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倾听、专注力”的话题(儿子家长会发言稿)
(2012-04-12 22:22:43)
标签:
杂谈 |
今天,裘老师给我的是一个关于“倾听、专注力”的话题。
“专心”在孩子的未来的学习中,重不重要?大家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从事各类学习活动时都能展现专心的习性,因为在聪明才智等其他因素都先不谈时,能专心的孩子在学习上就事半功倍了许多。为什么同年龄的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在专心倾听能力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是谁在其中对孩子产生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那就是家庭和家长们。就像孩子的生命是爸爸妈妈给予的一样,孩子的一切特质,包括性格、气质、习惯、能力不容置否都来自于我们,有的来自于先天的基因,有的来自于后天的影响。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上幼儿园了,上小学了,家庭之外的影响力就渐渐扩大了。所以越是小年龄的孩子,来自家庭的影响就越多。比如:
你是不是总是嫌孩子来缠你而给孩子看电视打发时光;你是不是在孩子婴儿的时候就开始总是带着孩子在外面兜而很少陪孩子做一些安静的活动;当孩子怀着好奇心对家里的物品东摸西敲时,你是引导他认识还是制止他抱走他;你是不是总是满足孩子的欲望无休止地给孩子添购玩具;过多的玩具,过多的看电视,过多的被成人干扰,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专注力的养成。
今天我是以家长的身份坐在这里和大家聊天,(跟以往不一样了。)所以聊的也是我作为家长在我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曾经做过哪些积极的引导,可能对孩子专注力的养成起到了一些作用。
影响最深的还是我从孩子一周岁开始就持续不断的读书给他听,一直到现在,尽管畅畅的识字量完全能够支持他自己阅读幼儿类的故事,但是听妈妈读故事书依然是他每天最喜欢的活动。当初我读的第一套故事书是日本的一套“小熊宝宝绘本”一共15本。很有趣的生活情景绘本,文字很少。抱他坐在腿上,主要是用自己的话看图讲述了。同时还有一套“小波翻翻书”系列,也有十多本,这两套书反反复复讲了大半年,百听不厌的。只要他不厌倦,我一般不轻易换书。那个时候,在家里,只要我有空,就给他读故事。白天都是坐在我腿上翻着书读。但是像喝奶的时候,午睡、晚上睡觉前的空档我就选择一些短小的经典故事朗读。那一年家里还订了《婴儿世界》,里面有一些故事、儿歌,文字很优美的。为了便于我自己朗读,我把一些优美或经典的故事打印出来订成一册,放在午睡的房里。每天午睡的时候,他都躺着听我读这些故事。他从来没有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总是越听越精神百倍,“再讲一个,再讲一个。”
两周岁以后,我买了一套《中国幼儿文学60年经典》,一共30本。里面的许多故事幼儿园语言教材里也有,很经典的中国童话,都是名家的作品。另外还有“熊宝贝系列 ”13本,和“汤姆兔系列”16本。这三套书的文字已经相当丰富了。我们总是在小桌子边一坐就是至少半个多小时,而且一天不止一次。也就是说,我们每天一起听读故事的时光至少有一个小时。我做事的时候,我就放录音故事,他一边玩一边听。那个是故事的DVD,有故事的动画画面,我从来不放视频,只提供音频。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倾听中了,也有利于他对故事的理解和对画面的想象。
三周岁后,我发现了许多很经典的中外绘本,这么好的书错过了真可惜,所以就一下子买了很多的绘本,有的很简单,很早就应该可以读了。不管程度如何,经典的东西真是值得反反复复去读的,每个阶段去重读,都会有不同的体验。
给孩子读书的好处真是太多了,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扩大语言的词汇量,快速提高他对书面语的理解运用能力。我找出女儿小时候读过的《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这是长篇连载漫画,是餐桌朗读书籍,边吃边听三毛的故事,常常是吃完了饭还要讲许多页才肯停下来。三毛的故事已经熟练得我读错一个字都能被他揪出来了。晚上入睡前我开始给他读篇幅比较长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那几个童话翻来覆去听厌了,就开始读长篇故事《木偶奇遇记》,是我女儿小学时读过的书。只读原文不作解释,他如果不懂他会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来来回回读了大概五、六遍。只要他还要听,我就读。《木偶奇遇记》听厌了,我就买了几本小学版的儿童长篇故事,现在正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开始读《西游记》。
现在在亲子阅读的时光里,我和畅畅约好,不再是所有的读书时间都是由妈妈读了,而是我们一起读自己的书,我读我自己的书,你读你自己的书。这是向独立阅读迈了一步,不管是看图也好,读字也好,孩子会自己坐在一边专心地看书,独立地思考,其意义已经很不平凡了。
当我回忆这几年来我们母子度过的亲子阅读时光,真是非常温馨的。当然还有很多的意外收获,使得畅畅有比较好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有比较好的倾听习惯和专注能力。当去年9月份刚入园,老师反馈的信息是畅畅上课很专心,很乐于表达。我就想:这几年口水没白费。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的孩子在专心倾听方面有问题的话,现在开始就为孩子读故事吧,为时不晚。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些比较好的习性或才能,很多时候可能就是家长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进行着有益的教养,日久天长,转化为孩子的优异的习性和才能。孩子身上或多或少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肯定也是我们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的一些不自觉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所以,孩子有问题了,家长最好不要责问孩子:“你怎么会这样?”不能把孩子的“不是”都归咎于孩子自身的发展。而要问问自己,“他怎么会这样?我做了什么了?我该怎么做?”所以很多时候,家长要学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教养行为,尽可能多的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