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禾原创作
禾原创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8
  • 关注人气:1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二首施雨诗歌的赏析

(2015-05-22 21:21:16)
标签:

施雨

诗评

弃医从文

海归

海外华文文学

分类: 诗歌
导读:

我们处于汉语词汇、语法结构、汉语思维的全面大动荡时期,在诗歌创作中,哪些词语可以使用,哪些词语不能使用,都得靠诗人的语言敏感力来选择,诗人与匠人的选择结果是不同的:同是创新的词语使用,诗人写出的是语言优美的诗歌、匠人写出的是别扭的文字垃圾




http://wxs.hi2net.com/home/upload20131/201548221757761.jpg

施雨,旅美20多年,医学与文学双博士,美国文心社创办人,现任文心社社长,文心网总裁。著有诗集《无眠的岸》《施雨诗选》,以及小说、散文集与译著等十多种。获2005年获“中国·星星杯”爱情诗歌大赛二等奖等海内外多种文学奖项。






一、《日子》

施雨

日子
盆景似地
在百叶窗后
守望

一格蓝天
一格白云
数落成
瘦瘦的文竹

病倒没病
不过寂寞了些
拉着线
每天开关

寂寞,这种都市流行病,也没放过施雨。“日子/盆景似地/在百叶窗后/守望”。这几句,堪称神来之笔。日子,很繁盛,恰似盆景,在百叶窗后守望。守望谁呢?应该是寂寞的诗人,这要在言外去发现。“日子”似“盆景”,“守望”着诗人,这是虚写的手法,颇有新意。语极简,意极丰。诗人之“寂寞”毕现矣。

第二节写景妙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人清影,呼之欲出。“瘦瘦的文竹”,仿佛诗人孤零瘦影,令人读之三叹。读者至此,大约要情不自禁发问,诗人病欤?

“病倒没病/不过寂寞了些/拉着线/每天开关”。前两句,直言;后两句,暗示。“寂寞”二字,自是全诗诗眼。

《日子》最善白描,虚实结合,用语寥寥,烘托暗示,手法巧妙,意象鲜明,意境清幽,仿佛得了婉约宋词的真传。卡夫卡谈小说创作时曾说,与“情感泛滥的风格相对立”。此说同样适用于诗。施雨抒情的内敛,令人称奇,也完全符合此说。(短评:侯川)

 


http://wxs.hi2net.com/home/upload20131/201548201744438.jpg

二、月光奏鸣曲——有感非马画作《Girl in Moonlight,1992》

施雨

月色湿润 流成水
流走两个人的五官
和朦胧的许诺

那扇窗 对不准道路
再也没有哪只手
把它敲开

路口是望了又望
一转身 空着
又是一个中秋

这首《月光奏鸣曲》,首先让我感觉到的是流畅的语境旋律、咏叹调式的自由节奏、小夜曲般舒缓的情感,令我再次肯定这样一个看法:诗歌是语言的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诗歌。

我们处于汉语词汇、语法结构、汉语思维的全面大动荡时期,在诗歌创作中,哪些词语可以使用,哪些词语不能使用,都得靠诗人的语言敏感力来选择,诗人与匠人的选择结果是不同的:同是创新的词语使用,诗人写出的是语言优美的诗歌、匠人写出的是别扭的文字垃圾。正因为有这两种本质不同的“先锋诗”和其他称为“先锋”的作品,人们便对先锋艺术形成了两种极端的看法:阿多诺认为先锋艺术是艺术最为发达的阶段;卢卡奇则说先锋艺术是腐朽的(彼德 彼格尔语)。

在《月光奏鸣曲》中,施雨把“月色”与 “湿润”组合,还“流成水”,接下来是“流走了两个人的五官/和朦胧的许诺”,这是超现实的写法。李白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月光”与“地上霜”之间还加上了“疑是”二字来衔接,而施雨省去了这类衔接,让词语超现实组合。词语超现实组合是先锋诗常用的手法之一,但是,这种手法极具危险性,蹩脚的先锋只能够“把语文垃圾化,把内容诡异化(马铃薯:论《现代诗》)”。

施雨的天赋在于她把词语超现实组合得非常巧妙、天衣无缝,不见任何生硬的痕迹,如音乐旋律般流畅,并产生轻灵飘逸的中国写意画的效果。写意是中国艺术的传统特色,施雨在诗歌语言的使用上发掘了它的现代价值。(短评:李诗信)
 


三、《母亲》

施雨

青鸟冷冷的羽翼下
天空苍翠不堪
五月里的青丝和眉眼
开一朵红颜

母亲树上的康乃馨
石竹科的回首 三十多年
倏然而过 时间隧道那头
还是老家街口的老榕

眼角的年轮 眉心的纹路
可以宁静一百年
一袭旧时的衣裙下
诞生了与你一样的我

青丝还是那把青丝
眉眼还是那弯眉眼

诗歌的先锋运动是由发韧于西方19世纪中叶的现代性运动演变而来的。以我的理解:先锋主义并无明确统一的纲领,它是当今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推陈出新的反传统的文化运动;在诗歌语言上,“先锋派”极力对语言创造性的使用,是一种“对我们公众言语的平淡、迟钝和乏味的必要的反应,因为这种公众言语在量的传播上的使用目的毁坏了表现手段的质”(雷纳托 波焦利语);在内容上,先锋派诗歌比传统诗歌更关注生命体验之“真”、不愿意过多涉入世俗伦理之“善”;在审美追求上,先锋派不是以和谐而是以冲突为“美”(陈超语)

施雨的词语超现实组合的才能,不仅国内的先锋诗人对之望尘莫及,欧美的先锋派诗人也难以与之相比。如果把加拿大著名的先锋派诗人欧文 雷顿的诗歌《母亲》与施雨写的《母亲》做比较,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后者用词更巧妙:

当我看见冰冷的枕上母亲的头颅/瀑布般的白发倾泻在她沉陷的双颊上,/想起她曾爱过上帝,也放肆地诅咒过上帝的创造物/悲哀在我的心头悄悄萦绕回荡。//她嘴里最后吐出的不是水却是诅咒,/一个小小的黑洞,宇宙间一处黑色的裂纹,/她诅咒绿色的大地、星辰和悄然无语的树木/以及那不可逃避的日益衰老。//……(欧文 雷顿:《母亲》)

青鸟冷冷的羽翼下/天空苍翠不堪/五月里的青丝和眉眼/开一朵红颜//母亲树上的康乃馨/石竹科的回首 三十多年/倏然而过 时间隧道那头/还是老家街口的老榕//……(施雨: 《母亲》)

同样是感叹生命那不可逃避的日益衰老,施雨写得确实比欧文更高明、更艺术。欧文写实、施雨写意,欧文写西式长句、施雨写中式短句,这些区别都只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施雨的高明并不是在这种文化差异上,而是在于她有很高超的超现实组合与链接词语的艺术水平,营造的语境意象非常优美。(短评:李诗信)
 


四、《我们活着》

施雨

我们活着
却总在别处过日子

我们活着
但始终面目不清

我们活着
希望更像人一样活在世上

我们活着
都说是在自己的土地上
可谁又算真正的本地人

我们活着
等待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
死去的依然是些肩膀宽阔的朋友

很多希望都是从伤口里流出去
我们活着
渴望马蒂斯那颗紫罗兰的太阳

我们活着
曾经洁白的前额,双眸
都慢慢变成了青铜

“我们活着/却总在别处过日子”,“我们活着/但始终面目不清”,“我们活着/希望更像人一样活在世上”,都是肯定句式,但诗人似乎在步步逼问,其实既是问自己,也是问别人,问题关联到当下的每一个人。这种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拷问,很能打动人心。

“我们活着/都说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可谁又算真正的本地人”,这是哲学意义上的追问,具有很强的寻根意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的无根状态。诗人在苦苦地寻找完美的人生答案,而那些死去的“肩膀宽阔的朋友” ,是何等地让人痛心! 虽然心怀希望,而带血的希望,能让人看到“马蒂斯那颗紫罗兰的太阳”吗?“我们活着/曾经洁白的前额,双眸/都慢慢变成了青铜” ,这种令人不堪的生活与命运,谁人又能改变呢?

失落,应该是都市伤口的又一种情形。精神的无根状况,使“我们活着”难免陷入尴尬之境。米兰·昆德拉说:“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一种失败。我们面对被称为生活的东西这一不可逆转的失败所能做的,就是试图去理解它。”施雨对生活的本质,具有清醒的认识,故而在《我们活着》这首诗中,有着最本真的表现,有着最惊心动魄的追问。

《我们活着》一诗,具有最深刻的理趣,但用语晓畅,节奏明快,行文活泼,毫无滞涩之感。这也是不得不令人赞叹之处。


五、《小屋——有感于一场火灾》

施雨

每次经过那个路口
车流的下游
小屋总在红灯右边

像一场私奔
人去楼空
昨夜的燃烧
把你变成焦黑的黎明

那火焰
不由分说
领走了窗后的帷帘
帘下的流苏
流苏边的女子

黑色的国度里
光芒以诡异的姿势
逼近你
那火
也像目光么?

《小屋——有感于一场火灾》是一首精致、婉约、很有延伸度的小诗。小屋给诗人的疼痛感,真是刻骨铭心。“总在红灯右边”,好像是红灯常常在有意提醒诗人,而其实这正是通过暗示,强烈突出了诗人对小屋遭遇的一次火灾的深刻记忆。

“像一场私奔/人去楼空”,极富生活味的比喻,强化这次火灾给人带来的意外感。“昨夜的燃烧/把你变成焦黑的黎明”,用简单陈述和大体勾勒的笔法,正面表现小屋遭遇火灾的严重程度。我们不禁想急于知道,小屋中的人到底怎么样呢?

接着,这首小诗,自然也就写到最让人痛心流泪的地步了。然而,诗人并不急于直接告诉读者。她仿佛是漫不经心地写来,而其实稍加注意,我们会发现,诗人的笔法是很讲究的。短短四句,极有层次感,像剥莲笋,层层展开。最后的悲剧结果,真是让人无法面对,难以承认。如此写法,其妙处还在于完全符合生活真实和人们的心理规律。施雨诗外功夫,于此可见一斑。

“黑色的国度里/光芒以诡异的姿势/逼近你/那火/也像目光么?”诗人再次回放火灾的现场情形,高度概括,造语奇妙,异常恐怖,惊心动魄。灾难自是可怕,悲剧自是痛心。而生活中类似火灾“光芒”的“目光”,又让人如何躲逃呢?“都市伤口”锥心刺骨,仿佛无所不在。末一节,不着痕迹,不露声色,却极大地拓宽了诗的意境,令人读来回味不尽。(短评:侯川)
 


六、《我去日的诗》

施雨

当黎明上升到
天堂的高度
我们看到
一位白衣女子
孤独地飘过西窗

我们站在
她站过的地方
品尝芬芳
千百种心情
一遍一遍复习

窗外野草疯长
墙角蛛网纠缠
几节废弃的旧车箱
和去日的诗句
我喝干最后一口
伤心的咖啡

留下的越多
离去的时日越近
真怕你这样静静地注视
当青藤爬满我的墓石
你会看到我的唇边
也开着鲜花

《我去日的诗》,光看一眼这个题目,就差一点将我击倒。施雨,一个江南女子,何来如此之勇气?何来如此之睿智?须知,整个中华民族逃避“死亡”,跨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而一直逃到了现在。直到现在,依然不敢面对,大有逃到未来之势。而一个江南女子,竟然用诗意的语言,思考了一个连万千男子都不敢面对的极其重大严肃的生命话题,真令人莫名感慨!

“当黎明上升到/天堂的高度”,多么光明的时刻,多么光明的道路!“一位白衣女子/孤独地飘过西窗”,谜一般的诗句,令人心欲碎,泪欲涌,两眼迷离,不知所措。

“我们站在/她站过的地方/品尝芬芳/千百种心情/一遍一遍复习”。芬芳仍存,物是人非,心情复杂,欲语无言,只有在心里“一遍一遍复习”。

“窗外野草疯长/墙角蛛网纠缠/几节废弃的旧车箱/和去日的诗句/我喝干最后一口/伤心的咖啡”。荒凉的景象,破败的环境,去日的诗句,伤心加咖啡,最后一口,何其苦涩!何其绝望!

“留下的越多/离去的时日越近”,对生命,诗人有着无比深刻的理解。“真怕你这样静静地注视/当青藤爬满我的墓石/你会看到我的唇边/也开着鲜花”,“你”,当然是让诗人心灵深处最放不下的人了。一方面,诗人给我们呈现了一种仿佛参透生死的彻悟之美,而另一方面,由于“你”的出现,使诗句又衍生出一种纠结与撕扯,暗藏其中。如此一来,这里的参透生死的彻悟之美,又化而为一种凄美了。

诗人敢于直面,善于思考,一首并不算长的诗,却蕴含了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那种对生命的深度切入,对人生悲剧的凄美呈现,具有一种俘获人心的强大内力。(短评:侯川)

 



七、《残局》

施雨

远远近近
多少人峙在这方棋营格里
就像围观一场路边人的爱情

是将军归田最后的围猎
还是过路商贾的江湖排局
山色水声,悄然退尽

无声是一种姿势
马炮争雄,布局骗着与对策
虚无,不过是一种思考

所有棋路的意义和疼痛
让那些细密的手
攥紧,再松

你说,防不胜防的爱
防不胜防
秋后多少糊涂账

说得也是
一声巧笑,宛若出世。
再笑,村庄与人烟更远了

如今
你和谁坐在世界的一隅
闭目。冥想

一场雨,湿了多少英雄汉
我假装没有看见
那只翻云覆雨的手

常言道,世事如棋。何止世事?爱情如棋,山水如棋,宇宙万物中举凡有对应、对立关系的,无不是棋。施雨是美国华文诗人中的佼佼者,诗风婉约,短章似玲珑小令,好些名篇被传诵。《残局》在委婉之中,揉入深沉的思考;更了不起的,是它的内在格局,短短24行,容纳天地山川人事历史万象。

开端非同凡响:棋子都是远远近近的人,不但对峙,互相厮杀,也围观观棋的路边人。视角的换位新颖之至,这不就是尘世写真?人都具有两个身份:参与者和旁观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老话借此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往下,棋局展开。“山色水声,悄然退尽”,无声胜有声,我们可以设想,“棋局”的冷酷,诡谲,与无限的广阔。鏖战无声地进行,争雄,欺骗,对策,以退为进,以进为退。“虚无,不过是一种思考”,是对残局的总结,还是博弈中的一步?读者可作多种诠释。下棋者的手,以“细密”来修饰,把心机也概括了;“攥紧,再松”的动作,简洁地写出对阵的过程。

作诗需要出奇制胜,往下,诗人之妙笔从世俗功利荡开,写“防不胜防的爱”,突兀吗?不,灵感在这里爆发——别因为棋谱、策略、权谋可以主宰全局,半路随时杀出“感情”的程咬金。而它,到头来是糊涂账而已。

超脱的、高蹈的、旁观的,对着残局发笑,第一声,“宛若出世”,第二声,“村庄和人烟更远了”。沉溺后的觉悟,禅思和红尘之间,有的是哲学的张力。

最后两节,是下棋者的结局。“坐在世界的一隅”,闭目,冥想。想什么呢?胜的得意,败的沮丧,感念,悔恨,欣幸,无常——碰巧下起雨来,棋局里的英雄们概莫能外地当了落汤鸡。睿智的诗人送上一句:“我假装没有看见/那只翻云覆雨的手”。这“手”是什么?命运乎,规律乎,人心乎,由你揣度去。

这首诗,深沉博大的思想和具象实现了无缝对接,是值得反复品味的睿智之作。(短评:刘荒田)

 



八、《二十五岁那一年》

施雨

敲开江南的红漆门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古老
与你那二十五岁的杏花春雨
慢慢绽开

枫桥可以不再
寒山寺的钟声也可以不响
可那个雨中的你呵
怎么可以紧紧抿着双唇

从手腕握到指尖
一如江南名城的灵气
不经意间 唐宋那把香火
还是点燃了我一地的碎花长裙

读施雨诗作,脑海浮出三个字:“女子禅”。
我直觉到,这可能不是简单的三个汉字,可能是一个诗学概念,一种诗意生活的美学结晶体。
为什么读施雨诗作会生出“女子禅”的新意?或者说,施雨诗作的“女子禅”是从哪处来的?
施雨诗作的“女子禅”具有四味浓郁气息,也就是四个特点、四种来源。我想,把这四味气息辩清楚了,这个“女子禅”的概念应该也可以造明白了。
第一味气息,来自施雨诗作的语言韵力。且看《月光奏鸣曲》第一诗段


月色湿润 流成水
流走两个人的五官
和朦胧的许诺

用了一个“成”字,把湿润的月色转换为水,以动词“流”字,把具象的五官和抽象的许诺浸泡在月色之中,一种迷朦的心境呼之欲出。这样的词性活用几乎是施雨诗作的基本手法,缔造了韵外之旨,打造了鼓荡的张力,令人回味无穷。禅之于诗,可说三句偈语:不在面上字词,而在字词之间;不在字词面上,而在字词内里;不在字词本身,而在字词之外。施雨诗作,可见此妙。

第二味气息,来自施雨诗作的意象传神。且看《残局》中两个诗行


一声巧笑,宛若出世。
再笑,村庄与人烟更远了

用一个“笑”的听觉意象,把一个由视觉构成的“村庄与人烟”的幻象推向远方,这是怎样一个缥缈意境?显然,施雨深知汉语的词汇形式与所表达内容之间无法一对一的局限所在,便另循“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捷径,以象思维处理诗意,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正是暗合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16字玄旨。

第三味气息,来自施雨诗作的古典意趣。且看《二十五岁那一年》第一诗段


敲开江南的红漆门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古老
与你那二十五岁的杏花春雨
慢慢绽开

遥远岁月与当今春色如此浪漫地结合成江南禅境,仿佛时间已经失去,世上不再有过去和现在之分。这组施雨诗作大多是“江南”意境,梅雨,黄酒,断桥,雨后的麻石街,石磨小径,古镇酒家,所传递的乡愁来自秦时明月,来自宋朝小令,古典就是当下,当下还是古典,有如刘勰所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一个江南禅意空间接纳了无数古典时段,古典显得安宁而唯美,禅趣从古典色彩中缓缓弥漫开来。(短评:黄莱笙)
 



九、《古镇酒家》

施雨

杏花村不远
她,从来没有走出我的记忆
倒是牧童的笛声
让一双流落异乡的耳朵
越来越小

浅浅一杯女儿红
送我去了遥远的地方
长亭短亭
与风中呐呐的酒旗
是我行囊里最沉重的藉贯

故乡的血脉细瘦如丝
无论西历还是农历
从来算不准回乡的日子
画楼西楼站满洋人的街道
只有方块字,才是自己温暖的小屋

他乡的夜,总要长一些
长过故乡八仙桌上的谈兴与酒意
一年年摇曳无眠的烛光里
我也瘦成一首
忧伤的宋词小令

第四味气息,来自施雨诗作的悲悯情怀。且看《古镇酒家》后两个诗段——


故乡的血脉细瘦如丝
无论西历还是农历
从来算不准回乡的日子
画楼西楼站满洋人的街道
只有方块字,才是自己温暖的小屋

他乡的夜,总要长一些
长过故乡八仙桌上的谈兴与酒意
一年年摇曳无眠的烛光里
我也瘦成一首
忧伤的宋词小令

这是游子乡愁。

《客家迁流诗》有云:“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纲常。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施雨的纲常显然永远是中华情结,她尚未抵达他乡即故乡的坦然情境,处于中西文化碰撞阶段,但是,“方块字的温暖小屋”给了她无限的禅意,禅的宁静调和了“一年年摇曳无眠的烛光”,光照了游子世事,她的悲悯就是“瘦成一首忧伤的宋词小令”。这样的悲悯散落于众多施雨诗作,“漂洋过海的卒子眉宇之间依然写着烽火……哦我的江南”(《我的江南》),她的江南不是忧伤,而是悲悯,“一轮接一轮的人生问题……走过去便是”(《石磨小径》),忧伤升华作悲悯,是禅的力量。

施雨的禅意来源于这四味气息,缭绕着,缠蜷着,集结成浓郁的“女子禅”境域。
让我们用施雨的诗句来串一串这个境域——在这组诗的江南禅境中,施雨“换上一身苏绣旗袍/坐回雕花的红格子窗后/我,依然是那个江南女子”(《雨后的麻石街》);接着,出现了一个穿越的状况:“不经意间,唐宋那把香火/还是点燃了我一地的碎花长裙”(《二十五岁那一年》);随之而来的是,“浅浅一杯女儿红/送我去了遥远的地方”(《古镇酒家》);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大亚湾乌托邦,温柔的瞳仁,指尖,心尖,床一般平坦的海,浮游物总也走不完的春天,正是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妙处。

这是典型的女性唯美生活反映,有层次感的深入意味,使禅境诗意有别于男性的粗犷、豪放,显得细腻、甜美、宁静,欲说还休。

正是这样的审美特性,令施雨诗作呼唤了“女子禅”的理论灵感。为了检验一下“女子禅”这一诗学概念是不是创意,我“百度”了一回,没能找到“女子禅”的条目诠释。那么,对“女子禅”的诗学解析,施雨诗作可能是个开始。

我想,施雨不仅带给我们审美愉悦,可能还带来了一次诗学研究与生活情趣开掘的贡献了。(短评:黄莱笙)

 




十、《爱情海》

施雨

曾经温柔地想过千万次
或许 我就是爱琴海
任性的海
无风 无雨 无虹的日子
静静仰卧 伸出臂膀
点击欧洲大陆
希腊面西 土耳其向东

还想过 地中海
美丽得像个前世的情人
最好 住山崖上的白房子
清晨听一首苍凉的歌
凝视一片黑沙滩
再凝视一张
灵魂深处的容颜

远处的天 蓝到海水里
那汪深邃的幽蓝
因为丰富 所以单纯
所以宁静
火红的岩浆 西西里平原
乘着西风寻夫的塞姬
独立于守誓河源头
那一掬多情的水
洒遍了雅典的青石路

那汪深邃的幽蓝
只属于哲人
哲人的海 拥着我
特洛伊古城 小亚西亚
柏拉图的山多里尼岛
日落时分 缓缓举杯
身后是猎户星座
和远古天庭里的月亮

梦似的暮色中 我看到
亚历山大帝国 伊索寓言
还有荷马史诗
还有船王的岛屿 还有你
穿行于纤细廊柱的白色身影
一如阿波罗抚琴的十指

常听人说现代诗难读,我以为能这么说是真诚的;圈内人读诗又如何?我自以为是“圈内人”,但我常常保持警惕,生怕强作解人。这些年读诗不算少,也读名家解诗,觉得读诗有两种,一种是“意志批评”式的读法,读者善于进行文化扫描,有很强的生命诗学与文化诗学的穿透力,往往发掘出一系列诗文本中深刻、丰富和耐人寻味的精神意兴(抑或精神消解的文化朝向),甚至借助文本阐发读者自己的思考,参与创造,从而提升(或拔高)了诗文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解读无疑是正常的甚至对接受者提出了高要求。另一种读法较为随机而感性,往往在不经意间,与一首诗产生了某种机缘,在灵感状态中遭遇一首诗,接受主体在瞬间与文本产生心有灵犀的契合。或可称为“参禅顿悟”式读法。这两种读法当然也跟文本自身的美学品格有关。在中国大陆,这些年似乎较少读到适用于后一种读法的诗。诗人们往往不是以一首诗而是以许多诗给人留下印象。那么这样的“一首诗”,我更多能从境外的华文诗作中找到。

窃以为,旅美诗人施雨的《爱琴海》是一首各具独立的完整性、能够进行单首赏读的好诗。它具有构成一首诗之“一次性合成”的因子。《爱琴海》自然有诗人既从容又深情款款的抒写:“曾经温柔地想过千万次”“远处的天 蓝到海水里”“最好 住山崖上的白房子/ 清晨听一曲苍凉的歌”……然而假如光是这些,我们迟钝的阅读神经一定不会有所触动。诗人尚在抒写中不断列举了爱琴海周边的历史风物与人物:“欧洲大陆”“希腊面西 土耳其向东”“西西里平原”“乘着西风寻夫的塞姬”“雅典的青石路”“特洛伊古城 小亚细亚/ 柏拉图的山多里尼岛”“亚历山大帝国 伊索寓言/ 还有荷马史诗”“阿波罗抚琴的十指”等等,表面看,如此列举似有掉书袋之嫌,其实这些是层层铺垫,为了呼唤出诗末的“你”:“还有船王的岛屿 还有你/ 穿行于纤细廊柱的白色身影/ 一如阿波罗抚琴的十指”。诗中,抒情主人公把自己比喻成爱琴海而把“你”喻为太阳神阿波罗的十指,期待着那光明手指的抚慰,可见这是一首爱情诗;然而这个爱情是有着以古希腊文明象征的人类文化的深厚背景,人类文化源头成为爱情的支撑,如此它毋宁是一种文化思乡,是对文化的依恋和自我期许。爱情因此引向更深沉的主题,诗因此得以在这许多因素幽微的呼应中遽然呈现。(短评:宋瑜)

 



十一、《石磨小径》

施雨

记不清了
曾经走过多少圆形的岁月
每个起点和终点

也记不清
碾磨过多少五谷杂粮
多少私心杂念 
和生生不息的激情

现在被拆散了
一个放在地上
另一个 也放在地上

一轮接一轮的人生问题
被整整齐齐地摆在
脚底下

有什么问题呢?
走过去便是

数不清有多少人从诗人施雨比喻为圆形岁月的石磨小径上走过去,诗人施雨也走过去了,所不同的是,诗人积蓄在内心深处的封存已久的对生活的感悟一下子跳出来碰撞在石磨小径上,当那感悟反弹回来的时候,带着碰撞时迸发出来的火花形成了一首隽永的小诗——《石磨小径》。

当《石磨小径诗》刚刚跳入我的眼帘时,那错落的诗行仿佛幻化成亲和的声音,我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谛听一个人在用诗的语言向你娓娓述说着她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中国人的祖先聪慧,发达的农业催生了粮食加工的器具——石磨。普通的一个意象,在诗人施雨的笔下升华成圆形岁月;石磨碾压五谷杂粮自是石磨的功能,不惟如此,甚至私心杂念和生生不已的激情也被石磨所碾磨过,这是诗人对石磨的理解,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粉碎私心杂念,需要无我忘我的境界,需要公共道德心;石磨也的确消磨了人的生生不已的激情,青年人推石磨,中年人推石磨,老年人也推石磨。就这样从青年推到老年,燃烧的岁月也随着石磨的转动而悄然消失激情不再。这里没有感叹,没有激情不再的悲哀,拥有的是对现实的坦然面对。

如果说石磨是老祖宗的发明创造的话,那么在如今不再有人使用时,把石磨从磨房里搬出来,又仿照它们的样子制成一块一块的地转铺在地上,修砌成石磨小径,这应该是建筑设计师的独特创意:石磨没有也不会消亡;当人们看到它们躺在地上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它们的历史,连类而及地想到它们的发明者。

当石磨被拆散的时候,当它们被整整齐齐地摆在人的脚下的时候,诗人施雨又从一个又一个石磨的圆形联想到“一轮接一轮的人生问题”。这是又一次对生活感悟的超越。就这样,石磨环绕的“圆形岁月”的宏观又具象化为人生问题的“一轮又一轮”的微观。因为,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起点,一个又一个的终点构成的,就像脚下的石磨小径一样,步伐要走得完整走得坚实,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一块再走下一块,把起点和终点划成圆满的句号。这圆,就由老祖宗发明的石磨开始,继而又从石磨小径再接再厉,最后由诗人施雨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一步一步地升华为《石磨小径诗》。

诗的结尾处是无疑而问。既然每个人会面临一轮又一轮的人生问题,这也没什么,就应该像走过石磨小径一样,“走过去便是”,这是劝慰,这是鼓励。出语是发自心底的真诚和生活经验的凝结,以前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还要这样走下去以至未来,语气依然透着淡定。(短评:王传利)

 



十二、雨后的麻石街

施雨

又是这样四月的夜雨
桃花柳絮 落一地脂粉
误入街头巷尾灯影里的人家
  
换上一身苏绣旗袍
坐回雕花的红格子窗后
我 依然是那个江南女子
  
立尽窗纱 数遍归鸦
打马的少年 滴落在心头的遗憾
都已是远去的流言与传说
  
走出长长的夜色
隔一片黎明的天光
我 已是归人

初见施雨,即被她深深吸引住,其实,我欣赏并讶异的是:一个旅居海外多年,身兼双重博士身份,具有国际视野的她,身上却有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江南风情。
这种感觉在施雨的诗篇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小读她的《雨后的麻石街》,我直接将它归入江南诗篇范围。

江南情结,是每个中国人共有的小情怀,更是中国诗人难以将息的千年乡愁,落实到具体诗篇文字上,却又是形态各异,姿彩百出。读施雨的《雨后的麻石街》,我却有一个惊喜的发现:江南,原来是有性别的。施雨的江南,原来是位半带娇羞的小女子。

和余光中等诗人眼里的男性江南相比,施雨的女性江南不是用眼睛来看的,而是用小女子的心来感受的:又是这样四月的夜雨/桃花柳絮 落一地的脂粉/误入街头巷尾灯影里的人家。夜雨、灯影交待了时间及环境,桃花柳絮的色彩在游人的眼里应该是模糊了,但在施雨的心里却更加鲜艳起来,施雨用了女性独特的心眼看出了“落了一地的脂粉”,轻轻为夜雨中江南,浓妆淡抹打扮起来了。

夜雨朦朦、灯影摇弋,是让人不免要把灵魂放进去的,现代女诗人施雨在诗中摇身一变:换上一身苏绣旗袍/坐回雕花的红格子窗后/我依然是那个江南女子。苏绣、雕花红格子窗、江南女子,从物到心,把整个江南完全水灵灵女性化了。

但这还远远不够了,施雨的《雨后的麻石街》,完全可以视做一个现代女子的心灵梦回江南,如果仅仅停留在:桃花、柳絮、脂粉、旗袍、红格窗这些物化了的江南,显然是化解不了诗人的重重愁绪的,施雨终于要借江南说出一位小女子(或者是她自己)的心思了:立尽纱窗,数尽归鸦/打马的少年,滴落在心头的遗憾。情到深处人孤独,现代红尘中的女子,化身为江南红格子窗后的女子,两者完全融化成一人了,女性的江南,是怀春的江南,是爱情的江南。

施雨营造了独特的江南意像,将现代女性在现实生活的愁绪或情感困局,借助一段雨中时光,进行了抒发和缓解。

置身于这样的江南,有梦是不想醒的,虽然雨后、天亮:走出长长的夜色/隔着一片黎明的天光/ 我,己是归人。但读这样的诗,我仍然感觉诗人还沉醉在雨后麻石街那一壶杨梅酒的深处。(短评:萧然)

***

虔谦  留言于2015-04-17 22:21:26(第2条)
 
谢谢分享这个综合评论!还没往下读呢,就爱上了这首:

二、月光奏鸣曲——有感非马画作《Girl in Moonlight,1992》

施雨

月色湿润 流成水
流走两个人的五官
和朦胧的许诺

那扇窗 对不准道路
再也没有哪只手
把它敲开

路口是望了又望
一转身 空着
又是一个中秋

一直都特别喜爱诗雨的诗,说不出的一种“值得”的赞叹。回头在禾原上也做个施雨诗专辑。
 
***

 
转自:文心社:http://wxs.hi2net.com/home/blog_read.asp?id=2&blogid=88176


施雨:女作家要怎样活
施雨:新疆(组诗)
施雨获奖散文:住在汉字里的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