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住川大-跟着老妈回屏山

(2024-12-11 20:38:26)
标签:

往事不如烟

家住川大

屏山

杂谈

分类: 往事不如烟
(1)
2024年初春,一连几日在家翻翻爸妈的闲书,读到十多年前自己给爸妈买的龙应台自选集。慢慢读,想起家里离世的老人们,颇有些感触...

时值清明,这次在成都待的久,4月之前两周一天上午,自己捧着几束鲜花,带着空塑料瓶和一块旧布去了墓地。在管理处那里接了清水,分别为父母为外婆和奶奶行清明扫墓之实。 外婆和奶奶所在的老旧公墓,墓园是由城东农村生产队的村民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兴办的。尽管墓园不大,却是当时仅有的一处离城不远、百姓平民之亲人先祖居留之宝地。川大的好几位发小、邻居伯伯阿姨之父母辈几乎都葬在这里。安置好外婆奶奶之后的每一年,逢清明遇生辰忌日,爸妈总会领着我们几个孩子去祭拜外婆奶奶…随着父母年纪大了,时不时的妈妈会叨叨,昨晚梦见外婆了,外婆给她说啥啥了...。只要听见妈妈叨叨,我们就会陪着她带着香蜡钱纸,去看看外婆和奶奶;我从外地回家,也总会在离开成都前抽时间去一趟墓园祭拜外婆奶奶。那里还有好几位老邻居和亲戚,只要去,总会顺路也看看他们。早些年,还能用香蜡钱纸祭拜,这些年不可以了,只能带点鲜花...
2018年后妈爸墓地也安在了旧公墓的新区,离外婆奶奶的墓区不远...因为新区,规划比较整齐,向阳坡,面对绕城高速,白天车龙马水...墓地紧邻有株山桃花树,清明前后呼啦啦的满树粉花开,给常年的寂静中添加难得的热闹。

成都这里就几位亲人,有根可循,可早年去世的爷爷外公则无踪可逐。
爷爷去世早,爸说他才6、7岁,爷爷就去世了。尔后7x7奶奶戴着DZ之帽,家里上上下下都忌讳提到宜宾,就连L老家住宅在宜宾的哪条街巷都没有听爸说讲过一句,更不要说爷爷墓地在哪里了。
外公去世也早,听妈妈说她才几个月大,外公当时在成都高工读书,回屏山老家染疾而终。
说起来,我们家奶奶外婆都是能干女流之辈啊。早年间那年代的女子,丈夫去世后独自一人靠教书谋生,撑起一个家带大孩子,供养读书学习上大学,真是太不容易了。爸妈成家后,奶奶外婆就一直和我们一块儿生活。我们一家7,8口人生活很多年,只是从没见过爷爷和外公。

(2)
说起外公,就想起50多年前的那一年,我们跟着妈妈回屏山...
上世纪的1967年吧,WG闹腾年多,随之WD起,物资奇缺。家里米面油买不上,连煤都凭票定量。一大家人一个月只配了30个蜂窝煤,平均一天一个煤。那会儿我负责每天早上升蜂窝煤,一个煤用一天。蜂窝煤实在不好引着,记得有一天从早上我就升炉子,手边的引火材料都用完了,可直到中午都没点着蜂窝煤。天热还好,一块煤从中午起用,赖赖唧唧的用到晚上那煤之余温还可热点水。下半年天冷了,无论咋个省着用,一天一个煤也用不过一天啊,连晚上煮点剩饭都不行。正好屏山老家来了亲戚看外婆,看见成都如此紧张,就接着外婆和他们一块儿回屏山了。几个月后妈妈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也去了屏山,一是避开当时成都的艰辛生活,再者待天暖和我们就和外婆一块回成都。就是那次在屏山,才对外公的墓地有了些许印象...

回屏山是1968年初,妈妈43,44岁,小弟5岁多点。妈妈带着我们仨孩子从成都慢车到宜宾,在一老亲家歇一两天后就坐早班划子去屏山。划子就是小火轮船,烧煤的,敞篷船舱里四面透风,乘客人坐在船舱里的长条木头凳子上。金沙江水急滩多,划子不大,很是颠簸。记得小弟年幼,一早起来匆匆吃点东西赶到码头,大冬天早上江风寒,好容易等到上船我们几个坐进了船舱里。谁知船启动一颠簸,才一小会儿小弟就不舒服了,接连不断的呕吐。妈妈说可能是晕船,赶紧的要点热水喝喝,让小弟趴在妈妈腿上用棉衣拥着...屏山在宜宾上游金沙江边,逆水行舟,船走得那个慢哦,早上出发,中午之后才摇到屏山。看老地图,老屏山在金沙江北岸,向家坝东边。
 
家住川大-跟着老妈回屏山
老屏山西门楼(街上的人在城里哈)

屏山县城小,西门码头下船仰头一看,哇,一石头梯坎沿坡朝上…沿着石阶梯坎慢慢的走上街。还在梯坎上,就有迎面下梯坎的人问:你们是哪来的?还说你们不是当地人;随后又说最近小学N老师回来了,N老师好几十年没回来过,那你们是不是来接N老师的咯!哇,太巧了·,外婆就姓N啊,她以前就是这里的小学老师。
西门码头一大截梯坎走上来,左转进了西门楼,沿着石头街走进西门没多远,就听有人喊妈妈的名字。妈妈回头迎着走过去一看是她的堂姐,赶紧的招呼我们叫“三孃”。原来三孃就在西门街边街檐下摆了个小摊,做点小生意,抬头就看见拖儿带女的妈妈走过去,于是赶忙大声招呼。后听妈妈讲,三孃的老哥也就是老妈的堂兄,7x7前去了湾湾,于是三孃连着三伯娘一家都成了五类分子,一家老小要吃喝,三孃只好做点小生意养家。当然在后来湾湾成了争取对象,摆小摊的三孃于是又成了政协委员,家里又成了统战对象,逢年过节还有ZF官员来看望…。
等我们由西朝东沿着街一路问着走到城关东门粮站,外婆说已有人给她说,有几个外地人上码头了,一定是你家女儿和外孙。我和妹很是奇怪,咋会有人知道我们不是当地的?
后来再次证实了,小县城耳线眼线实在太多太多…
屏山二舅娘在成都我家带过我妹,我们到屏山第二天就去看她,又跟着她去街上买东西。结果回家妈妈就问你们去舅娘家了? 我们前脚去街上,后脚就有人告诉外婆,说我俩和DZ婆一起买东西。后来才知道,那会儿舅娘是五类分子,须定时去居委会汇报,定时挂着牌子在马路上扫大街-劳动改造...这,全屏山都知道,就我们不知晓。
我们在屏山住在妈妈堂妹-八孃家里,八孃家就在东关粮站,走下去不远就是东门楼。
 
家住川大-跟着老妈回屏山
老屏山东门楼(破败了,2012年)

屏山在金沙江边,民房建筑依着江边坡上层层堡坎上修建,房屋边就是曲里拐弯的石头梯坎。整个县城就一条主街也是商业街,东西向,码头在西边,而粮站在东门。听妈妈说,屏山是全国60年代唯一的几个没通公路的小县城之一,只有水路交通(出县城要么走山路,要么乘划子)。屏山也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不是井水就是挑金沙江水。一般在住家院子里有机井,手压打水,但井水只用作生活用水,洗衣淘菜打扫卫生等。吃水用金沙江江水,说是江水甜是活水。当然挑吃水取水很有讲究,大多是从县城上游一个比较远的江边某一地儿挑来,那里是上游,且远离人居住区,水好。曾在金沙江边看江水奔腾,那水可真是好,清澈透着绿蓝...
 
家住川大-跟着老妈回屏山
老屏山的老城墙

屏山人们烧的是煤岩,一片片的深黑褐色页岩,特别好引燃,试过用一张废纸即可点着,而且燃起蓝色火苗。赶场天就有小孩子背着装满煤岩的竹背篼,专门从山那边背着煤岩到县城里卖,论背兜卖,一背兜几角一块吧,很是便宜。成都缺煤加之我们因每天升蜂窝煤炉那种艰难与费劲,心存余悸,所以对那可燃烧的页岩很是稀罕。
屏山那时候物质供应还真不错,成都买不到的挂面啊猪肉啥,都可买到。虽然也凭票,但是乡里人家余地很大...加之老家亲戚多,每天轮着去不同亲戚家被请吃饭,吃了若干妈妈儿时的大菜大席,可谓吃喝不愁!

粮站在城关东门内坡上,3月算是春天了,一天上午外婆说,天气好,我们出去走走。沿着坡下来走上街再朝东走,出了城关东门,就朝坡上的菜地里小路慢慢的走。
印象很深,春天屏山,东门城外的菜地绿茵茵一块块的,那里有房屋,屋前房后的,像是别人家的自留地。我们在地里的小路走了一阵,听外婆喊着妈妈名说,看,那里是你父亲的墓。我走在前面,听着外婆说话便顺着外婆指方向看过去,菜地的那一头,在别人家房子后面,有个坟头土包凸起,好像还有个小石头墓碑。记得妈当时只抬头看了看,她没说要走过去,我们也就没走过去。现在想那年头,老妈哪敢大张旗鼓的去祭拜她父亲啊...后来妈妈自己有没有再去看看外公的墓,她没说,我们几个都不知道了。
如今回想,因为外婆在我们之前先回了屏山,她可能已看过墓碑并确认过。记得外婆还说,是挑水的那个高个子告诉的。挑水的那个高个汉子经常给我们挑金沙江江水,记得有次听那高个子说过,他认识外婆,外婆当年是屏山小学老师,教过好多人,屏山很多人都认识;他还说,外婆N家和妈妈S家是大家族,对干人都好。我问了妈妈-啥是干人? 就是穷人。那年头,谁家里有点钱成分高,负罪感挺重挺重。听说老家人对穷人好,小辈人心里也才会好受一点。


家住川大-跟着老妈回屏山
老屏山的民居-与印象中的民房一模一样,记得外公的墓那边就有这样的民房(墓地一般会在高地吧)。

那一年回屏山,留在脑海记忆中的印象,是透过那些坡上的民房和菜地和远远看到外公墓地的那一眼...当时胆小也不懂事,连走过去的念头都没有。现在想,当时要是敢走过去,总可以用纸张拓一张墓碑文字下来,至少也让外公知道我们去看过他呀!
哎,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

(3)
前些年,大概是2010年左右吧,屏山上游金沙江向家坝修大工程。听说屏山要被淹了,小弟陪妈妈回了一次屏山,去找外公的墓地,无果而归。外婆已去世30多年了,屏山那里又没有参照物,亲戚们也是年轻的后辈们,谁也说不清具体地方。我记性算好的,也就只有前面说到的那点印象。从1968年到2010年,几十年过去,那些地儿变化极大,哪里去找寻80多年前的老墓啊?
至于如今现在的屏山,早就不是老屏山那地儿了。老屏山在金沙江边,随着大坝起,老屏山城已经淹没在金沙江水之中。而新屏山城在岷江边上,和老屏山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今年是老妈百年诞辰,我们兄妹四人,哥在宜宾出生,我们三个在成都出生,在成都算起来也有60-70多年了。如今的我们还记得屏山,以后呐?若干年后还有谁会记得老屏山?
好在是,不废江河万古流...金沙江奔流不息,与日月同辉。

(博文中图片均来自XL博客(https://blog.sina.com.cn/s/blog_1888074c10102z3e6.html(转载);原文:四川史迹之  最后的屏山 · 城墙、老街和东关作者:风山堂。在此一并感谢转载作者和原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