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6月20日

(2013-06-20 15:05:49)
http://s15/mw690/9d2f68b8tdf908bbf995e&690

平安证券“花钱买平安”?

作者 蒋飞
来源 《陆家嘴》


从现在开始,所有参与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士,都必须加倍小心爱惜自己的羽毛。否则他们遭到的处罚可能是“毁灭性”的。

由于万福生科欺诈上市的连带责任,平安证券已经被证监会采取了有保荐制度以来最严厉的处罚。此外,中磊会计师事务所被红牌罚下,湖南博鳌律师事务所也被黄牌警告。

专业人士个人面对的处罚可能更为严厉。两名保代和两名签字会计师被终身市场禁入,已经从平安证券离职的总经理薛荣年等三人仍然被追究责任,失去了证券从业资格,就连项目协办人(辅助保代工作)也首次被罚。

严刑峻法增加违规成本

处罚结果宣布以来,市场对此的反应较为正面,但相关业者却是五味杂陈。有人对薛荣年等人感到惋惜,有人抱怨处罚过重且存在不公,有人感叹执业风险陡增,还有人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了疑问。但是市场发展的趋势已经无法改变,监管层要向市场放权,就必须先让市场主体“归位尽责”。

违规的中介机构成为监管抓手,首当其冲地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但欺诈发行的第一责任人仍然是企业的董事长们,从绿大地到万福生科,他们已经或者即将承担刑事责任。香港证监会在洪良国际欺诈发行一案中,也曾试图向中介机构发起刑事起诉。由此观之,内地对中介的处罚仍然停留在行政处罚层面。

一些中介机构人士认为,过高的执业风险可能会导致优秀的人才离开IPO相关的保荐、审计和法律服务市场,留下的都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劣币”。这一逻辑的问题在于将监管部门的处罚视作一种逆向选择。

事实上,监管部门强调的是审慎原则和勤勉尽责,这并不是高不可及的要求。

长期以来,部分中介机构并不是正面引导企业提高财务质量,而是夸大宣传,进行“财务包装”。部分企业老板也很吃这一套,二者相互吸引,最终铤而走险。正是这种风气驱逐了中介市场的“良币”。

如果当前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本身存在改进空间,那么提高违规成本将有利于那些优秀的中介机构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不过,一些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劳动付出与收获的确不成比例。比如审计机构拿到的报酬通常只有保荐机构的十分之一,会计师不但报酬少,差旅费的规格也很低,工作强度却不逊于投行人员,律师拿到的费用则更低。因此合理调整三大中介的收费比例,做到权责利对称,这些现状也应引起政策制定者的注意。

“花钱买平安”背后的监管思路

券商对于万福生科案最关注的莫过于平安证券的处罚结果。由于暂停三个月保荐机构资格实质上属于很轻微的处罚,业界普遍认为平安证券成功保住了保荐业务牌照,而付出的代价则是巨额的罚款,以及垫付3亿元投资者赔付基金。

证监会不认同“花钱买平安”的说法。其理由有二:一是对平安证券的处罚是有保荐制度以来最严格的;二是目前我国并没有行政和解制度。

但是,在这一处罚背后势必有一番博弈。保住保荐牌照是平安证券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它还希望尽量减轻处罚。而证监会则希望探索出投资者快速、优先补偿机制,从而解决法律诉讼程序耗时冗长、成本过高的问题。最终证监会在保荐资格的问题上留有余地,而平安证券则承诺先行补偿投资者,这种妥协仍然是市场制度的进步。

同样的监管思路也体现在香港的洪良国际欺诈上市案中。香港证监会最终放弃了对洪良国际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起诉,换取洪良国际归还募集资金,从而让投资者免受损失。在权衡自身使命的过程中,香港证监会把保护投资者利益放在了首位。尽管香港与内地行政和司法体系有诸多差异,但这一根本使命是相同的。

http://s4/mw690/9d2f68b8tdf9092d9cf1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3年06月20日
后一篇:2013年06月2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