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不能走“捷径”
(2012-12-11 15:49:19)
标签:
公开课操作思维捷径追求 |
分类: 教研学习 |
第一节课,我的公开课。
公开课是我们年级组织的,年级里共7位数学老师,除去讲课的自己,听课的有6人。
虽说听课教师不多,但每位讲课教师都很重视,我亦如此。教案修改了好几遍,学生也嘱咐好几遍,该准备的东西都尽量准备齐全。特别学生上课需要用的圆片,我在今天一早就检查了一遍,唯恐哪个学生没带或带少了。
课上得很顺利,在例题的重点地方,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动手摆圆片,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摆完后,我指名几个同学到前面展示摆的过程,学生在黑板上边摆边解说着,下面的同学则认真地听着,整个过程有序有效,完整地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课讲完后,几位同事夸赞有加。特别提出我这节课在学生操作方面引导很成功,让学生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因而学生对例题理解的特别透彻.我对此也有此同感,因为学生动手操作了,亲身经历了,所以他们的感受相对来说深刻了许多。
回想一下,其实以往的教学中,我像这样让学生充分动手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一来准备学具费事,二来总以为有些道理给学生讲一讲,学生懂了就行了,那么一大群人上课摆弄圆片,课堂纪律组织起来很费力气。所以在很多时候,将就一下能省的也就省了。
数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让学生经历、感受、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些理念对我们来说其实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能这样去做的能有多少?很多时候,为了那高高的分数,我们总想尽快一步接近它,我们想着办法走捷径,走一条看起来不费力气不费时间的捷径。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节省多少力气,练习做了一遍又一遍,试卷做了一张又一张,新课所节省的,练习中又毫不缺少地补上了,甚至补得更多。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生真正理解并触动心灵,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曰:“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相信,孔子老人家的这“一隅”,之所以能够启发学生,使很多学生能够“以三隅反”,这必是深刻的“一隅”,必是点睛的“一隅”。我也坚信,这“一隅”,不会是来自于某一条捷径,而是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