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疯狂作文 素材与佳作》2016年5月号: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聚会恐惧症”

(2016-05-23 13:40:56)
分类: 2016年的文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聚会恐惧症”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小王出生在一个大家族。每逢节假日,长辈们都会召集家族成员聚会,而小王对此不感兴趣,经常借故缺席。长辈们很不高兴,小王也很苦恼。如今,有不少家族都面临类似的情况,当地的“百姓家事”栏目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王或小王父母写一封信,或向“百姓家事”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若写信,统一以“一平”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若投稿,请自拟标题。

 

疯狂点题:

此道作文题,其命题延续2015新课标高考语文写作的“任务驱动型”概念。任务指令为“向栏目投稿或向对象写信”,与2015新课标I高考的要求写书信的作文题,略有相似又有所不同。

作文题目内容与关注范畴是当下社会中的人事现象,富有时代感;引导中学生不是仅仅沉浸于三尺书斋中埋首苦读、题海苦战,而是能够将目光放诸于校园之外、生活之中,思考时代现象与自身行为,即作为一个95后、00后的新新人类,如何面对与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下来的诸多积习,如大家庭中的人伦亲情与人际关系打理。在家庭小型化的当下,多数青少年不再经历传统中国四世同堂式的成长环境,而更习惯于个人独立自主及同龄人关系的处理,视“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宗族长辈为高压的约束与规范,不愿亲近,更不愿深入密切地与之联系和交流。此为时代之普遍现象,引人忧心更应引人深思。

本道作文题是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现象,为学生所熟息,亦是学生皆可能会有的困惑与无奈。使得学生在写作之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同身受而言能由衷,不致强以为文。也较好地规避了中学生写作之套作与言之无物、假大空的写作陋习。

材料中任务指令为写一封书信或向栏目投稿。学生可任选一个任务来完成。明确写作对象,斟酌写作用语。就小王或小王的父母写一封信, 需注意书信的写作格式:抬头,结尾,落款,需根据书信的写作对象及写作人自身的身份,选择适宜的语气。向“百姓家事”栏目投稿。可采用当下流行的时评体,评述事件,表达观点。且考虑文章的阅读对象为社会公众,应注意思想倾向的正向引导、措辞的准确严谨、用语避免生涩艰深。

常规角度立意: 后辈、晚辈,应恪守民族之古训,秉承传统之美德,对长辈的尊重与陪伴乃是最宽慰的幸福事;家族成员聚会,几代人其乐融融,我们应珍惜这样的时光;……

核心角度立意:面对大家庭中的人伦亲情与人际关系我的困惑与窘境;与宗族关系的打理有时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繁冗耗时,我们应正确对待;聚会恐惧症是时代之现象,乃时代之产物,我们皆应以平和之心,理性看待;……

创新角度立意:家族成员聚会是传统文化延续下来的一种积习,应该破除;家族成员聚会在当下遭遇尴尬是时代使然;当代社会应重拾被淡漠的家族亲情,并让它焕发蓬勃的生机;……

 

考场范本:

          也谈“聚会恐惧症”

佳节良宵,本应是阖家团圆、絮叨家常、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然而这一绵延久远的中华习俗,却在当下社会遭遇了尴尬。原本的一家老小,其乐融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有人就是不愿凑这个热闹。这不,你的金宵一刻,他的如坐针毡。而纵观当下社会,小王的借故缺席、刻意回避,并非独行之特例,乃是普遍之世相。

于是有人感慨,“传统”之不存也,久矣!长辈们唏嘘喟叹,晚辈们焦虑不安,走亲访友的传统礼节,当真成了当下社会的洪水猛兽,让青年们望而却步、弃如敝履?

非也,笔者以为,时代之现象,乃时代之产物。所有时代中人,皆应以平和之心,理性看待。

诚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此“理”非理性,而指缘由。如小王的青年一代不愿参与大家族的聚会,其行为表现定有心理动因。要知道,成长于家庭小型化之当下的95后、00后一代青少年们,对“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世道逻辑耳濡目染,早已习惯了与父母双亲朝夕相处的三人模式,习惯了与同龄学友时时陪伴的亲密关系,却十分不熟悉四世同堂式的大家族生活。因此,对于大家庭中的那些“繁文缛节”和长辈们的“高压式”关心,避之唯恐不及,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礼之本质,乃是长者身体力行的对于晚辈之教化。而儒家伦理之道所提倡的中国社会里的传统宗族之礼,如三叩九拜,前揖后让,在当下时代看来,未免有些琐碎耗时、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大过本质的嫌疑。试想,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团圆季,长辈们都谈论些陈词滥调的老话题与陈年旧事的老问题,不是学业成绩就是工作婚嫁,晚辈们还要毕恭毕敬地笑脸相迎,能不觉得索然无味么?

当然,凡事总是,过犹不及。节庆之礼,亦不例外。正如前苏联作家所言:“一个作家的责任,乃是拷问出人们光鲜外表下潜藏的灵魂罪恶,再拷问出灵魂罪恶后的洁白之心。”节日之“礼”的空洞肤浅、空有其表,正如人之罪恶灵魂;然而正反相成,利弊相济,节日之“礼”,亦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日益式微的传统文明与国学智慧。它通过定期的聚会之行为,将被时代浪潮冲击的淡漠之亲情凝聚,将被社会洪流裹挟的沦落之德育重拾,诚应成为薪火相继、代代相传的通过仪式。

如何疗救“聚会恐惧症”,将传统之仪式,注入时代之内容,赋予当下之诠释,使其不被历史的大浪淘沙雨打风吹去,而能在新的场域与语境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诚需时代中人仔细思量。

考生角度:

从“小王聚会恐惧症”的角度入笔,指出,聚会恐惧症是时代之现象,应以平和之心,理性看待。观点鲜明,阐述深刻到位。

佳作评析:

本文采用当下流行的时评体,评述事件,表达观点。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小王的聚会恐惧症是时代之现象,乃时代之产物。所有时代中人,皆应以平和之心,理性看待;而后从两个方面分析如小王的青年一代不愿参与大家族的聚会的原因---对于大家庭中的那些“繁文缛节”和长辈们的“高压式”关心,避之唯恐不及,也就不难理解了;晚辈们还要毕恭毕敬地笑脸相迎,能不觉得索然无味么?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注意辨证地分析问题,指出“当然,凡事总是,过犹不及。节庆之礼,亦不例外”,使自己的观点不致于太偏激;最后,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如何疗救“聚会恐惧症”的办法。全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层层展开结构,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同时,文中多处引经据典,“引证”与“例证”相得益彰,从而让文章的观点更具有了不可辩驳地说服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