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研版六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1 Helen Keller教学设计

(2012-05-08 20:43:46)
标签:

杂谈

所教年级

六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

第八册 模块八

设计主题

外研版六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1 Helen Keller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英语课程标准》对二级综合目标的描述是,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我设计了Helen背景的“知识竞猜”。这种简单、有趣、轻松、的方式了解课文的人物,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又乐于参与其中。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以此为依据,在课文教学的部分,我设计了回答问题、图片排序、完成板书等三个步骤,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整体理解语篇。

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于是在After-reading这一部分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背面写成长故事的活动,这一活动是让学生根据提示仿写句子。并再之后让同学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也就是交换个人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这样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实际出发,真正学会了用语言做事情,学生的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有效地完成了任务。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在六年级下学期这一阶段,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以前学过的内容和继续扩展学习新的内容。本册的主线是继续和Daming一起了解美国,了解Daming回到中国之后为小学毕业、升入中学学习做的准备。这一学段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运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语言,坚持听说训练,同时进行相应的读写训练。

本单元是延续第七模块有关“杨立伟”的故事之后又一片讲述名人故事的话题,学生可以运用所学语言讲述名人生活、学习以及成名的经历,将语言变得生活化、情境化,从而掌握一般过去时的各种句式。英语一般现在时在小学六年级英语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所以在学生掌握了此种时态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由的运用更多的句子,同时也是学习更多种时态的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在六年级学段,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浓厚,基础知识扎实,对can这一句型非常熟悉,学习方法得当,综合运用能力的能力较强。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英语听读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有少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学英语仍旧吃力,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充满耐心,精心备课,在教学中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单词:能听、会读、会说letter, later, all over, could, couldn’tborn

  2)句型:能运用could, couldn’t来描述过去所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

  3课文:能借助图片或文字听懂、读懂课文。能回答关于课文的各种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问答、两两对话、复述等多种言语交际活动,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在日常生活中迁移运用英语的能力;

  2)能够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有语言表达和同学交流的愿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实现“趣能”两得;

  2)通过学习 Helen Keller 这位世界上著名身残志坚有志之人的优秀 事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希望她的精神能激励和教育我们的学生在任何时候遇到艰难永不退缩。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重点:学生能够用“could,couldn’t”来描述过去所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学生能够流利地使用正确时态来描述自己的能力

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一Before-reading

    1.热身复习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带来,教师展示几张,让同学猜测是谁,得到正确答案后请照片上的同学介绍自己在几岁的时候能够做某件事或不能够做某件事。

EgIn this photo, I was five years ago, I could … But, I couldn`t …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时的照片描述自己过去的能力的热身方式轻松有趣, 又 自然地引出couldcouldn’t

    2.课文导入

(1)教师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对Helen的背景有个初步的了解。

Helen Keller 知识竞赛(幻灯片展示)

1. Who was Helen Keller? A. Helen 童年照片 B.秀兰.邓波尔童年照

2. Could Helen see? A. Yes ,she could. B. No, she couldn’t.

3. Could Helen hear? A. Yes , she could. B. No, she couldn’t.

4. What was Helen’s first word? A. Mum. B. water.

5. Who was the woman beside Helen (照片)?A. Her teacher . B. Her mum.

    设计意图:海伦知识竞猜环节,用简单、有趣、轻松的方式补充了课文的人物背景知识,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步骤二While-reading

    1.初读课文,验证问题

1)教师在学生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课文阅读。让学生们边听边划出重点单词couldcouldn’t. 同时回答两个相关的问题,并在班级交流。

Q1What could Helen do?

Q2:  What couldnt Helen do?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正是本课的重点句,让学生反复操练此句型。

Q1She could read and write.

Q2She couldn`t see and hear.

    设计意图:第一次听录音与阅读让学生为问题找到答案,帮助学生整体了解课文的主题背景,从而为下一环节做准备。同时给学生的阅读确定一个目标,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

2)整理出同学们还想知道的关于Helen Keller的事情。引导学生通过where , what , when , why , who , how… 等疑问词进行提问。

  如:Where was she from?

 When was she born?

 Why was she blind and deaf?

Who was her teacher?

     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对于无法在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予以回答。

     设计意图:第一个阅读环节的问题是老师提出来的,是老师希望学生理解并掌握的。而第二个阅读环节的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是学生想知道和了解的内容。这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2. 精读课文,图文配对

 1)学生对课文进行第三次阅读,并根据课文内容将所给图片排序。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为每一张图片选择一个合适的图解说明。

(1)Helen Keller was born in 1880.

 

(2)She became blind and deaf.

She couldn’t see and she couldn’t hear.

 

(3)Later Helen had a teacher.

She drew letters in Helen’s hand.

 

(4)Later she learned to speak and

she could read.

 

(5)She could also write.

She wrote a book about herself.

 

(6)Helen Keller is model for us.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的内容及图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让课文的整体内容呈现得更直观,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篇章的整体理解。同时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整体理解篇章,并为以下的篇章结构图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泛读课文,形成板书

师生通过对话,将关键词做成词卡粘贴在黑板上,构成本文的结构图

T: What could’t Helen do? Why?

S8: She couldn’t see . She was blind.

S8: She could’t hear. She was deaf.

T: Later, What could she do?

S10: She could read and write.

S11: She could go all over the world.

T: Why could she do so many things?

S12: Because she was clever.

S13: Because she learned hard.

                         see——blind

She couldn’t

                         hear——deaf

 

                      speak

                      read

She could       write

                      go…

                      help

She learned hard.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图既全面呈现了课文内容,有培养学生通过归纳、总结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从回答问题→图片排序→完成结构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层层递进。

    步骤After-reading  

    1.描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教师请学生将课前准备的照片拿出来,并在照片的背面完成横线处填空,作为照片说明。

 

Photos                        Photos                           

Before                       Now

I was ____years old.            I am ____years old.

I could ____.                  I can ____.

I could’t____.                 I can’t ___.

 

 

 

    2.分享各自成长故事

1)学生将自己的照片挂在教室四周,然后去阅读分享同学的成长故事。

2)教师请学生随机抽取一张照片,读给全班同学听,让他们猜猜照片的主人是谁。

     设计意图:从真实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描述自己的成长照片,学生真正学会了用语言做事情。猜猜是谁的成长故事的活动源于学生,让学生参与面更广,参与热情更高,有效地完成了任务。

    3.总结

T: Thank you for your stories. So what do you learn from Helen Keller?

Ss…

T: To be successful,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it? Face it or escape?

Ss: …

T: 今天有些同学已经得到了老师的奖品?看看是什么?对,是一张Helen的明信片,上面写有Helen的一些名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幻灯片展示)

T: 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Helen用坚强的意志与苦难甚至命运做斗争的人。一起来了解一下。(张海迪、霍金、阿炳、舟舟、邰丽华等)(幻灯片展示)

T: 将来无论学习还是生活, 我们同样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希望同学们心中永远都能充满阳光,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好遇到的各种问题。像他们一样做生活的强者,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总结,对Helen Keller名言的品读以及对其他身残志坚的代表人物的展示,并且透过网页的链接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使主题得以升华。

    4.作业

   1)预习

T: There are many stories about the great people. Look at the pictures. What’s Helen reading? Who’s the man? What’s the story about him. For we haven’t got enough time today, you can read it after class. It’s your homework.

    2)复述

Helen Keller的故事用中英文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see——blind

She couldn’t

                         hear——deaf

 

                      speak

                      read

She could       write

                      go…

                      Help

 

She learned hard.

6.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包括学生的问答、对话、朗读、游戏、比赛、仿写等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纪律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 

奖品是写有名言的卡片,学生正确的回答问题,认真的倾听,积极的对话等表现都会获得奖品。并且在下课之后,将课堂上的评价与学校的“文明之星”和“礼仪之星”的活动相结合。让班上负责的同学,给相应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加分。一张卡片加一分,两张卡片加两分以此类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