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给大家的《病家两要说》  晓虹

(2013-02-18 11:02: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

推荐给大家的《病家两要说》  晓虹

看了寿芳找好医生难的感慨。凭着脑子里残存的记忆,马上回家翻箱倒柜的找书。终于找到了,《病家两要说》。转给大家看看,里面讲了择医。

 

《病家两要说》

 

【说明】:本文选自《景岳全书》卷三《传忠录下》。作者张介宾(公元1563~1640年),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明代著名医学家。他曾从名医金英学医,后用三十多年时间编成《类经》一书,对《内经》加以系统分类。还撰写了《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和《质疑录》诸书,晚年辑成《景岳全书》。他先尊崇朱震亨的学说,后又反对朱氏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看法,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温补,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述和学说,对后世医学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提出病家“择医”、“任医”的“两要”,择医贵在择真医,任医贵在专一。文章还认为择医和任医的关键在于知医。说,古代文体之一,它要求通过记述事物来发议论,讲道理。

 

【原文】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夫天下事,我能之,人亦能之,非难事也;天下病,我能愈之,人亦能愈之,非难病也。惟其事之难也,斯非常人之可知;病之难也,斯非常医所能疗。故必有非常之人,而后可为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医,而后可疗非常之病。第以医之高下,殊有相悬。譬之升高者,上一层有一层之见,而下一层者不得而知之;行远者,进一步有一步之闻,而近一步者不得而知之。是以错节盘根,必求利器,《阳春白雪》,和者为谁?夫如是,是医之于医尚不能知,而矧夫非医者!昧真中之有假,执似是而实非。鼓事外之口吻,发言非难;挠反掌之安危,惑乱最易。使其言而是,则智者所见略同,精切者已算无遗策,固无待其言矣。言而非,则大隳任事之心,见几者宁袖手自珍,其为害岂小哉!斯时也,使主者不有定见,能无不被其惑而致误事者,鲜矣!此浮言之当忌也。

 

【语译】

医生不因能治好病可贵,而是贵在能治好疑难病症;病人不因能请来医生可贵,而贵在能请到真正的医生。天下的事情,我能做到它,别人也能做到它,那就不是什么难事;天下的病症,我能治好它,别人也能治好它,这样的病不是疑难病症。正因为那种事情很难办,那才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正因为那种病很难治,才不是一般医生所能治疗的。所以一定要有不平常的人,然后才可以做不平常的事;一定要有不平常的医生,然后才可以治不常见的病。只因为医生的高明与低劣,很有差剐。比如那些登高的人,登高一层就有一层的视野,而低一层的人就不能知道上一层的所见;行远路的人,向前行一步就有一步的见闻,而在后面一步的人就不能知道它。因此,要砍伐根枝盘曲交错的树木,一定要寻求锋利的器具,良医高明的见解,好比“阳春白雪”那种高雅的音乐,能跟着唱和的又有谁呢?如此看来,普通医生对于良医尚且不能了解,更何况那些不是医生的人呢?他们不明白真中有假,坚持着看来正确而实际上是错误的论点,说一些与事无关痛痒的话,讲几句不难;扰乱容易变化的病情,迷惑人心,制造混乱最容易。即使他们的话是对的,那也只是与聪明的人的意见大致相同,而精明切实的真医早已谋算精当而不会失策,本来就不需要他们发表什么意见了。如果他们的见解不对,那就大大伤害了病家之心,能够洞察疾病征兆的良医宁可袖手旁观,自己珍爱自己的名声也不去治疗,这样造成的危害难道还小吗?这时,假使病家没有一定的主张,能不受到他的迷惑而误事的就很少了。这种没有事实根据的话应当禁戒。

 

【原文】

又若病家之要,虽在择医,然而择医非难也,而难于任医;任医非难也,而难于临事不惑,确有主持,而不致朱紫混淆者之为更难也。倘不知此,而遍听浮议,广集群医,则骐骥不多得,何非冀北驽群?帷幄有神筹,几见圯桥杰竖?危急之际,奚堪庸妄之误投?疑似之秋,岂可纷纭之错乱?一着之谬,此生付之矣。以故议多者无成,医多者必败。多,何以败也?君子不多也。欲辨此多,诚非易也。然而尤有不易者,则正在知医一节耳。

【语译】

又如病家的要事,虽然在于选择医生,然而选择医生不难,难在任用医生,任用医生也并不难,难在遇到病情复杂时不迷乱,确实有自己的主张,而不致真伪混淆的,才是更难啊。倘若不了解这一点,而到处去听那些没有事实根据的议论,广泛邀集许多医生,那好比骏马不可多得,怎能不招来冀北的劣马之群呢?军帐里虽有神机妙算的人,但见到几个象圯桥张良那样杰出的人物?病情危急的时候,哪能经得起庸医误诊乱用药物?在证候真假难分的时候,怎能经受得了众多意见的互相干扰呢?一步错了,病人的一生就断送了。因此,议论多办不成事,医生多一定治不好病。议论多,医生多,为什么反而失败呢?因为见解高明医术超群的人不多。要分辨各种见解和众多医生的优劣,确实不容易。虽然如此,可是更有不容易的事情,那就正在了解医生这一关键问题上。

 

【原文】

夫任医如任将,皆安危之所关。察之之方,岂无其道?第欲以慎重与否观其仁,而怯懦者实似之;颖悟与否观其智,而狡诈者实似之;果敢与否观其勇,而猛浪者实似之;浅深与否观其博,而强辩者实似之。执拗者若有定见,夸大者若有奇谋。熟读几篇,便见滔滔不竭;道闻数语,谓非凿凿有凭?不反者,临涯已晚;自是者,到老无能;执两端者,冀自然之天功;废四诊者,犹暝行之瞎马;得稳当之名者,有耽搁之误;昧经权之妙者,无格致之明。有曰专门,决非通达,不明理性,何物神圣?又若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者,诚接物之要道,其于医也则不可,谓人己气血之难符。三人有疑从其二同者,为决断之妙方,其于医也亦不可,谓愚智寡多之非类。凡此之法,何非征医之道?而征医之难,于斯益见。然必也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于相与之际,烛幽隐于玄冥之间者,斯足谓之真医,而可以当性命之任矣。惟是皮质之难窥,心口之难辨,守中者无言,怀玉者不衒,此知医之所以为难也。故非熟察于平时,不足以识其蕴蓄;不倾信于临事,不足以尽其所长。使必待渴而穿井,斗而铸兵,则仓卒之间,何所趋赖?一旦有急,不得已而付之庸劣之手,最非计之得者。子之所慎,斋战疾。凡吾侪同有性命之虑者,其毋忽于是焉!噫!惟是伯牙常有也,而钟期不常有;夷吾常有也,而鲍叔不常有。此所以相知之难,自古苦之,诚不足为今日怪。倘亦有因予言而留意于未然者,又孰非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明哲乎!惟好生者略察之!

【语译】

任用医生如同任用将领一样,都是维系性命安危的事情。考察他们的方法,难道就没有一定的规律?如果只想凭慎重与否观察他们是不是仁慈,那么胆怯懦弱的人实在象有仁慈;凭聪明与否观察他们是不是有智慧,那么狡猾奸诈的人实在象有智慧;凭、果断勇敢与否观察他们是不是勇武,那么鲁莽的人实在象勇武;凭学问深浅观察他们是否知识渊搏,那么能说会道的人实在象知识渊搏。固执己见的人好象是有定见,夸大其词的人好象是有奇谋。熟读几篇文章,就见滔滔不绝的议论,路上听到几句传闻,就说不是确实有凭据吗?固执错误而不回头的人,临近险境就已经晚了;自以为是的人,到老也没有什么才能。抱着模棱两可态度的人,指望不需努力就自然侥幸成功;放弃四诊的人,好象夜里走路的瞎马;得到平稳名声的人,往往会有耽搁病情的失误;不明白权宜变通妙处的人,就没有穷究事理而获得知识的本领。有人说自己从事的是专科,那他决不是全面通晓医学理论的人,不明理气性命之学,谁能成为圣明的人呢?又如用自己的心理去猜度别人的心理,确实是与别人相处的重要方法,但这对医生来说,却不行,因为别人和自己的气血难以相合。三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就依从其中两个人相同的意见,是用以决断的巧妙方法,这对医生来说,也是不行的,因为愚蠢或聪明与人数多少不能类比。所有这些方法,哪个不是考察医生的方法?而考察医生的难处,从这里更可以反映出来。这样看来,一定要心小、胆大、行方、智圆,才能全面,望、闻、问、切四诊全部掌握运用,在跟病人接触时能聚精会神,在病情还不明显时就能洞察隐

秘征象的人,这才能够称他为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医生,才可以担当保全性命的重任。只是难以看清楚医生的内在的本质,难以分辨他们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信守正道的人不夸大其辞,怀有真才实学的人不炫耀自己,这些就是了解医生成为难事的原因。因此,不在平时详细观察了解,就不能够认识一个医生蕴藏的才能;不在临证时完全信任他,就不能充分发挥一个医生的长处。如果一定要等到口渴了才去挖井,战争发生了才去制造兵器,那么仓猝之际依靠什么呢?一旦有急病,不得已而把生命交给庸医诊治,是最不恰当的做法。孔子慎重对待的三件事是斋戒、战争和疾病。凡是我们中间同样有保全性命愿望的人,对于这件大事都不要忽视啊!!只是象俞伯牙这种善弹琴的人常有,而象钟子期这样知音的人却不常有;有卿相之才的管仲常有,而善于荐举贤才的鲍叔牙却不常有。这就是知人之难的原因,自古以来都为这件事苦恼,实在不值得对今天的情形感到奇怪。如果也有因为我说的话,就对尚未形成的疾病和尚未发生的事情留心观察,又有哪个不算是重视治未病、治未乱,洞察事理的明智人呢?希望珍惜生命的人略微察辨这一点!

 

感想

此文年轻时看,为张景岳玄妙的词句惊叹,为中文中的典故所吸引,反而把文章的主题给忘在脑后,所以并不能掌握文章的内涵。

此文中年时看,才对“择医”“任医”有所感悟。真是有了生活经历(家人、朋友患病)的体会,才有了“择医”、“任医”的体会。

此文老年时看,就不只是“择医”、“任医”的学问了。思想已经展开了,它其实是包含了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是选择朋友和交往朋友的的大道理了。文中那么多“择医”或称择友的标准、方法,使人少走弯路,少犯错。俗话说“跟什么人在一起学做什么人”。跟有学问的人在一起长知识;跟上进的人在一起学进步;跟勇敢的人在一起学坚强;跟有爱心的人在一起学关心他人;跟正派的人在一起学正直;跟廉洁忠诚的人在一起学不贪不占为民为公;当然跟犯罪的人在一起真的容易学坏……。只是明白这个道理有点晚,年轻时孟浪、轻狂、自以为是,也犯过错误。其实,你不要看这个朋友对你自己怎样(甜言蜜语)?你只要看到他对人对事怎么做的,你便知道他是好人坏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相互维系的纽带。其它文明(四大文明古国)都消亡了,唯有我们五千年了还一脉相传,文化是是重要因素。

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古代读书人有句名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看看历代名医良医,也确实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张仲景。当官,至长沙大守;当医,为后人称为医圣。看看他写的伤寒论自序,振聋发聩,字字玑珠何等好文!

还记得小学时候就学到的古文:扁鹊见齐桓侯“君有病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后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逐死”。

也还记得:“其为病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医,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僵,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更记得:袁牧(大文学家)给清代温病学派之一的薛雪写的墓志铭中的,“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而失”。

更还有:刘禹锡的鉴药篇中“刘子慨然曰善哉医乎!用毒以攻疢,用和以安神,易则两踬,明矣!……。”

从历史上看,文化和医学是同根生的文明的盛果。

每每读到这些内容怎不感慨万千……。

献上《病家两要说》各取所需,相互交流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