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堂方法》随想(一)
(2012-07-13 09:24:09)
标签:
《课堂方法》三维目标减负读书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想 |
放假前,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两本书《课堂方法》和《不做教书匠》。前几天,随意浏览了其中一本-----《课堂方法》,才刚看了开头,便被它吸引住了。
“虽然很喜欢上课,但一直害怕当教师,尤其害怕当中小学教师,----害怕当教师,是因为大家对教师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就拿一节课来说,知识肯定是要教的,不但要教,而且还要教得准确教得扎实,要确保学生能够学到位,最直接检测的方法就是在最近的考试中学生能否考出成绩;方法也是要教的,不但要教方法,而且还要确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得有趣味,教得有成效;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也是不可缺少的,课堂教学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要宣扬核心价值观。于是,一堂本可以上得轻松自如的课,在众多教学目标的重压下,变得沉重和枯燥起来。”文章一开始,便道出了积压在小学教师心头多年的无奈。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师,自己感觉数学课真的越来越难教了,尽管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年,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不说,教师的负担反而更重了。这负担,重在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高要求,诸多方面的高要求,最后都集中在了一点,那就是: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于是,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筐,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什么都开始往里装,而要想让学生装得下这许多东西,教师还必须让学生时刻都充满着兴趣。于是,实际教学中,“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成了一个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教师们准备一节课时,无不竭尽所能、使出浑身解数。但尽管如此,实际教学中,“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还是不尽如人意:比如耗费几周时间准备的讲课比赛中,经常见到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目标落实不了的课,还是在不做课堂作业的情况下;平时的课堂上,往往一节课的内容需要好几节课才能完成,否则很多学生难以消化;许多数学教师不得不占用小科的课堂用来弥补数学课时的不够用----。事实正如《课堂方法》中所说:自从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因为目标的拔高,而变得更加有成效、更加有魅力。
“不管多大的鸟,翅膀上的负担多了,也飞不高,飞不远。”“课堂教学究竟能够教出什么,究竟为何而教?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可能为课堂教学减负;只有有了减负的课堂,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变得高效起来,课堂才可能真正成为师生展现生命活力的地方。”
需要减负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和课堂。怎样减负?怎样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我想,这是每位教育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正是吸引我继续看这本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