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镜前少女》之随想

(2013-06-05 14:31:26)
标签:

随想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赏画者,在没有接触现代派绘画前,还是比较喜欢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有对称、有重心,画什么像什么,看起来很舒服。初见现代派的绘画,说点外行话:色彩缤纷,具象怪异,看不出名堂。

尤其是看了毕加索的名画《镜前少女》,那色彩明亮的阿拉伯式花纹,让人眼光缭乱。那曲线玲珑的少女之体都被予以几何化了。画中还有许多不真实的部分。尤其让我感觉怪异的是,毕加索在二维画面上呈现出了少女的三张脸:一张侧面,白净修长;一张正面,肤色土黄;还有一张,是镜中的脸,脸色灰暗,神情忧伤,面颊明显挂着眼泪。

我在想,毕加索画中的她是谁呢?他要表现什么主题?为什么要把一个美丽的少女画成三头六臂?许多疑问,堆积心头,一直难解。直到看了毕加索的片子,才知,我自认为怪异的地方恰恰正是这位西班牙艺术家的独到之处。

对于艺术,我是门外汉,但缘于审美的天性,立在画前,我仍会长久的去凝视、想象、揣测,想叙说一下自己的观画感。

《镜前少女》的原型是毕加索的情人泰蕾丝。认识毕时泰只有十五岁,而毕已婚并人到中年。有人在赏识这幅画时,给画中的三张脸来了个定位:白脸,代表这个小女人天使的一面,黄脸,代表小女人母性的一面(泰给毕生过一个女儿),灰脸,代表小女人魔鬼的一面。这正是老毕画风的独特之处,立体主义的呈现。但他并不止于此,他在立体主义的风格之上揉合进超现实手法,让立体的三维空间有了无限延伸的时空感,让人有限的思维空间得到了一次无限地扩张。画中,可以看到许多亦真亦幻的东西,让人的视觉有了一种陌生,一种审美延迟感。

艺术是主观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主观美代表的意义是:美,就是情感的表现。走进《镜前少女》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对男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

泰蕾丝,这个十五岁的小女人,在老毕的眼里,有纯洁的一面,有母性的一面,有魔性的一面。可以说,他对她的感觉是复杂的。错位的五官,变形的体态,正面、侧面地缝合也正应验了老毕喜心厌旧的心路历程。老毕享受了小女人最美好的青春,最终抛弃,并让她携女寡居,我们可以看到第三张灰暗的面颊上,有痛不欲生的眼泪在下滴。可老毕终生追求的是自由、艺术、灵感。泰蕾丝,注定只是他生命中的过客。他的灵感,需要更多的女人去激发。

换位一下,小女人眼里的老毕,有艺术家魅力四射的一面,有一个男人,始乱终弃的一面,有人性残酷无情的一面。他的残酷可以表现为:他为了寻找创作灵感,甚至刻意挑拔众多情人之间的战争,而他,则袖手旁观,任情人们撕心裂肺。可以说,她对老毕的感受是爱恨交加,可又无可耐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迅速地投入别人的怀抱。

有人把毕加索归类为“半抽象派”,说他的作品过分注重新奇和个人的主观感受,很难与人交流。其实,毕加索只是把人体进行有意的分解,提炼,再利用几何状重新组合成一副完整的作品。初看,是怪异,难以理解,其实他的作画目的是创造一种永恒的,稳定的形式美,赋予一种无限扩张的内涵。这样的抽象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扎实基础的。

在油彩飞扬的画面中,我们仿佛看到一面碎镜里的女人,仿佛又不是。毕加索的抽象画中,折射出太多人性深层次的东西。这里有泰蕾丝复杂的爱恨情仇,有毕加索着魔似的对艺术的终生追求,以及他激情迸发,始乱终弃的人生。当然,画里还有太多内涵需要我们去顿悟,去思考,去想象,甚至去幻想。

绘画,是画家的心电图。客观的人、物,在画家的主观变形下画出了自己内心的东西。很多时候抽象的怪异,不合逻辑,正是画家的匠心之处。是留白,让赏画者通过思考去填上这段时空的空白。你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任思维纵横驰骋,甚至超越时空,总之,没有你需要的唯一。你想出一千种一万种,没人去评你的是与非,你想就行了,至于画家想表现什么,他永远闭口不提,给予你的,永远只是驾凌时空之上的怪异画面。其实,这正是艺术的真谛所在,艺术,在愉悦感官的同时,要最大限度的去思考,并在思考中获得享受的快感。

毕加索的观点是:不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毕加索的伟大之处也许正是把艺术元素的应用用到了极致,艺术表达的方法更丰富,更成熟,更美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血色盐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