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课例
(2011-12-28 16:32:31)
标签:
杂谈 |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课例
一、
《认识立体图形》这既是一节“课内比较学”的课,又是一节课题研究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所以,我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有趣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看一看、认一认、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玩一玩等自主、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乐于交流,从而提高空间与图形领域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二、
《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三、学情分析:
孩子们在学前班已经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不能正确叙述,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能够让孩子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他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五、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
师:为了奖励大家这几个星期的良好表现,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大袋礼物,高兴吗?
生:高兴!(情绪很高涨)
师:大家睁大眼睛瞧,来了(课件动画出示)
学生很认真地看着各种各样的实物
师:这么多的物体,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吗?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①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②汇报交流。
生1:我把鞋盒、茶叶盒、火柴盒和香香盒放在一起。
生2:我把小棒、杯子、饮料瓶放在一起。
生3:我把魔方和骰子放在一起。
生4:我把篮球、乒乓球、足球放在了一起。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分的吗?我们看看你们 和电脑博士分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课件出示分的结果。
师:你们太棒了,可以和电脑博士一比高下。(指着大屏幕的分类)像鞋盒这样的物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长方体。同时板书:长方体。你们跟老师读一读:长方体。
生:看着板书读长方体的名称。
师:像杯子这些物体,你能给她取个名字吗?
生:我知道,它们叫正方体。
师:你取得名字真好。(板书:正方体)一起读一读
同样的方法揭示圆柱和球。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师:你们手里也有这些立体图形,你能把你的球举起让老师瞧瞧吗?圆柱呢?正方体呢?长方体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准确的拿出了这些图形)
2.摸一摸,感知特点。
①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师:请你拿出长方体,认真看一看,像老师这样摸一摸,(方法示范)找找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
②汇报交流
师:你能把你的发现和同学们说一说吗?
生1:我感觉长方体平平的。
师:你能到前面来摸给同学们看看吗?
生1上前摸给同学们看,下面的同学也学他一样摸了起来。
师:这个平平的地方叫长方体的面。你们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这样的面?
生2、有6个面。
师:你能到前面来数一数吗?
生2上前指着长方体数。
师:你能像他那样数一数吗?
学生数面。
生3:我还发现长方体有四个角。
师:角在哪儿?
生3:(学生指着顶点说)在这儿。
师:这儿不叫角,叫顶点,那请同学们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
生4:4个顶点。
生5:8个顶点。
师:你能数给同学们看一看吗?(学生上前数出有8个顶点)
生6:我发现长方体有几个棱棱。(学生指着棱说?
师:这里叫长方体的棱。他有 几条棱呢/
生7:4条
生8:不对,有12条。(学生指着数)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长方体的特点全找出来了。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有8个尖尖的顶点,还有12条棱。认识长方体了吗?(指着正方体、圆柱、球说)我听见他们很生气地说:恨,同学们只知道长方体的特点,不知道我们的特点吧!同学们,你们能找出他们的特点吗?
③动手操作,找出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
1师:你们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分小组去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吧!
生:圆圆的,可以滚
师:你们找到了他们的特点,能迅速说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学生说名称)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师:要是去掉他们漂亮的衣服,你还能认识吗?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一记。
①猜一猜
我说图形的特征,学生猜图形
②想一想
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③拿一拿
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⑤认一认
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通过记忆想象,使学生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说一说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师: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立体图形,你平时注意到它的存在吗,你能说一说吗?
生:我的笔盒是长方体
生:我的橡皮擦是圆柱
生:我的橡皮擦是长方体
生:教室的门是长方体
生:我的数学书是长方体
生:我家的房子是长方体
生:跳棋子是球
……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玩一玩”。
①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②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的准”。
①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②小组长一个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的准。
(通过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
师: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全课小结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同学们,数学知识就藏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只要用智慧的双眼,你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认识立体图形》这既是一节“课内比较学”的课,又是一节课题研究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所以,我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有趣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看一看、认一认、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玩一玩等自主、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后,结合听课老师们的意见,结合课前预设,课中表现,做了如下反思: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这样的课前准备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课件激趣,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找出它的特征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找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让孩子们运用刚才的方法,去找出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再出示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辨认。接着通过动画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再组织学生记一记,想一想,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快乐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尤其是部分学生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正方体说成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