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2024-11-27 18:19:30)
标签:

往事不如烟

成都

家住川大

九眼桥

杂谈

分类: 往事不如烟
这一阵在网上潜水读到当年成都九眼桥周边一圈的老文章,感触颇深,不禁提笔,也写几句…
先说说九眼桥吧...
根据史料记载,成都的九眼桥共有九个桥洞,原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是锦江上的石拱桥。古人爱用“长虹卧波”来形容石拱桥的壮丽,可是九眼桥却不是一道“长虹”,而是一张“弯弓”。在桥南不远处曾经有过一座与桥同期建造的回澜塔相映成趣,构成“桥是弯弓塔是箭”的景观。呵呵,史料中的”桥是弯弓塔是箭“这一说法是第一次听说,早年记忆中九眼桥桥南(后面再说说这桥”南“之勘误吧)这边的确有座塔,在白塔寺那里。儿时曾去过白塔寺,也见过塌了一半的白塔。白塔寺在太平南街之南那一大片居民居住区内,只是不知此白塔是不是前面说法中的箭。

还是讲讲自己记忆中的九眼桥吧。九眼桥是成都东门外跨锦江的一座老桥,其有九个桥洞,故名曰“九眼桥”。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吧 (自己有记忆之时,那会儿话都还说不清楚,总说“九远桥”)的印象中,九眼桥是单桥面的石头拱桥。那些石头条子铺就的桥面上还有一截截石头间隙(石头拱桥桥面的拼缝),石头面也是坑坑洼洼的不平整。那会儿的自己小人一枚,跟着大人走过桥,感觉石头桥之拱面还有点高(角度有点大哈),小人走上去有点像往缓坡上走一样。

50年代还没有汽车,只有三轮车,黄包车(拉客人的人力双轮车)、架架车(拉货用的人力双轮车)和鸡公车。这些人力车要上石头拱桥比较费劲,黄包车和架架车都是拉车人在前面拉,还需要有人在车后面帮忙推车才可上桥;而下桥拱面时,拉车人则在前面将车把高高地翘上,努力的将车重往后压,以减缓人力车之下冲速度….。鸡公车是一种独轮的人力车,蜀地人称为鸡公车。从外表看,独轮轮轴两头架在木头桁架上,木质桁架下有两根支座和独轮构成三支撑点一起支撑车,车轮前桁架有前伸部分以及轮后的外伸部分。前伸与后伸部分可为坐车人之座,后伸部分还有两车把,为推车人所用。鸡公车可坐人亦可驮货,人坐在独轮前伸或后伸平坦部分,货则堆在轮后部或挂在独轮外桁架上,推车人在车把后双手握车把使劲朝前推,车可前行。鸡公车上桥可难了,桥拱面高了,也需要人帮忙在车前拉;而下桥也不很方便,干脆只好请坐车人下车,自己过桥,货物等在车上由推车人推过桥。鸡公车是独轮,大路或田埂均可推行,只是推车人力量得足够大...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早年间的鸡公车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80年代的鸡公车,坐车人在轮子后面坐,货或东西分挂车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成都马路上的三轮车

这些人力车的车及货和客人的重量全在推车人的两手上,为了减轻推车人手上的承重,车把上往往还挂有一根牵拉背带,挂在拉(推)车人肩背上。架架车若是货物太重,拉车人会找帮工拉“飞蛾儿”-即在架架车把边加上一根(或两根)牵拉背带,上桥时在车前帮拉,下桥时在车后面加负。黄包车一般就是坐人的,车上顶多可坐两人了不起有三人,其重量与拉车人来说是可以自己把握的,所以很少见黄包车有拉“飞蛾儿”的…。
随着时间推移,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吧,成都开始有公交车了。九眼桥之”南“头是一大坡,正好作为当时公交车起点站。而九眼桥也开始重新整修,自己印象中的第一次修整是把石头桥面的拱度降下来,让人车好通行。这次修整后九眼桥的桥面依旧,但拱度小了不少,汽车可通行,人力车过桥也比以前轻松多了。
再随着时间推移,桥面交通流量依然逐步增大,九眼桥开始再次修整(上世纪60年代吧),在保留拱形桥面为机动车行道的条件下在桥面两侧边(在原石头桥墩的宽度上将就加上辅桥)增架了人行与人力车辅道桥面。这样主桥面上有一定的拱度,而人行辅道为水泥道面,平整,行人和人力车、自行车等通行自如轻松…后来九眼桥是什么时候又再次修整,原来的九个桥洞老桥被五个(三大两小)桥洞的新式大桥取代,估计是80年代吧-那阵本人已经离开成都去外地读书、工作。
等到自己再看到九眼桥已是新世纪了,听妈妈说在锦江靠近望江楼的那段河上又建了一座新桥,名“新九眼桥”,这新桥规模其实远不及老桥,但是啊,新桥有九个桥洞哈,于是这就成了名正言顺的“新九眼桥”。

这里将”九眼桥“的修建史记列出(来自网上资料):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眼桥始建;
20世纪50-60年代,老九眼桥陡坡放缓,3次加宽改造(包括单桥面陡坡改缓2次、单桥面外加辅桥1次);
1981年,老九眼桥交通严重堵塞,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有专家认为老桥墩较多且粗大,桥上下游河床高于规划河床,对渲泄洪水不利, 于是开始重新规划新桥;
1986年1月,改善交通的五孔石桥建成通车;
1992年,因旧九眼桥有碍泄洪而被拆除;
1999年7月,成都古九眼桥异地重建方案出台,重建的九眼桥距原址1.9公里(在望江楼的河湾的西南边);
2001年11月,仿古九眼桥主体工程完工。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老九眼桥之全景(这是从锦江左岸拍过去的,时间约上世纪50年代。记得曾和哥哥去过河边,那河边和河里的船就是酱紫滴)。照片左上角的房屋那儿(左边有个抱孩子的,右边有个人在做啥)是一从桥头拐下来的小街-记得早年间跟着爸爸去那里买东西吧,有点斜坡的石板路不是很长,街边房屋有居家也有店铺,肉铺、茶馆等,很热闹...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老九眼桥桥西(50年代),左侧这边的房屋(二层)上面有点像茶馆哈,屋子前面是桥边街,背后是锦江,那会儿河边还有人洗东西...(看起来有点像是在河边大石头上洗衣服);江水是从上游流下来(从桥洞流过来的)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60-70年代的九眼桥,公交车行驶在主桥面(主桥面拱度已减缓),桥头那边的房子应该是一家私人草药医生的诊所(人称”江大包“,草草中药,看病抓药总是一大包。不过此人医术高,我们一家老小都是找他看病,外婆奶奶称他“江太医”,据说江太医有好几个老婆)。照片可见主桥面两侧加架了行人与非机动车的辅助桥面,注意辅桥下的桥墩,的确是将就老桥墩,仅加了一些垫材。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80年代中期,新修建了改善的五孔桥,原老九眼桥尚未拆除(顺江路这边拍摄);照片左侧是老桥西头,河边街的靠江边的房子已经拆了,只留下桥边路和路那一侧的房屋。沿着河边朝南走,经过川大大校门,然后到望江楼公园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80年代,老九眼桥与五孔新桥并存,老桥禁止车行,成了摊贩自由市场。图中可看清九眼桥的老桥墩(其上的辅桥面已经移除)。这是百年石头桥墩,蛮考究的-特别说一下哈,江水从(照片)右流向(照片)左,所见的大桥桥墩是迎着流水的,故其桥墩迎水面上特地建有石雕龙头-镇水之龙头。桥西岸高楼是居民楼,太平南街小学和早年的白塔寺都在那排楼房背后...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2k年后的新九眼桥,桥那边的茂密树林丛里就是望江楼公园。注意桥那一边是上游,故桥墩的迎水龙头在桥的另一面。

九眼桥就说到这里,再说说九眼桥之周边…

九眼桥之周边,其实就是九眼桥周边一圈的学校们。
九眼桥桥南(此位置的公交站名曰“九眼桥南”,于是自己跟着称其为“九眼桥桥南“)一大片地域分布着当年成都的大学们-川大、工院、川音、华西坝…。写此篇时特地查看川大、成都的地图。这一看不打紧,发现个大问题。都知道成都的街道弯弯拐拐的多,很少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指路之类的总是以局部坐标定位置。 诸如:朝前走、往左拐、倒右拐…,总之在成都看着地图找路的很少。生在成都,长在成都,尤其九眼桥一带,闭着眼睛都知道那些个参考地点。不过这次看了地图才发现,一直以为南北向的九眼桥实际是东西向跨过锦江,成都公交站中专门命名的九眼桥桥南,其实称为桥西比较合适,而所谓的桥北实际上就是桥东。
于是自己记忆中的参考点位置将重新以地图大坐标来定义了-就是说九眼桥桥西或者妥妥的说锦江之左岸一大片地域,分布着当年成都高知云集的大学校们-川大、工学院、川音、华西坝…
要说嘛,这“左岸”称呼多有诗意啊…如此看,当年将川大从城里头的皇城坝迁到外东与望江楼毗邻,岂不是有意将锦江左岸辟为文化之地,故而肩比巴黎之左岸?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四川大学方位图(老川大在蓝色圈区域,其内的大操场、荷花池和游泳池还在老位置,其变化也很小,倒是成了现今找寻川大的标准参照物)

要说嘛,离九眼桥最近的大学,非四川大学-川大莫属。
见上图,九眼桥西头那个大坡为原点(绿色圈),就在桥头边朝南(左手边)往下拐(下坡嘛),顺着锦江河边左岸(地图上看)朝南走,转过河边白塔寺那一片民居(大约在桥西头南那块空白地),走上一截后在左岸路边有个校门-这是四川大学大校门,现今的川大东大门,这个“东“是准确的哈-坐西朝东嘛。
要是在九眼桥西桥头(绿圈)那里一直朝西走,就进入一环路(蓝色线)。(以行走者为参考点)一环路左手边有红瓦寺,右手边有条老马路,早前路边还有间酿造厂,再往老马路里面走,有家殡仪馆(后来就搬走了),川音也在那边。
回到一环路继续往西走…要走上好一阵哈,路左手边是成都工学院的大校门(现今的川大北大门-这“北“也是准确的),再走一点就是磨子桥。磨子桥那里的马路是从新南门过来的新南路,和一环路成斜交,工学院大校门在交叉之东南角,斜对是西北角那里是成都7中(红色记号)。早年间的当年一环路两边和新南路两边全是菜地和农田,出工学院大门站在大门口抬头朝北望过去,远远的那边菜地中间好几栋青砖青瓦的三层楼就是7中的地盘了。记得7中的斜对面(隔着新南路)的是四川省党校,再后来党校那边菜地上又圈出7237空军部队的地盘。实在记不清党校和7237的具体位置,画俩个圈圈示意一下…
在九眼桥西桥头边往北(略偏西,红线)走,进入致民路,顺着致民路走到交叉口就是新南门,往右拐那里有座新南门大桥。过了致民路和新南门的交叉口继续朝前走,交叉口那里早年间有个住宅院,沿着住宅院墙根朝西北拐再往东拐就拐进入两边全是法国梧桐的大学路-这就走进了华西坝的地盘了...。
对了,一环路这边还有川音(四川音乐学院)。川音在致民路的西边区域,以前从川大小校门出来进城,经常的就走致民路,经过新南门再转到春熙路。早年间川音校门躲在致民路的西侧的老马路和十二街那边,因不在致民路上,常常被人忽视…这些年的现在川音的学校领地扩大了,新校门延伸快到一环路了。川音大校门外的一环路北侧路边还新建了一座成都音乐厅…不过这是近十年的后话了。

再回头看看川大周边吧。看上图,从九眼桥西桥头朝南偏一点还有条不大不小的中马路-太平南街(黄线),太平南街小学就在马路的路东,与九眼桥西桥头斜对着。太平南街这条马路一直延伸朝西南走一截,其左手边有个街口(蓝色线),朝南进去就是培根路(都说是洋名,其实不是,这小马路里面有间火柴厂,是当年成都很有名的一家慈善实业公司,名曰“培根火柴厂”,于是马路随这厂名而名曰培根路,不过与那位名人培根没有半点关系)。培根路弯弯拐拐的走进去,经过路边的居民住家、川大14宿舍(培根火柴厂旧址)、成都工业局幼儿园、以及川大校园与14宿舍之间的一大块菜地,路之尽头就是川大的小校门,据说后来新时期的川大学生们常常从这小校门走培根路去九眼桥,还有很多很多的回忆。
回到太平南街上哈-过了这个培根路口,太平南街就成了文化路(粗黄线)。文化路两边有民居也有单位哈。继续偏西朝南走,行者左手边是十二中(原来的纺织技校),而右手边有个小街口朝西是商校。往南过了十二中,与十二中两隔壁的是29中(现今的川大实验学校),29中的隔壁就是川大的文化路校门。沿着文化路继续朝南走…走过右手边的工学院幼儿园、文化路粮店、居民住家等,路边是一些菜地,菜地里一条土路朝西,进小土路朝西走就到了工学院的文化路校门…校门西南边一栋一栋的青砖青瓦三层教师宿舍楼,我们小学老师的家和几位同学家就在这些教师宿舍楼里…
这条路,路东是川大校园(蓝色圈范围),路西是工学院校园(紫色圈),命名文化路,莫非就因为连接着工学院与川大么?
现今文化路因川大和工学院合并已成为一条校内道路-文化大道。
文化路一直延伸朝南,最远可以走到三瓦窑,于是后来这条马路就是著名的九眼桥-三瓦窑(93公路)。记得当年有条93公交线,就是从九眼桥桥西头为起点,穿过文化路,其终点在三瓦窑。不过随着学校合并,93路不存在了,重新在望江楼和川大之间(占了川大地盘)修了一条93路。
再看一下新地图哈,地图的右边锦江从北往南(大致哈)流淌,过了九眼桥,川大就在锦江的左岸。由图可见,锦江由北向南的走向,走到地图右下方某位置,拐了个几乎直角的弯,然后成为由东向西走向。地图上那个拐拐上有条马路,标为“望江路”-即为现今的93路所经过之,而这望江路路东就是望江楼公园(那片被锦江弯弯围着的那片地)。不过早前年间,望江楼公园和川大之间没有路只有围墙分隔着,围墙那里有个小的后校门,因为公园里还有川大的教工宿舍(小学班上就有家住望江楼公园的同学)。而教职员工和学生们往往也是在周末假期闲暇之时常常从小后校门出入望江楼。70年代这里的校门还存在着,当时自己在川大打临工,曾在这后校门边工地劳作,很是熟悉此地。
回头再看地图,看新建九眼桥的位置。如上面地图所示,望江路从川大与望江公园之间穿过,南出再遇到锦江,在沿河边由南朝西拐折头那儿,就是新建的九眼桥所在位置,新九眼桥跨江与望江路正好成三岔口。

家住川大-九眼桥及其周边
2023年回成都,在望江楼这边专门拍了新九眼桥,其迎水面的桥墩之镇水龙头还是很精致的哈...
(注:此博文种除了最后那张新九眼桥照片是自己所拍,该文其他照片均来自网页,特此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