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度解说老子《道德经》逻辑结构

(2015-02-28 18:50:04)
标签:

股票

道德经

解读

老子

分类: 解读道德经
-1- 解说老子《道德经》各章的逻辑结构 在我看来,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中国古代以原始形态出现的逻辑学。尽管后来的发展没有形成类似亚里士多德《工具论》那样的系统理论形态。但是,人类的智慧是相通的。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表现形式不同。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差异直接源自认识能力、反思深度和逻辑思维的特点不同。 当我提出剖析老子的《道德经》就如同批改小学生的作业一样,人们对此狂言不屑一顾。然而,当我把老子《道德经》各章的逻辑结构图展示出来之后。人们对老子在逻辑学方面探讨的成果就会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在这些逻辑结构图中,只有逻辑符号是老子创作《道德经》时的思想脉络,而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即图上标注出来的认识形式、认识方法、逻辑概念等等,都是时代哲学理论添加在老子《道德经》各章逻辑关系中的产物,它不是老子自身具有的哲学理念,而是时代哲学展示出来的内容。 逻辑符号是无形的连接,而概念则把各个环节之间的属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老子的“道论”停留在抽象的形式上面,属于没有内容的逻辑规则。而时代哲学理论展示的“道论”,将这些抽象的思想火花包含的内容以清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老子的《道德经》共计八十一章,这是普遍认可的结论。在这八十一章中,第四十二章是全书的核心。它以高度的思辨性展示了老子哲学理念的特点:系统认识论和动态同一的逻辑规则。一个研究老子哲学的专家和学者,如果连哲学理论中的“一、二、三”和万物之间的关系都搞不清楚的话,他是没有资格来解说老子《道德经》的。也就是说,他只是站在老子认识论模式之下仰望着山顶上的《道德经》,以盲人摸象的形式揣摩老子讲述的“道”。只有理解了我绘制的“图解”中的“一、二、三”和万物的关系,才具有了研究老子哲学的上岗证书。 不要看市面上解说老子的书种类繁多,大多都是市场经济、物质利益推动的结果。具有真知灼见的没有一个。为此,我的逻辑结构剖析只能从中挑选一种形式。我的挑选原则一是大众比较认可的,二是逐句解说的形式。不能采取文学中的段落大意的形式。为此,我采用了张松如先生著的《老子说解》。如果您认为他的解说不到位的话,就把您自己的解说添加到老子《道德经》的相应部位,这种解说形式的改动丝毫也不会影响到逻辑结构的形式和特点。除非在老子阐述的观点环节增加了或者减少了内容,它才会涉及到局部章节自身具有的逻辑结构形式。否则的话,没有老子原文环节出现的质变,无论你怎样解说老子的原话,都不会改变我绘制的逻辑结构图形。因为逻辑结构把握的是观点之间的联系,它与里面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内容改动之后,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就是逻辑分析的特点:它要深入到老子认识论的属性环节,而不是停留在解说老子讲述的观点环节。 逻辑是论证的形式。哲学理论本质上属于论证的科学。这一观点最初来自黑格尔的阐述。哲学的论证与经验理论不同,它不是单一的举例说明形式,而是实例和逻辑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实例表明观点自身具有的客观性,逻辑表明观点自身具有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也就是说,逻辑的属性是观点自身具有的普遍适用性程度,它并不直接涉及到观点本身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具体说来,老子的观点是构成逻辑分析的本原,基础,而各种解说都是作者对老子观点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对老子《道德经》的演绎。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对老子《道德经》进行的改编。就像同一个题材的创作剧本,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样式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话剧、舞剧、京剧等等一样,这些改编之后的形式都是改编者本人的作品而不是原著
欢迎加入道德经 交流QQ群: 212649336

这样说来,无论作者给自己的解说起了一个什么好听的名字,如《还吾老子》、《老子新解》、《老子秘语》,还是《老子今说》、《我看老子》、《我观老子》……,以及我撰写的《图解老子的“道论”》,这些都不是老子的原著,而是对老子原著进行的改编。 为什么有了老子的《道德经》原著,还需要后人不断地进行改编呢?改编的意义何在呢?一句话,古为今用。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属于精神财富,它是人类智慧创造出来的成果。我们后人需要将它发扬光大,需要将老子的智慧继承下来,发展起来,从而改变目前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方式,使它以科学发展观的形式出现。所以,现实中才会有各种形式的老子解说和老子研究成果。可见,这种研究绝对不是在还原一个真实的老子,而是在研究中创新和发展人类智慧已经取得的成果。为此,人们大可不必为我们的图解与老子《道德经》不一致感到震惊,感到不可理解。因为我们的图解已经将老子无法说清楚的“道”以清晰的语言和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是继承和发展,就是理论上的创新。 “无”是老子“大道”的内涵,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将“无”转化为“有”,如果还依然停留在“无”的层次上,这样的研究有什么创新、有什么发展呢?所以,在我们绘制的逻辑图中,逻辑符号就代表着老子的“无”,而概念的解说则使它从“无”变“有”,从而发生了质变和飞跃。有无一体,不可分割,这就是“道论”的基本观点。我们绘制的逻辑图体现了“道论”中“有无一体”的思想观念。可见,逻辑图的解说将终结老子研究中的形式主义、片面性和物质利益驱动下粗制滥造出来的精神垃圾的涌现。要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打着民族文化的旗帜传播精神垃圾。 应该看到,逻辑是本质关系的把握,它是从观点上升到方法高度的展示。在哲学理论中方法是本质,观点是形式。停留在观点环节解说老子,人们就会看到,老子观点中许多内容都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都是没有继承和发展价值的东西。然而,站在方法的高度人们就会看到,老子的分析方法已经远远超过了今天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思维方式。 老子对机智的批驳恰恰揭露了民族自身具有的缺陷:凭借小聪明和技巧来为人处世,通过它来取得眼前的实惠和物质利益。就像中国人将周易八卦用来占卜、算卦、起名字一样。至今经历了上千年的变迁,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依然没有改变。而西方的莱布尼茨很早就从周易八卦中创新出二进制,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这就是东方和西方在认识形式上存在的巨大差距。中国人注重的是实惠、眼前利益,而西方人则探索真理,追求科学。 科学不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它是人类智慧的高度体现。为此,我们只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老子的《道德经》,而不能以它没有版权,就可以随心所欲进行改编,然后制成商品来获取金钱。这种物质利益的驱动直接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形象,它使人们看到了当今时代那种普遍盛行的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和不思进取的形式主义。这种糟粕的东西不应该在高度文明的今天任其泛滥下去,它直接干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无论人们是否能够读懂我绘制的这些逻辑图,它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的内涵。如果你头脑中没有“道”的观念,也不可能懂得老子讲述的逻辑规则。只能是卖弄一点学问和知识而已。同科学方法论相比,这些知识和学问的科学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它们都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逐渐被更新,而人类智慧取得的成果则是世代相传下去的精神财富。它的属性是永恒不变的,其内容是不断扩大和日益丰富的。 我的解说形式非常单一,只有三个环节:第一是老子的原文,这是一个通行的版本。它是相对不变的形式。第二是一种解说形式,它是可变化的东西。随着不同人的认识深度不同,认识形式不同而发生变化。第三是逻辑结构图,它是绝对不变的形式。无论解说的形式如何五花八门,其逻辑结构图都是一样的。因此在逻辑结构图中,只有老子的原文和我们揭示出来的属性,没有它的中间环节:可以不断变化的解说形式。


-6- 绵绵兮其若存,——绵绵不断呵它似乎永存,用之不勤。——所起的作用无穷无尽。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极限比喻:永恒、本体 道的属性┼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本质比喻:根 └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形式比喻:理论形态、实践特点 七 章P49 1、译文和观点解说译文观点解说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既长且久的根由, 以其不自生也, ——是因为它不为了自己生存呀, 故能长生。——从而能够长久生存。是以圣人:——因此圣人:退其身,——把自身退到最后,而身先;——自身反而占先;外其身,——把自己置之度外,而身存。——自身反得保全。不以其无私欤?——这岂不正由于他没有营私吗?故能成其私。——从而能够成就了他的营私。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因果关系 道的本质┤比喻说明┌形式: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圣人┤ └本质: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因果关系 八 章P53 1、译文和观点解说译文观点解说 上善若水。 ——上善之人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好造福万物而不争高,处众人之所恶,——甘心留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故几于道:——因此极近似于得道:居、善地;——在位、好趋下让人;心、善渊;——存心,好虚静深沉;与、善仁;——交锋、好仁爱慈亲;言、善信;——说话、好真实诚信;政、善治;——为政、好精简清静;事、善能;——遇事、好适应圆通;动、善时。——行动、好顺时任运。夫唯不争,——正因为不相争,故无尤。 ——所以才没有过失。
-7- 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的形式┤比喻说明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 章P58 1、译文和观点解说译文观点解说 持而盈之,——保持着满满的,不如其已。——不如趁早拉倒。揣而锐之,——捶击得尖尖的,不可常保。——不可长久完好。金玉满室,——黄金美玉堆满屋,莫之能守。——没人能把它看守住。富贵而骄,——既富贵而又骄惰,自遗其咎。——定会给自己招灾惹祸。功遂身退,——功业完成引身告退,天之道也。 ——这是合乎天道的呀。 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方法┤四种形式为道┤├金玉满室,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属性: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 章P61 1、译文和观点解说译文 观点解说 载营魄抱一,——拥魂魄以守身,能无离乎?——能永久不相离失吗?搏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顺柔,能如婴儿乎?——能像无欲的婴儿吗?涤除玄监,——涮洗净玄妙的心镜,能无疵乎?——能不染一星瘢疵吗?爱民治国,——爱护人民治理国政,能无以知乎?——能不用所谓巧智吗?天门开阖,——耳目口鼻天门开合, 能为雌乎?——能不竞聪敏而知雄守雌吗?明白四达,——内心明白四方通达, 能无以为乎?——能明道若昧而无所作为吗?生之畜之,——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而弗有,——生长而不占有,为而弗恃,——施为而不依恃,长而弗宰: ——导引而不宰割:
-8- 是谓玄德。——这就叫做无名的玄德。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无限┼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作用力量┤└涤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有限┼天门开阖,能为雌乎?道┤└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是谓玄德┤四种形式 ├为而弗恃└长而弗宰 十一 章P67 1、译文和观点解说译文观点解说三十辐同一毂,——三十根辐条凑集于一个车头,当其无有,——由轮子的虚处和实体,车之用也。——才起到车轮转动的作用。埏埴以为器,——搏揉粘土做器皿,当其无有,——由器皿的虚处和实体,器之用也。——才起到器皿容物的作用。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造房屋,当其无有,——由四壁的虚处和实体,室之用也。——才起到房屋住人的作用。故有之以为利,——所以“有”所给人的利益,无之以为用。——只有跟“无”配合起来才起作用。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相反相成┤矛盾的同一性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 章P73 1、译文和观点解说译文 观点解说 五色令人目盲,——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铿锵的音乐使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鲜美的滋味使人口伤,驰骋田猎 ——纵马驰骋去打猎令人心发狂,——使人心浮发狂,难得之货——稀有难得的财物令人行妨。 ——使人行为失常。 是以圣人之治也,——因此圣人治理百姓呀,为腹而不为目。——只填满肚皮而不求饱眼福。故去彼取此。 ——所以是舍那后者而取这前者。
欢迎加入道德经 交流QQ群: 21264933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