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民菊
王民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08
  • 关注人气:1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做教书匠

(2012-08-18 17:40:40)
标签:

不做教书匠

教育价值

追求

随想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想

两天时间,一口气看完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这本书。

正如这本书的序所说,这本书“各部分乃至每篇文章珠联璧合,好似珍珠串联在一起,令人反复玩味,爱不释手;宛如一波波涟漪,涤荡着我们混沌的心灵;又像一声声响鼓,催动我们犹豫乃至一度停息的脚步;如同一级级台阶,拾级而上,步入教育的人生巅峰。”这是一本激励教育心灵的书,特别对青年教师益处更大。

要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必须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就必须明确方向。一个方向摇摆不定的教师,很难在教育的路上收获幸福。

要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要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学会克制自己盲目的冲动;能够服从纪律的约束,并让心灵超越纪律。

要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教育,把一言一行和教育融为一体。与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教育指手画脚,不如蹲下身去,从改变自己做起。改变了自己,就能改变学生,改变学校,从而能改变社会

要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如果你偷懒,你一定会被察觉,如果你敬业,你迟早也会被发现,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信息发达,不是只有眼睛才能看到,也不是只有一种直接的方式才能使人明白”。“他们从来不想是否对得起学生,是否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是否对得起来之不易的人生,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永远的期待和关怀。”

要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成长,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在教育的研究之路上不放弃、不退缩。“我一直认为,一个教师要想做到非常杰出,或许需要天分,需要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则人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达到。”

要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修炼成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产生并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这样,你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令别人羡慕的想模仿和借鉴。”

-------

让我最感动的,就是作者写的后记中的一段话:“我的教育人生是从村小开始的。我最初的教书技能和对教育的认识,是从村小一位民办教师那儿习得的。十多年后的一些夜晚,我呆想,如果在那年轻得溢出绿来的岁月里,有人告诉我教育人生是什么,教育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是什么,又该怎样去实现它?---- ----如果那个时候我就明晰教育人生的价值和方向,我想我会早一些从教育的迷茫和痛苦中走出----”“那个夜晚,那个沉思的夜晚,我忽然明白,教育,是我存在的家。----那一刻,我产生了流泪的欲望,那不是哭,那是一个游子暮然回首发现为他亮着的灯火,他悄悄地蹲下来,静静地流泪。”我相信,这是作者掏心窝子的话,他袒露了自己曾经迷茫和痛苦的心灵,也袒露了自己苦苦思索和追求的历程。作者用自己含泪的过去,用心底翻腾的语言,谆谆告诫青年教师们,到底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实,作者的过去,何尝不是很多教师的过去。“我们不知道教育人生到底与其他人生有什么不同,我们不知道到底怎样去追寻教育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把每一个学生管理的听话顺从,把每一个知识点教懂做熟,不让每一个孩子的成绩掉队,这就是很多教师曾经的追求。数学课上,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多做多练;语文课上,多抄多背成为了必杀绝技;科学课无需做实验,把重难点划一划,背下来就行。音乐课放放录音机,让孩子跟着模仿几遍-----。我们曾经这样做过,直到现在,还有人这样做着。我们以为,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家长就会感到幸福,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这样的学习,学生最终得到了什么?学生是否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是否提高了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

曾听小孩念过一首顺口溜,让我很震惊:“锄禾日当午,上课真辛苦,一本小破书,一坐一上午。”这首顺口溜,不代表全部学生的心声,但起码说明一点,就是教育没有像我们所想的那样让学生感到幸福。难道这就是我们教育者为之辛苦忙碌的课堂吗?这就是我们所追寻的教育幸福所在吗?

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做?教育的价值在哪里?教育的幸福在哪里?《不做教书匠》中明明白白地给出了答案。我为青年教师而庆幸,因为这些先知者,他们不用再流着泪走那么多的弯路;我为教育而庆幸,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思考者,解开了教育中存在的很多迷茫和困惑。

曾经的迷茫和痛苦,是为了寻找幸福和光明;曾经的失误和过错,是为了奠定更扎实的基础。放下过去,看向远方,从现在开始吧。不做教书匠了,做一个追求职业幸福的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