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川大-我的幼儿园
(2019-06-01 19:12:53)
标签:
亲人情感杂谈 |
分类: 往事不如烟 |
家住14宿舍时,我家仨小孩在2岁3岁前在家,之后就都上幼儿园了。
开始我和哥哥都是川大幼儿园,哥哥上大班时,我是小班。妈妈说我从小就是跟屁虫,说去幼儿园,我立马跟着哥哥就去了,从来就没有过哭啊闹啊的不愿意去。去了幼儿园,手抓着哥哥的衣角跟就去大班教室。老师看了看,小姑娘跟着哥哥,算啦算啦,跟着就跟着吧。大班老师不管我,那我就随意了,先跟着大班孩子在大班教室坐一会儿,无聊了自己就出来在幼儿园院子里的木头儿童房子再玩耍一会儿,吃饭嘛就走回到小班去...下午呢又去找哥哥呗…
哥哥7、8岁就上小学了,而我呢,大概在4、5岁时从川大幼儿园转到了幼师附幼。记得是家里远房表姐和奶奶说,在14宿舍那边和睦村旁边的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院开始招生了,说是幼儿师范教学有规有矩,有章有法,感觉那里不错,于是我就去了幼师附幼。
幼师附幼全称:成都市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用现今说法,一听还是很高大上的。
从地理位置来看,幼师附幼离我家住的14宿舍近,比去川大幼儿园近多了。从14宿舍出来,沿着小路经过菜地朝川大小校门走,走到校门边朝左拐,沿着川大围墙边的小路一直走。小路左手边是工业局幼儿园的后门和食堂,常常闻着饭菜香。过了工业局幼儿园左手边一大门,就是我读的幼师附幼。过了幼儿园是一私家小院-我幼儿园Y同学的家,接着再过去路下边一排平房是和睦村。走过和睦村,就是锦江河边了。
幼儿园原来应是大户人家的宅院,
其实就是住在幼儿园傍边私家小院Y同学的家。据说同学家把大院子和房子卖了全家去了北京,只留下了大院子边上的小院子。后同学母亲去世父亲另娶,外婆带着他们几个孩子又回到成都,就在小院子里住下了。印象中我那幼儿园同学的确是讲普通话的,不过从没听同学说过这里曾是他们的家。(后来60年代吧,幼师附幼搬走了,川大卫生科将幼儿园和Y同学家连通了办成”川大卫生科住院部“。70年代初妈妈曾在这里住院一年,我每天送饭去那里陪妈妈吃饭说话。空闲时住院部医生孃孃们和妈妈聊天,我在一边听来的老龙门阵)
幼儿园其大门外墙是白色的,黑漆木大门,大门内有一2米见方的门厅。门厅和院子之间还有有一道带玻璃窗户的格栅门,此门平时都锁着的。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走的是格栅门边的小门。门厅两边是门房房间,有窗户和门。右侧一边是传达室和门卫,有一门朝院内另一向门厅。左侧一边门房是幼儿园卫生室,一门朝院内而另一门在门厅。孩子们早上来上学时,医务室一位老师在大门口门厅那里一个个检查孩子,问问今天好不好,咳嗽不,流鼻涕不,啊啊看看嗓子有无红肿,必要时量量体温等等。没有问题,孩子就从格栅小门进幼儿园;若有问题,就让孩子从医务室外门进到医务室,等着…或是到隔壁工业局幼儿园医务室会诊或是去医院。
进得院子,格栅门这一边全是房间,除了医务室和门卫房间,还有好几间屋子。所有房间都是三面砖墙,但朝院子这一面却是木头墙板和木质玻璃隔窗。格栅门正对的是一进大院坝,大院坝被格栅门前一条三合土镶石小道一分为二,左右小院坝里各有一座花台和几棵枇杷树。左侧院坝之院墙与工业局幼儿园一墙之隔;右侧院墙则是一溜青砖砖墙,墙边一溜李子树,沿墙根是小花径,种着美人蕉、栀子花,而青砖墙那边就是Y同学家之小院。
隔着一进院坝,正对着格栅大门口几级石台阶上去就是幼儿园办公室门口,这是一间很大很大的中堂屋,堂屋两侧分为院长办公室、老师办公室等。办公室门前街檐下是宽大石条走廊,沿走廊朝左右两边走,下几级石台阶,转过园办公室,就可以走到幼儿园二进院子。二进院子是幼儿园主体活动院坝,由2大块院坝组成。从一进院坝沿着右侧青砖墙边(也是同学家院墙)走过来,是一块长方形的院坝,其间有沙坑,有滑梯。长方形院坝沿长度方向的一头是幼儿园的食堂,我们都是就近入园的,没在园里吃过饭,但是中午下午各有一次点心类(类似茶点、水果)补充,都由这食堂送到各个班级教室。长方形院坝长度一侧与Y同学家一墙相隔,墙上还有扇小门,那是Y同学家的后门。与长方形院坝的另一长边垂直的是一栋平房,好几间房间,有儿童活动室和教室,记得大班时的数学和画画课都在那几间教室里上的。
儿童活动室这排房子面对的是二进院坝中最大的长方形院坝,这块长方形院坝的另一边就是幼儿园左边院墙,隔壁就是工业局幼儿园。在与工业局幼儿园相隔的围墙边还有一排房间,几间吧,那是全托学生的宿舍房间。知道这里是宿舍是一次午休不听话,玩手指,被老师安放在这房间中的小床,其实床上已有一小男孩在午睡,老师硬把我放在床的另一头。结果我还是睁着眼耍手指,老师就拿一条布带把手给系在床栏上。这排住读学生宿舍房间的另一头,就是矩形院坝的一只角落,几间房子是园里的厕所。挨着墙的厕所是大人用的,男女分开的。靠近院坝这头是儿童用的厕所,厕所是通间,没有分男女,进去沿左墙是一由木头制作的长木台,木台上隔几步就是一圆孔,孔尺寸和家里的痰盂口大小差不多。孩子们上厕所由老师们带着,自己坐上就行了。木台板每天由两位阿姨清洗的干干净净的,也没有小孩乱拉乱撒…
园办公室背后那面也是教室,面对着二进大院坝,都是中班吧。二进大院坝右边是一排教室,大班的。
在中班教室对面,隔着二进大院坝有一大排房间,都是前后有房间的那种,是老师宿舍。这排房间背后还有一大溜院坝,这个院坝里放着几个笼子,铁栅栏那种,养着小猴子,小白兔,小鸡等。这些小动物饲养是由园里的阿姨负责。
从硬件条件来看,幼师附幼条件在当时还是算不错的,学生只有几个中班和两个大班,有全托和日托,好像没有小班。学生相对来说不是很多,生源主要是附近单位和本园老师的孩子,比如我班同学好几个和我一样,都住在川大14宿舍,还有就是那位家在幼儿园边的Y同学。附幼老师几乎都是幼儿师范毕业学生,师资力量相对也很不错。印象中读大班时我班老师有两位,一位管行为举止,手工劳动和画画等;另一位管识字、拼音和数学。50年代后期,正值大/学/苏/联/老/大/哥之时,幼儿教育也不例外,整个幼儿教学全部仿苏化。
比如对于学生手工劳动、画画课程设计,目的是要培养并训练几岁孩子兴趣、动手使用工具和色辨能力。印象中手工劳动课所需的材料都是在课堂上由老师发下给每个学生,其内容非常有意思,有折纸叠纸类,叠好的纸质手工有时还要上色。课时设定是根据手工内容难易程度,简单的一堂课即可,难度大的需用剪刀或上色的,可能就是两节课或更多课时完成。完成后老师还有讲评课,要给作品打分,最后学生作品带回家。记得自己的手工劳动作品完成的不错,有彩色的、还有可活动的,当然作品本身也设计的不错,带回家,妈妈都给收着,满满的两大纸盒。
识字从拼音字母开始学,a(啊),b(呗),c(恻),d(德),咿咿呀呀…然后,声母韵母、拼写注音、声部(一、二、三、四,平仄弯去)。数学从计数开始,学了加减乘除,大班最后那几个月还加上了代数(初级解方程)。当然代数是最简单的那种,比如x+y=4,y=2,
x=?让孩子知道先把y=2带到y的位置,然后将2移到等号右边,记住移过去后加个减号。于是等号左边就留下x,等号右边是(4-2=2),那么x=?答案就出来了。整个过程,不说为什么,只说要记住3步:1)
在y位置上放入y=多少;2)把y之数值移到等号另一边,记住一点,任何数移到等号另一边都要加上减号;3)等号左边只留x,于是就可得到x的数值了。记得学会后还考过试,是个下午,课桌上摆着卷子,上面就是试题,x啊y的,都有,就按照老师讲的移来移去的,再加个减号呗,自己貌似得了满分。学会后很得意,回家就讲给妈妈、哥哥听。记得好几年后老哥上中学知道了代数和解方程还说过,你们幼儿园真心不错,那会儿就教过代数解方程!
后来上小学报名时老师考我数数,还问简单的加减,那是一点都没有问题的。读小学,讲的四则运算等也基本毫无障碍。如今回想,当年还没有奥数一说,若有那岂不就相当于幼儿奥数呗,呵呵
幼儿园有花有果树,还养有小动物,因而课外活动非常丰富。春暖花开时节,老师带着孩子在院子里看花,认花。这是美人蕉,这是李子树和李花…李子花白色,几个花瓣?桃花几花瓣?桃花呢,有单花瓣和复花瓣之分,单花瓣桃花后结果,小桃子果实毛茸茸的;复瓣桃花没有果实…
小动物呢,直接就在后院小动物笼子边上课。老师指着小猴子让孩子们观察小猴子模样,耳朵、眼睛、小鼻子,小爪还有手指头呢。喂食后,小猴子嘴里嚼吧嚼吧就没了,老师又问小猴子吃的食物去哪儿了?然后指着小猴的下巴底下脖子上,说看看那儿,那里鼓鼓的,是什么…哦,原来小猴子把食物先抢食进嘴里留着,一会儿再慢慢的回味…
记得识字方面还有一部分是看图说话。老师上课给大家看图,就着一幅幅的图给大家讲故事。名曰讲故事是根据图的内容难易来讲,一般讲完一图,请几个小孩子站起对着图复述内容,一图一图的讲。讲完一部分,把图片发给小孩算是留下的家庭作业,按照图片顺序回家再讲给爸妈听。记得当年妈妈推着自行车接我回家,我坐在车座上,一路走一路我就给妈妈讲学过的故事,自小记忆力强,从不看图片只凭记忆中上课老师讲的一一复述。讲过最长的故事是“向秀丽”,她是一位护士,因置身阻拦撒满地的遇火燃烧的酒精而全身烧伤后去世。估计向秀丽故事我讲的好,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还专门让我给客人讲向秀丽。
妈妈说小时候我表现尚可,可越到后越不如人意。现在看,还真是的,后几十年把幼儿园学的这活儿全还给老师了,因太不会说话变得少言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