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的几点体会。

(2014-04-11 23:18:30)
标签:

千课万人

体会

学生主体

分类: 教研学习

注意到一个问题,这些天所有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都体现非常明显。有的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有序的组织、引导。还有的课,直接出示研究内容和要求,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汇报和适当的小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并始终有数学智慧的光芒在闪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注意什么呢?结合这两天的学习,我梳理了几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师的引导最重要。怎样引导学生,则是教师课前预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例,黄爱华老师的模拟教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教师板书完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时,语言的指向性就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问学生:看到倒数这个课题,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些问题?而不是问:“你有什么疑问吗?”如果这样问,则学生的问题则会天马行空,找不到方向,令老师陷入被动境地。

所以,要引领学生,教师就要把语言说得指向性更加明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选择,有判断,该收的地方要收,该放的地方就要放。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引出本节课要重点强调的内容。

二、面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千奇百怪的想法,教师首先要记住,不要随意给学生以宣判,如果这样,会非常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如果认为我们的儿童都是能够顽强的克服困难的英雄,那就未免想得太天真而且错误了。”的确,大多数孩子,并不像他们表面上那样勇敢,相反,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时,他们是非常小心翼翼而无助的。任何时候,教师都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孩子说错了时,我们可以引导一下孩子,这是你真实的想法吗?或其他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促进。因此,课堂上,当教师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一定要稳住,可以等一下,在脑筋里判断一下,思考一下,而不要急于回答和做出结论。

三、要注意转变孩子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研究问题,而不是等着教师教给知识。比如,黄爱华老师这样引导孩子:你们喜欢老师讲给你们听,还是你们自己来研究一下?这样,就把问题引入了学生的研究领域。然后接着问:“我们一个一个来研究好不好?”“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看书,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可以画图,可以---,看你们能不能把问题自己解决了。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想法说清楚,让同学们都能听清你的意思。”张齐华则这样说:能够做出了还不够水平,如果能够讲出来,那就厉害了。

四、尊重孩子,多鼓励孩子。无论孩子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善于周转或调控,让孩子感受到积极发言动脑筋的快乐。两天来,所有的课堂上,老师们无不重视这一点。有的老师,对孩子的发言赞赏不已,或者对孩子的积极参与说声“谢谢!”,还有的老师,孩子只要到台前发言,就一定会带领同学鼓掌,表示赞赏,表示鼓励,表示同意,表示感谢----,所以,从讲台上下来的孩子,无论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正确,无一不是带着笑容和激动走下讲台的。这样的尊重和鼓励,怎能有孩子不愿意参与?

六、一节课,可以多站在学生角度想一想,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如此设计一节课,就能贴近孩子的心灵,孩子更感兴趣,从而更能发挥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五、注重数学情境是生活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喜欢听故事,比如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一课,整个情境就是以老师自己和三个学生的投篮比赛的故事贯穿始终,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同时,又由于张老师的幽默和贴近孩子的语言,整节课学生兴高采烈,回味无穷。比如黄爱华老师引导孩子表演情境图也非常吸引学生,在四个孩子依次介绍情境图后,黄老师都启发学生这样说过渡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看下集。令课堂平添了许多精彩和生动。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课在杭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