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诗镜铨

(2013-12-09 12:49:04)

当初自己打算买一本杜甫诗注的时候曾经犹豫再三:到底是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好,还是浦起龙的《读杜心解》好?最后还是选择了这本《杜诗镜铨》。这本书不似《杜诗详注》那么繁琐,也不似《读杜心解》、《钱注杜诗》等偏颇,抛开考证,简洁明了,许多地方仅用一两句话点破意境,极易读者对杜诗意境的把握。 

启功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讲起唐诗尤其是杜诗来,这本书是必推荐的。杨伦本身是常州诗派的诗人,注杜往往结合自身创作经验谈,与仇注侧重不同。单纯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杜诗镜铨读着舒服些,仇注考证太繁琐了,作为材料还不错.仇兆鳌的不好,那些字词旁注基本可以删除掉,且书的印刷也不好。选来选去还是这本不错。读杜最好的入门书,以欣赏为主,简附典故。若要详细研究,自然要资料全。


西晋太康年间( 280-289 ) ,以“三张” (张协、张载、张亢) “二陆” (陆机、陆 云) “两潘” (潘岳、潘尼) “一左” (左思)为代表的“太康体”诗风。当时时局 稳定, 经济发展, 诗人们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慷慨悲凉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 转 而向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 特点:内容上,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二是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艺术形式上, 一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开了中国诗歌史上讲究形式美的风 气;二是追求新的技巧, 九、南北朝诗歌 时间为南北朝时期, 主要有乐府诗和文人诗两类。 乐府诗又分为南朝乐府和北朝 乐府,文人诗中代表人物有鲍照(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 或通过战争、 边塞风光、 军旅生活等激动人心的内容, 追求高度紧张、 富于刺激、 雄壮有力的诗情。 北朝代表人物是庾信 (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 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 活,内容浅薄。其诗歌总体上显示着绮丽浮艳的风格,也有清新之句。后期由宫 廷走向了现实, 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 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 之情。 以上为古体诗部分,自唐以后,中国古代诗歌进入了近体诗的创作和繁荣时期。 十、黄金时代 ——唐代诗歌 初 唐 上官仪(上官体: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上官仪的诗歌的特点,他长于五言诗, 存诗多是奉和应诏之作, 内容可取者甚少, 但其诗绮错婉媚, 朝野一时效法成风, 称为“上官体” 。特点:诗歌创作上的对仗手法加以程式化,提出“六对” 、 “八 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沈诠期、宋之问促成了近体律 诗的定型。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冲破绮靡诗风。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对于这首诗,历来评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胡应麟《杜诗详注》称: “此章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 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 律第一。 ”杨伦《杜诗镜铨》评其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近现代及当代很多评家 也都各自从此诗的章法、句法、字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独到的点评,这里不再 一一赘述, 只意图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 对此诗作论述, 借以体味杜诗的苍凉悲 壮之美。此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从结构上看,情、景泾渭分明,写景似 乎只为抒情起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细品味,方觉此诗绝非如此简单,而 且作为“诗圣”的杜甫,写诗的手法也断不会如此平庸。此诗景中含情、情寓于 景,整体感觉意境高阔深远浑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给人以 淡的色调、 低回的旋律无不是被作者内心的色彩所浸染过的, 也正是作者心中之 境在外在之境上的映射。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 作者写峡风之急速, 天空之高远深 邃,落木的“无边” 、 “萧萧” ,长江的“不尽” 、 “滚滚”这一系列阔大、雄伟的 意象,给予读者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更显人类在大自然威力面前的渺小、无奈, 进一步呈现了作者心中的那种悲壮之情。所以我认为前两联看似在单纯地写景, 其实是景中含情, 情寓于景, 是在渲染一种浓烈的悲秋氛围, 这样也使得后面的 情更为蕴藉深厚, 更具感染人的力量。 在前两联营造的深厚意境的基础上, 后两 联水到渠成, 直抒胸臆, 把心中的苍凉悲壮之情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 先看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道: “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 ” 无人陪伴的诗人,寂寥之中登上高台,他视通万里,思接百年,联想到自己离家 万里,常年漂泊,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值季节之秋,又逢人生之秋,怎能不和前 人一样, 生出悲秋之情呢?诗到此处, “秋” 字才被点了出来, 承上启下, “万里” 和 “百年” 分别从时间、 空间的角度, 极言自己漂泊之远、 作客之久, 感时多病, 寂寞孤单。宋人罗大经分析此联说: “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凄惨也;作客, 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 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 表现了不甘心憔悴于盛年的兀傲之气,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废弃的生命
后一篇:素履之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