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针对我们可爱的混凝土质检员们经常问到的这三大问题,专门为大家做解剖分析----此分析短文摘自赖瑞星博士论文之《混凝土工作性定量化模式的建立及实施》
工作性不佳的混凝土易出现「析离」、「粗涩」、「过稠」等不良现象。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析离的定义:
混凝土由胶结材(水泥、炉石、飞灰、硅灰…)、粗骨材、细骨材、水、化学掺剂等依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可塑体,当此比例被破坏,粒料之间的级配关系失衡,无法形成相互牵引的网络结构,使混凝土的某些组成材料分离的现象称之,最常见者为浆体与骨材之分离。
析离的型态
析离的原因
混凝土单位体积内的小于No.50筛(<0.3mm)的细粒料体积总和太少(小于18%以下),砂综合过筛率的规范为10%~30%,检查是否偏低。
粗骨材级配不良,造成骨材颗粒间隙过大,无法阻挡填缝材的流失。
单位用水量过多,混凝土坍度过大,粗粒料与砂浆的比重不同,发生粗粒料沉降析离的现象,即所谓骨材分离之不良。
粗粒料粒径比钢筋间距或保护层为大时,混凝土被钢筋筛分成粗粒料与砂浆两部份产生析离。
混凝土自高处落下,其间有阻碍物而造成的筛分现象。
过度的振动使粗、细粒料分离。
粗涩的定义:
粗涩的型态
粗涩的原因
粗骨材相对于填充材的用量过多,粗骨材颗粒间隙无法填满。
粗骨材的级配不良,混凝土骨干结构较松散,浆体无法支撑骨干结构。
单位用水量过少,造成所谓「硬混凝土」时。
3、过稠(Consistent)
过稠的定义:
过稠的型态
过稠的原因
过量的使用细骨材或细骨材的粗细度过(F.M.值)低,粗、细骨材的含泥量过高。
粗、细骨材中含有过高比率的易碎颗粒。
过量的使用胶结材总量,一般基于经济原则,大部份是飞灰的过量使用所产生。
总结:不论混凝土的析离、粗涩或过稠,其发生原因都是因为混凝土中粗骨材、细骨材、胶结材组成的比率不良所致。
前一篇:每一位父母必学的父母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