大夫  半生林下田间" />

 

印文:           bàn   shēnɡ   lín   xià   tián   jiān

                 半     生     林    下     田     

 

 

 

    “古之田间大夫”、“半生林下田间”,陈介祺的这两方常用印清清楚楚的道出了作为中国的大儒,他在入世与出世之中的一种难以名状的纠结。初识两方印也许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陈介祺要自比古人,是古人的哪种情怀契合了他的心境?为什么已是“林下田间”,却还没有舍了“大夫”二字。要洞悉这一切还要从陈介祺的仕途说起。

 

    陈介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陈官俊(字伟堂)为嘉庆十三年进士,以名翰林入直上书房,后为上书房总师傅,曾历任工部、兵部、礼部、吏部尚书,官至协办大学士。陈介祺幼承庭训,苦读于京师,《潍县志稿》载其聪慧嗜学,日读百数十行略不遗忘,乡试时考官得其卷疑为耆宿,弱冠之年即以诗文名都下。陈介祺十九岁至莱州府应童试、二十三岁乡试。陈氏的青壮年时期一直沿着苦读四书五经,求取功名的道路顺利地前行,二十三岁时(道光三十五年)考取举人,三十三岁中进士,仕为翰林院编修。然而,其父陈官俊于宦海的几经沉浮,触及到了他的思想深处。道光元年,陈介祺九岁,陈官俊任山西学政时,被满族巡抚成格以“在学政任殴差、买妾、干预地方公事”等款奏劾,并两次降职。道光十九年,陈官俊于工部尚书任上,因主事全孚供出陈官俊闲谈泄密,以“一品大员,言语不知检点”之过,严加议处,而被革职。道光二十九年,即陈官俊病卒之年,因翰林院编修童福承为官俊妻作祭文有过当语,“以不即奏闻,实难辞咎”,议降三级调用,皇上加恩改为降六级留任。至于因些许微小过失而受到夺俸处罚的事则更多。而陈介祺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更使他刻骨铭心。咸丰三年,亦即其父卒后的第四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了南京,清政府军需大增,财政告急,户部因库储告竭,春季不能放俸,副都御史文瑞奏请皇上,命前朝老臣各家解囊捐助,凑成巨款,并指列十八家,其中包括陈家。惠亲王、恭亲王及僧格林沁手捧硃谕,强令十八家认捐,其他各家或万两或数千两,唯独强迫陈介祺代父认捐四万两。其只得四处奔走,多方筹措,历时一月,方如数交上,保全了身家性命。事后咸丰皇帝赏其顶戴花翎,加侍讲学士衔。这亲身经历的灾难,使陈介祺对官场的黑暗凶险而深恶痛绝,遂无意仕进,痛下决心,不再留恋京都生活的繁华和贪图上流社会的虚荣,于咸丰四年致仕,归故里潍县,落居于城郊的章村。直至七年后,为避战乱,方迁入潍县城。

    陈介祺归里后,深居简出,自称“海滨病史”、“林下田间大夫” ,有一自作楹联:“曾种桃花,不知汉魏;犹存松菊,自谓羲皇”,还以陶渊明所居地“斜川”名其居为“小斜川”,体现出对宁静恬适生活的渴望之心。然陈氏并不同于淡逸无争的文人隐士,其从小接受的是儒家的“入世”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深浸其骨。其虽厌倦官场,但依然具有忠君报国的志向。尤其是因其父陈官俊多次充任皇帝的经筵讲官,并任皇长子奕纬之师,道光帝嘉其“训迪有方”,而奕纬“逾冠而薨”,道光帝深为悲痛,故而对陈官俊格外恩宠,这也是陈官俊虽几经降任或罢免,而能复出擢升的原因。陈官俊母九十寿时,道光帝还赐以“耆臣寿母”匾。陈官俊卒后,追封“太子太保”,入贤良祀,谥“文悫”,并御赐碑文,对其褒赞倍至,并赐封陈官俊孙陈介祺子厚钟、厚滋并为举人。对以上诸事陈介祺深为感恩,曾书撰一楹联:“天上旧恩星拱北,日中新景地卷南”。陈氏认为一切腐败都是皇帝以下官吏所为,“今日事,皆君民中间一段,作不到认真二字,遂事事无可如何。”而其忠君报国的思想未曾动摇,即使长期僻居于乡野尚不忘关心朝政。当时有两位朝廷官员与陈氏有密交,书翰往来。一为陈官俊的弟子,一为其姪婿户部侍郎徐会沣(字东甫)。陈介祺致徐会沣的书函,现集中归藏于国家图书馆,存有五十余通,内容多涉及政务。另他与吴大澂、王懿荣这两位忠君爱国、思想激进的官员兼金石之友私交最笃,书翰中往往评骘事政。陈氏对改革吏治、赈灾救荒、洋人来华传教及开矿筑路、外敌入侵、富国强兵等均有大量论说。他的这些言论往往写在附笺上,有时注有“付丙”字样,即示意阅后焚销。其慨叹“吏治日逊一日􀨫民生日窘一日􀨫奈何”,呼吁上层官吏“以经为治,讲求利弊,周知天下,勤恤小民,上法古圣之政典,远取海国之所长”。其谈赈济灾荒,在光绪三年致督办山西救灾的吴大澂的多次书函中,详论“赈事七病”,提出办赈之要在“积谷平籴”、“兴保甲而杜官吏之侵吞”、谨防“富商大贾奸诡之徒拥资厚籴,居为奇货”等,并陈说救荒的具体方法。谈洋人在华设局开矿,其于光绪九年十一月三日致书王懿荣云:“晋省多煤多铁,必须延德国克鲁伯厂人来领工,而不可令其多带工人至千名外,以防我不能自为,而彼有异志,此即北京之一大机器局,又为北省运买之总局,南省则闽、广、滇产煤铁处六所,德不欲法强,故可用,吾兄以为然否?”虽僻居乡野,对国事却能了如指掌。其还力主抗御外敌,曾言:“中国民不知兵、兵不知战,猝募之众何以御敌?既未早图之,亦不可不再急图之。”曾作《海防说》一册,寄给朝中之友,言“虽系纸上之谈,自谓遇至明大公者尚有一二可采”。而在国运临危之时,又谆谆嘱托朝中友人:“津防、京防则尤不可忽,以备困兽之斗……须使京师如泰山之安也”,时时关切朝廷的安危。其还撰有《增补请开国铁路说》、《读张之洞奏疏之后》等,以陈己见,忧国忧民之心可见一斑。而其于乡间百姓之事也难于漠然不置,关要之时,总能挺出而力执其事。咸丰十一年(186)为抵抗捻军,其会同官绅捐资设局募勇办团,还“于酷暑中筹画经营,设虚心炮台三座,规模制度皆亲创之。八月,军再过潍不复近城。”光绪二年(1876),潍地大旱,百姓饥饿不堪,其又率子孙于城隍庙办粥厂,“日往施粥,八月无间,粥必亲尝,旋到旋领,略无拥挤之患,大饥之后不染瘟疫为从来少见,所活万计。”于乡里享誉一时。又重修宗祠、建家祠、置祭田、立近族义茔等。因此,我们说陈介祺的隐居,并没有悖离他所接受的儒家“入世”的思想,是厌倦官场的无奈选择和心性的一种寄托。(摘录自《陈介祺鉴藏与学术研究》)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陈介祺是身在“林下田间”却有着浓重的“大夫”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正是陈介祺与古之贤人相契合的心境。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心绪,让四十二岁辞官归里,埋头金石的大儒依然“意在传古,志在为国”。

 

http://s10/mw690/9d50da61td91305e72df9&690之十五  古之田间大夫  半生林下田间" TITLE="陈介祺印鉴 之十五  古之田间大夫  半生林下田间" />
千秋砖   钤有“半生林下田间”

(图片来自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古砖卷》)

 

 

http://s7/mw690/9d50da61td9130a000126&690之十五  古之田间大夫  半生林下田间" TITLE="陈介祺印鉴 之十五  古之田间大夫  半生林下田间" />
车马出行图   钤有“半生林下田间”

(图片来自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古砖卷》)

 

 

http://s6/mw690/9d50da61t7c1b81c0c695&690之十五  古之田间大夫  半生林下田间" TITLE="陈介祺印鉴 之十五  古之田间大夫  半生林下田间" />
君子砖   钤有“半生林下田间”

(图片来自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古砖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两枚唐国通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