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疯狂作文 高考版》2017年第4期:任务驱动型作文“父子因赡养费对簿公堂”导写演练

(2017-05-02 12:00:15)
分类: 2017年的文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父子因赡养费对簿公堂”导写演练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聂老汉年逾古稀,生活困难。因外出打工的儿子小聂,连续半年不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法官与小聂沟通无效后,法院遂将小聂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小聂因无法正常出行,工作受阻,只好到法院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了有关赡养费。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要准确抓住材料的核心事件----聂老汉父子因赡养费问题对簿公堂。考生只要围绕这一核心事件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进行阐发和论述都符合题意:

1. “小聂的角度:“百善孝为先”,赡养父母是身为子女天经地义的责任,是我国法律强制规定的义务。小聂不支付赡养费不仅违背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也有悖于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传统善良美德;但在法院采取强制措施后,小聂能改正自己的错误:①不支付赡养费是不尽孝道;②知错能改,方能走出一片新天地;③遵守法律,传承美德;
    2.
聂老汉的角度:如今年逾古稀,生活困难,而含辛茹苦养育长大子女却不愿支付赡养费,只得寻求法律的帮助:①要懂得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②对簿公堂,却为孝顺带上了枷锁;

3.“法院的角度:法院对小聂不支付赡养费采取措施,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向社会宣扬了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①法律大于天,法律是人们权益(维护孝道)的保障;
②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法律法规来维持,人们的行为举止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

 4.“其它的角度:①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②无人赡养背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缺口; ③法律缘于人情,尽孝是否一定要诉诸法律。

 

考场佳作:

  养老问题的出口在哪里?

                            一考生

乌鸦尚懂反哺,而聂老汉与其子小聂却为了赡养费而对簿公堂,抛开任性和道德不谈,这一尴尬的案例恰恰反映了当今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养老难。

聂老汉早已步入古稀之年,本应该在家尽享天伦之乐,无奈却收不到外出打工的儿子的赡养费,迫于生活困难,只好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赡养费支付。这一案例从表面上看似可以归咎于小聂不孝顺,但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众所周知,公民到了一定年龄是可以收养老金的,虽说养老金不多,但也足以让聂老汉维持正常的生计,可为什么还是会到了向法院寻求帮助的地步呢?是社保没有买还是养老金没有准时发放呢?抑或是养老金确实不够用呢?一切皆有可能,毕竟老年人年纪大了病痛也多,养老金确实有可能支撑不了什么病痛,正如老人家常说的那样:“年纪大了,没病没痛还好,一病了,那一点养老金买醋都不酸。”可话又说回来了,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在这么多的十一五、十二五下来都没有解决掉养老难这个问题呢?

养老难主要体现在养老金难,那养老金为什么会难呢?着眼于当今中国的国情,人口众多,但能工作的人所占比例却不多,早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GDP再高也支撑不了每年的养老金支出的狂涨。从一方面看,经济手段似乎是解决养老难问题的一剂良药,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经济水平的提高只是治标不治本,为何呢?经济再发达,养老金还是不能实实在在地到老人手中,又怎能解决养老问题呢?归根结底,还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美的问题。从根本抓起,健全和完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是首要大事,发展经济是解决养老难问题的切实手段。其实,养老难问题不仅中国有,甚至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我们要做的是从国情出发,制定和出台合理有效的养老保障政策,让养老不再难。

我们再回到聂老汉这一案例的本身,儿子小聂连续半年不支付赡养费,在被录入“失信被执行人”,走投无路后才支付了赡养费,这的的确确反映了某些公民责任感的缺失、道德的沦丧,可外出打工多年,到最后只能借钱来支付赡养费又反映了什么?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唯有使子女拥有赡养父母的能力才是解决养老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当然了培养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去赡养孝顺父母是前提。要使子女即公民有赡养的能力,中国必须要发展经济。

解决养老难问题出口不在哪儿,就在于六个字:制度、经济、意识,而这有赖于全体公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唯有此,社会才会少几个甚至没有“聂老汉”。

点评:

本文以立意新颖、思想深刻见长。作者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由个体事件上升到群体问题,足见作者的睿智。聂老汉父子因赡养费问题对簿公堂事件,作者没有单纯地批评聂老汉抑或是儿子小聂,而是把问题上升到“养老难”的社会层面上,既对聂老汉的行为表示理解,也对儿子小聂无法支付赡养费表示同情,可见作者的深刻洞察力。文章开头揭示问题的本质,提出观点;然后娓娓道来,不急不慢地陈述事件,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下文的论述张本;紧接着进一步提出疑问,步步深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回应题目,将聂老汉个体事件上升为群体问题,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可谓思想深刻,引人深思,振聋发聩。

 

                      为聂老汉的勇敢点赞

                              一考生

道德是寂静的,从来不喧嚣的,当整个社会静下来时,我们就会被道德所引领,而不是被道德而绑架。然而当小人变得伶牙俐齿,君子变得磕磕巴巴的时候,道德就已经处在最危险的边缘。这时就需要法律来扶道德一把。

一纸状告告到了法院,小聂不得已支付了赡养费,聂老汉因此运用法律得到了赡养费。面对聂老汉如此勇敢维护自己权益的行为,我怎能不表示叹服与尊敬?而如今社会所稀缺的,正是像聂老汉一样勇敢的人。

聂老汉维护的是自己的权利。法律白纸黑字的证明,子女有工作能力后有义务赡养父母,应给予精神上、金钱上的帮助,而聂老汉年逾古稀了,生活十分困难,却连续半年没有收到儿子的赡养费了。迫不得已,聂老汉踏出了勇敢的第一步。这一步,是维护自已权益的正当行为。聂老汉的意识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许多人的观念,他懂得为自己应享受的利益而去争取,实属不易。

聂老汉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事情一经报道后,许多网友把“大义灭亲”的称号加在了聂老汉的头上,大多带着不理解与不支持,甚至愤怒。然而,这些网友的言论与思想,打了法律响亮的一巴掌。自诞生以来,法律就带着公正大义、人人平等的光环。这些光环从未退去,只是未曾照耀到每一个人。而聂老汉却将此举奉为硅皋,并发扬光大,他维护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还有法律的尊严。

聂老汉维护的是社会的风气。老实说,无论是从法律还是道德上来说,赡养父母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纵容那些脱离道德无视法律的人,如小聂,那社会的风气该多么污浊?聂老汉以微薄的一己之力,为社会扫清了一些脏东西,确实是值得称赞的。

反观如今社会其他人,有多少人还深陷在胆怯、亲情的泥潭里抽不出身?底层工人不敢状告拖欠工资的黑心老板,服务员不敢状告对自己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的大老粗,弱势儿童不敢告状索要钱财校园暴力的小霸王等等现象,层出不穷。他的无知与胆怯,断送了他们幸福的权利。

林清玄曾说:不只春风会舞动树叶,一片树叶也会鼓动春风,带来整个春天。聂老汉的法律意识与无畏精神为整个社会做了个好榜样,让我们为他的勇敢点赞。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采用并列分论点的形式,逐层深入地论证了聂老汉“勇敢”的维权行为的价值。开头对“道德”的认识,富含哲理意味,彰显出作者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紧接着运用反问句表达出作者感情倾向,看似简单,却非常有力。主体部分,提出第一个分论点,聂老汉维护自己的权利,状告儿子实属无奈之举,分析合理得当,令人信服。之后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并上升到“法律的尊严”,增加了文章的深度。而后联系社会,用排比句进行反面论证,与前面的正面论述构成正反对比,思路清晰,结构安排合理。结尾引用名言,升华主题。作者引用的目的是强调那一片“树叶”的作用,聂老汉就是那片“摇动春风”的树叶,隐喻意味隽永,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坚守孝,方为善

                        一考生

子女因各种借口拖欠对老人赡养费的支付如今已屡见不鲜。今日,小聂一案的判处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自身亦拮据的情况下,能放弃对父母的赡养吗?法院的判决已给出明确答案:坚守孝,方为善。

从最浅层的方面看,小聂交付赡养费,本就是对法律规定义务的遵守与履行。这一点不论孝顺与否,作为公民便应当做到。由此看来,法院的判决不仅必须,而且正确。

但交付赡养费仅仅是单纯的义务履行吗?答案是否的。这种行为的背后,更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感与信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试问一个连赡养父母的责任都拒绝担负的人,如何让他负起工作上的责任?一个连按时交付赡养费都无法做到的人,该让人如何相信他的信用?且不论父子间的恩情,但从父亲为他提供从小长大的物质保障而言,在父亲年迈之时对其进行赡养,本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推脱的,而小聂的失信行为换来工作、生活的阻碍,只能说是法院对其失责失信行为的正当告诫。

交付赡养费,从本源上看,是一个人孝顺的体现,父母不仅给予我们生命,而且给予了我们成长的各种保障,孝顺父母便成一种必然。孝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需时时铭记在心。这是对养育自己成人的父母最好的报答。然而如今,孝字却在小聂心中缺失,这便是法院对其进行惩罚的根本原因。

或许有人会认为,小聂本就经济困难,支付赡养费还需借钱,这一判处太不近人情。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法院的判决不仅是对小聂的警醒,更是对全社会的告诫。人情不应体现在对恶劣行为的从轻判决,而应体现在对孝顺的最好履行。而且,讨论是否应赡养父母,本就是一种错误行为。社会何时已形成了为不孝找借口的风气?孝顺是我们本应坚守的理念,如今却成为人们讨价还价的谈资,这是否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的。

孝顺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赡养,更体现在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牵挂与关怀。坚守孝,令自己安心从容,令父母安享天年,这是小善;坚守孝,令社会洋溢孝顺之风,这是大善。

唯有坚守心中的孝,方能成为至善。

点评:

本文标题,清晰、显豁、醒目、扣题,首先创造了一个亮点。开篇,作者简洁引述材料内容后,迅速点题亮明文章观点;第2段以退为进,先从“义务”切入,指出法院判决的正确,看似闲笔,实则为下文铺垫;第3段从上文“最浅层”,到此深入一层,从“义务”升格为“信用”,紧扣“信用”问题展开,语言晓畅,行文自如;第4段围绕“孝顺”展开论述,题文照应;第5段宕开一笔,从“疑问”切入,使文章内容得以深化;第6段强化“孝顺”论题,从“小善”和“大善”两个角度深入议论,有利于在思想上彰显深刻。结尾独句成段,再次点题,突出中心,又升华了主旨。可以说,全文行文逻辑严密,结构严谨,使得文章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窥探无人赡养背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缺口

                                        一考生

有句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年过半百老人无人赡养,境遇极其困窘,不得已之下只得将子女告到法庭以得到赡养费的现象,使亲情、孝道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亲情泯灭,道德沦丧。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就拿年逾古稀地聂老汉来说,他的生活很困难,儿子小聂外出打工已经半年没有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实属一种无奈之举。再看小聂,他起初没有执行,于是被录入“失信被征行人”名单,结果因工作和出行受阻,小聂只好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赡养费,这似乎也是被逼无奈下的举动。同样是无奈,大众好像自动会给小聂贴上“没人性”“冷血无情”地标签。七旬老人无人赡养,谁来担责?我们不能感情用事地单方面归咎于小聂,而要从更深层去探讨。

诚然,小聂有着无可推诿的责任,他没有履行赡养父亲的义务,没有尽到做儿子的本分,但他自己本身的生活条件也很拮据,甚至连最后要支付的赡养费都是借钱支付的,他连赡养费都负担不起。显而易见,他外出打工挣的钱很少,可能连自己的生活都过的捉襟见肘,再苛责他准时定期支付赡养费似乎有点不近人情。

那么,老人的子女无力赡养,老人难道就只能自生自灭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还有社会保障在背后做支撑。但是,捏老汉并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福利,他既没有收到每月的最低保障金,也没有体会到社会养老体系给予地救助和服务。可见,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很大的缺口,而潜在地养老危机随时都有可能从缺口中迸发出来。

出现这一缺口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我们一向把家属作为最直接的赡养人,仅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辅助地备用“人选”,意识不到要双管齐下才会成为坚实后盾,二是我们过分苛责子女应承担的义务,哪怕个人已无力负担也要强行使其负重,但我们忘记了社会的力量有多强大,动员社会群体也许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所以,要想堵住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口,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要关注并改善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有关养老的一系列体制机制,确保“老有所养”惠及全社会。物质条件不足的子女需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政府再适当给予物质上的补助,也要建设和完善含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石老人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莫让社会保障体系地缺口无限扩大,防微杜渐,从养老开始。让老人有人赡养,让子女无沉重经济危担,才算是真正为民谋福祉。赡养老人,始于子女终于社会。

点评:

作者从材料的核心角度入手,紧扣材料,而又随时呼应材料,考生扣题意识非常强。由引用加分析加质疑反问开头,引出材料的核心话题:无人赡养老人,付诸法律。这样的开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主体部分用分析问题的思维来写文章,使得文章气势充足,而又以理服人;语句衔接自然流畅,而反问与质疑很有议论气场。结尾段,既有忧患意识,又有呐喊思想,还能回扣观点,关键在于两个思维的词的运用:“莫让”和“让”,这种否定肯定的结合,让段落有层次、有力度,有一种思考推进的轨迹,从而加深了全文论证的力度、深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