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汇汉唐书城的书籍是文化还是商品?
作者:施痕
原名王尚东
与西安嘉汇汉唐书城的认识已经好几年的时间了,几年前的我进入此书城的目的相当单纯,就是为了买书。而这两年我经常去那个地方,而且从来都不买书,是去看从哪里买书的人们。并对这些买书的人们产生了向往。时间长了,从而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嘉汇汉唐书城到底买的是文化还是商品?
畅销区变成了“长啸”区
据我观察总结,汉唐书城的畅销区是相当火爆的,展柜书籍的陈列很能跟进时代的发展。比如季羡林已去世,马上换成《怀念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乔布斯一走就换成了《乔布斯传》等与乔布斯有关系的东西。请注意,我在这里用来一个东西,没把它定义为书籍是有原因的。原因之一:钱文忠自称为季老的关门弟子,所以有书《怀念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是情有可原的,那么把此书放在畅销区是源自什么?季老和钱文忠是文化人,将钱文忠的书籍放于此,难道还有畅销文化这么个说法?原因之二:畅销区的每一本书都是最近出版,并在柜台有促销语言,诸如“由某某作家推荐…………”之类的语言,此纯属于“追星”行为。
除了我上面说的那样的广告语还要在结尾加上一句“具有很大的文化学术价值”,那么谁来定义文化?文化到底是什么?我想这对消费者和作者都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我曾经询问过畅销区的业务员,从业务员口中得知此区域一般就是很大的名人的作品,只要我们的促销到位,一般比较好卖。后来我也相继跟踪了消费者,曾有年轻夫妻两人走过此区,没有详细看书的名称直接拿了好几本就去结账。此行为让我心里一寒。
我连续几天都在所谓的畅销区转悠,发现凡在此购书的消费者都是没有目的的,看到有力的促销广告就产生了购买欲望,并且消费者长声呼啸“好书”,于是慢慢的畅销区就变成了让消费这呼啸为“好书”的区域。那到底是不是好书,我就不得而知了。
文学区成为阅读休闲区
可以说,西安嘉汇汉唐书城的文学区是我经常去的地方,也是爱去的地方。此处关于文学的各类书籍都很全。三楼的文学区入口有个平面楼梯,在这个楼梯上经常坐着好多阅读者,远一看很让人兴奋,近一看,欲哭无泪呀。某个周末,我和往常一样走进三楼文学区,看到的现象和前面我所说一样,但是我走进坐在台阶上读书的群体并进行了观察后,发现了几个现象,第一看着书,但耳朵里还有耳机,这真是一箭双雕呀,此类人数占百分之四十。第二以书为伴,与周公聊天,此类人数占到百分之二十。第三为正宗的阅读者,但是此类人数占到百分之二十。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纯属凑热闹者和玩手机者。
再者,除了现代文学类书籍片区内有人翻看之外,其他地方人数几乎很少。比如古代文学区、文字语言区等。下面我用五个区域做个简单阐明。
一,我曾经在汉子学区域碰见一位老者,他正在翻看《甲骨文周刊》,我与这位老者进行了交流,他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都对古代的东西不感兴趣,说不敢兴趣是比较斯文的说法,要是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根本不懂。”接下来,我和这位老者交流了一会甲骨文,(说是交流简直是抬高我自己啦),最后得知这位老者是陕师大的古代汉语学教授,我一下子感觉自己有点班门弄斧啦,但是老者对我的学识还是很赞赏的!哈哈哈。
二是红楼梦专区。我记得在09年之前红楼梦专区在文学区的“门口”,结果11年换在了一个很小的角落处。现在的这个区域简直不成样子。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每一次去书城都会去此区域看看,发现在此区域的人是五花八门,有睡觉的、有谈情说爱的、有看童话故事的……整的我这个红学爱好者都没办法去看书。所以我只能走开。
三是青年文学区或者校园文学区。在此区域转悠的人几乎为20岁左右的“小妹妹”,或者是韩寒和郭敬明的粉丝。我就想不明白了,这些小妹妹你看那有什么用呀,还不如看看现代散文,现代小说呢。当然用现在那些傻逼中学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看此类书可以提高文学基本功,这话简直是扯淡。此类小说一无文学价值可谈,二无文学思路可谓,三无文学境界之说。
四是矛奖得主的作品,可以说这些小说是比较畅销的。但是我曾经与一位已经购买了基本此类小说的朋友聊过,他说:“这些书都是去年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肯定很好,很有文学价值,所以我必须买回去看看。”听了此话我一下子心寒了。你说你都不了解这些,就买回去看看,那有意思吗。我又接着问,你怎么没有买张炜的《你在高原》啊!他自豪的告诉我,《你在高原》书太多,拿回去没地方放。我纯粹的欲哭无泪呀。后来我在这个区域连续观察了三天,发现买书的消费者几乎都属于文学外行,或者说是书籍“收藏者”。
五是“百坛”书籍。此类书籍用学术观点称就是国学经典,什么《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鲍鹏山解读水浒》等等。百家讲坛的盛行,给此类书籍奠定了畅销的基础。再加上10年中国兴起了国学热,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10年的国学热就“热”一年,到11年就变“冷”了,但是国学热却把“书法课”给加“热”了,这就是11年比较畅销的书法课了,但是从今年来,书法课的温度开始下降,目前还不知道能不能加热另外一种东西。不过话说回来,此类书籍还是比较有文学价值的。于丹的作品虽然理论比较强,没有实践的东西,但是站在纯文学的角度是很有思考意义的。凡是在2010年之前上过百讲的“大师”的作品都是好作品,但是后来的作品就不能提到桌面上了,为什么呢?因为从2011年开始上百讲的人几乎没几个是在文坛上有点“出息”的,但是袁腾飞还算个人物,为这群乌合之众争了一口气。总之百讲的这帮臭书生是一代不如一代啦。选书的时候还得全面考虑呀。
签售会变成了“聚星会”
此观点我只举一例简单说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我觉得一例足矣证明我这个观点。不久前汉唐书城举办了主题为“突然就走到西藏”的陈坤签售会。
我一朋友在汉唐书城上班,当我在她空间动态中看到书城举办陈坤签售会的一瞬间,我有点好奇。为什么好奇呢?因为最近这几个月文坛是相对比较平静的,突然文坛上出来一个陈坤先生,而且搞签售会,让我很兴奋。但是我真不知道文坛上会有陈坤这号人物,于是我发信息给兰平先生,结果兰平先生也不知道文坛上有陈坤这个“作家”。后来才得知是明星陈坤要搞“突然就走到西藏”的签售会。
“突然就走到西藏”这是一个多么有意蕴的主题啊,作为小说题目也是很吸引人的,但是问题就出在作者是陈坤。当然不是说明星就不能出书,但是你买书就买书么,还整来个几个明星来“添乱”,制造了一大批绯闻(详见大秦网和华商网),当然明星有绯闻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汉唐书城举办的这事情就太不靠谱了,所以汉唐书城这次我估计是非常丢人的,虽然陈坤给了汉唐书城好多人民币,但是此类活动存在意义不但不大,而且有损嘉汇书城这企业形象。
当时,我是8点钟出门,8:40左右到的,那时候汉唐书城门还没开,门口已经开始排队了,人不是很多,大约20来个,基本上都是女生。9点门开了,旁边来了一群人直接冲了进去,门口放着坤哥的书,一人拿了一本,然后急匆匆的跑到3楼,原来是在多功能报告厅,就是琴行旁边。前面的大多是女生,手里拿着“坤”字的发光的牌子,还有海报什么的,一问之下知道是西安坤迷粉丝团(好像是这么叫吧)。不过还有位大叔,还以为大叔是陪着女儿来的,结果大叔就一个人来,他说他非常喜欢陈坤。
上面一段就是那天现状,我真不明白陈坤是买书来了还是搞演唱会了。其实要是陈坤在西安搞个演唱会,然后兼并买书,我想效果要比这好的多。签售会到后来,我估计陈坤也觉得面子上挺下不来的,把钱学森拉出来做个垫背,用来收场。钱学森这哥们实在也不太那么厚道,人家给钱你就干呀。陈坤叫你去杀人你也去呀,也不想想陈坤叫你来就是给他圆场的,也起不到增加你“知名度”的作用。
会员卡真能“卡”住消费者吗?
请问:您有会员卡吗?”前几年每次到书城买书,结账时常会听到收银员这句“亲切”的问候。如今,大部分人已经有了汉唐书城的会员卡,并用一折的优惠来安慰自己。但是这种会员卡制度真能“卡”住消费者吗?
一次,我正好走过收银台,一位正在结账的女孩子询问排在后面的人有没有会员卡,然后顺手把人家的会员卡拿过来,扫了一下。我询问这个结账的女孩子有没有自己的会员卡时,她的态度很是无所谓:原来有来着,丢了,我也不想补办。因为我没看到用会员卡有多大的实惠。
一位在某高校教书的先生称,自己不用会员卡的原因是因为书城针对会员的打折太少了。而且每月的28日为会员日,打折为85折,价格也不过低几角钱,所以这会员卡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办了几年了,除了每次买书时出示一下,再没其他用处。有点像鸡肋,不用了可惜,用呢也没什么实际用处。
现在,许多人对会员卡的感受是遇到促销用不上,有时无卡也打折。比如书城的网上购物还比会员卡打折的多。这样使得消费者发现手中的会员卡失去了打折功能。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去看书,遇到一本很好的书,想买下来,便向收银员提出“我没卡,能否打会员折”时,收银员回答可以。
对于书城的会员卡能否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与实惠,很多拥有会员卡的消费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会员卡的实际优惠和会员们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据我了解,各种会员卡一般采用积分回馈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回报率就大多数情况来看是比较低的。积满一定分数后能能升级为什么黄金会员、钻石会员什么的。
消费者没有得到多少实惠,那么书城为什么还要办理会员卡呢?大多数消费者也都明白,书城推行的会员业务主要目的是吸引“回头客”。兰平先生曾对我说过,书城推行的会员业务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促销手段,主要目的是吸引顾客回头率。推出会员制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留住忠实客户。
看来,会员卡让商家得到了实惠,却“卡”住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对商家的认知度。本来是要带给消费者方便与实惠的会员卡,沦落到“鸡肋”的地步,显然,这里面肯定有值得深究的原因。
“无论怎么讲,办会员卡最后都是为了提升销售量,而要让顾客忠诚,最主要的就是服务要到位。”我那个在书城上班的朋友这样说。她认为,当前书城的零售数量不算少了,在规模、商品数量、价格方面都十分接近,但要能够吸引到忠实的顾客,最后还是要看服务和企事业单位的团购。
书象虽大,却五脏未全
书城目前的现状只能以商超做一定位,因为从小寨南路那边走过,在书城门口附近的现状和华润万家门口的现状基本一致,进去一看消费者确实很多,但是缺少书城本应该具有的那种“文化”的气息,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缺少灵魂。这就像人一样,没有思想。所以书城的书籍只能是商品,而谈不到文化,因为整个书城缺少最基本的文化,这样的文化产业到底能撑多久,我不敢断论。
整个书城上下四层卖场,没有一层具有文化气息,而且整个买车服务员精神萎靡,没有一点精神。我记得在四楼曾经有一客户寻找一书,喊了半天都不见服务员来帮忙。门口的那位保安先生标志的跟根圆规样,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在消费者出去时,他们会看小票,但是看小票的态度实在令人难受,只要看着你手里有那么个购书票就可以啦,也不会仔细过目。我曾经试图从里面带了一本书,没有结账,用我之前买书的小票出门,结果还真出去了,后来我又回到书城,把书放回了原地。看来门口的保安和电磁感应档都是摆设。
据我了解,书城的服务员大部分是从大街上招聘来的,根本没有经受过书籍的管理与销售,而现在却是这样的大型书城来做工作,试问他们将用什么来留住过往的消费者?最后能不能承担起“书城员工”这个美名?陕西图书馆的服务员也是从大街上招聘来的,但是他们开始便接受培训,走进陕图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当然这其中有国企和私企、盈利性企业和非盈利性企业的区别,但是基本还是一致的。
当然话说回来,汉唐书城是用买书来赚钱的,只搞文化不赚钱也不是那么回事,但是既然要搞文化产业,就应该整出那么点样子来。不能把书籍当卖场里面的商品来卖?
施痕作于壬辰年三月七日下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