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人性分析

(2015-11-30 10:07:42)
分类: 课堂作业

说起《西游记》,就想起唐僧的慈悲心怀,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沙和尚的憨厚朴实。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唐僧就成了“老好人”的代名词,孙悟空成了小孩们心目中的偶像,而“猪八戒”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贬义词。贪吃、贪睡、贪财、好色,“八戒”二字中所包含要戒除的五荤三厌,猪八戒很不幸都占有了,而且直到最后到达西天,取得正果,也被封得个“净坛使者”,何谓净坛?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桌子的东西都给扫净。连当个佛祖也依然与“贪”挂钩,这在很大程度上坐实了猪八戒好吃懒做的“罪行”。但是,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是否就真的是一种不讨人欢喜的恶习?这种贪念是否真的让人避而远之呢?

《西游记》变成家喻户晓的经典是得益于电视剧的传播,1986年春节一经播出,就成了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在人物的刻画上,电视剧《西游记》与原著的出路并不多,基本上尊重了原著中的描写。但是为了给大众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更好地迎合大众的审美,电视剧对于人物的装扮上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原著中,孙悟空为野性十足的妖仙形象,猪八戒的形象则黑瘦一些,外型类似于野猪。在电视剧中,前者是更具有舞台扮相特点的人文形象,后者体征则像肥硕白净的家猪。原著中沙僧面貌丑陋,十分吓人。而电视剧中沙僧则长得较像壮汉,而且并不丑陋吓人。但是这些调整并没有影响这些人物的形象刻画,或者说这样的调整更容易帮助人们理解原著中师徒四人的性格特征。然而电视剧始终不能完全反映原著的意思,电视剧除了要传播文化之外还有一些娱乐的成分,因此免不了对于原著的一些修改,由于电视剧先入为主的观点,人们很少关注原著或者原著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导致对于原著的理解缺乏更加全面的思考。因此,猪八戒在人们心目中也大多是好吃懒做的形象。结合吴承恩所处的年代和对“猪八戒”这个角色更为理性的思考,会发现猪八戒这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作者对于人性关爱与解放的诉求和对于“人”自身的一种反思。

一、贪吃

    猪八戒贪吃。猪八戒吃饭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风卷残云。高太公说他“食肠却又甚大,一顿饭要吃下三五斗米,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才够,喜得还吃素”;在五庄观,他吃人参果“张开口毂辘的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反问悟空、沙僧吃的是什么;在通天河畔陈家庄吃饭时,未等唐僧念完《启斋经》,八戒就等不及,“拿过红漆木碗来把一碗米饭扑的丢下口去就了了”,被那些端饭的仆人称为“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妖怪在山上

喷云吐雾,悟空就哄他说是前村人家蒸馒头斋僧,他就信以为真,前去吃斋。如果回忆一下唐僧收四个徒弟(包括白龙马)时的情景,就可以发现猪八戒皈依佛门的原因跟其他三个都不同。孙悟空因为唐僧把他从五指山下解救出来再加上紧箍咒的束缚,因此跟随唐僧;白龙马因为烧毁了夜明珠犯下死罪,经菩萨点化帮助唐僧才免于死罪;沙僧因为打破琉璃盏而被罚每七日变受万箭穿心之苦,跟随唐僧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解救。这三者跟随唐僧都有一种自我解救、自我赎罪的成分,但是猪八戒不一样,高老庄一事后,观音告诉八戒:““汝若肯皈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世有五谷,尽能济饥,为何吃人度日?”然后八戒如梦初醒,应允了护送唐僧取经的任务。由此看出八戒的原动力就在于“吃”,出于这样的动力,上述看似“过分”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他很好地诠释了“民以食为天”的人生道理,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唐僧形成鲜明对比。

除此之外,八戒贪吃还是有原因的。在电视剧中的片尾曲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孙悟空在前面探路,后面跟着唐僧,猪八戒扛着耙子牵着马跟在后面,最后是挑着行李的沙僧。这是导演在编成电视剧过程中改动原著之后的画面(或者说导演给“沙僧”加戏了),而在原著中,挑行李的任务是由猪八戒担任的,“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偏你跟师父做徒弟,拿我做长工!”取经一路上师徒四人的行李不能算多到那时也不少,挑着这样的行李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再加上一路上经常饥一餐、饱一顿,肚子经常处以一种空空的状态,也难怪八戒吃的风卷残云,一干二净了。

八戒吃的多来源于需求大,自身的特殊条件加上一路上的辛苦劳累不得不使他对食物的需求异于常人。而猪八戒在这里又可以被视为是劳动人民的象征,有着普通老百姓的五荤三戒,但是并不是白吃白喝撒手不管。在他身上,“贪吃”的标签远远大于对于“饥饿”的诉求,八戒贪吃的本质更多的是干得多,需求大,而这恰恰也是数千年来普通百姓对温饱问题的呼唤和向往。

二、 贪睡

猪八戒贪睡。猪八戒睡不择地,只要有地儿就能睡。黑松林三藏逢魔,他唆弄师父逐了悟空,结果只好自己去化斋,但是他却“把头拱在草里”倒头就睡,害得沙僧来找,师傅被抓;悟空派他去巡山,他一头钻进红草坡,“毂辘的睡下”;打不过黄袍怪,他便借口出恭,丢下沙僧自己钻进“茼草薜萝,荆棘葛藤”里,“直睡到半夜时候才醒”。这给人留下猪八戒贪睡懒惰的印象。

八戒为什么喜欢睡觉?换个角度,人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困?无所事事的时候,等车的时候,上一堂无趣的课的时候……而这些时候,人一般都处于一种无聊的状态,没有激情也没有动力,不知道干什么所以选择睡觉。前面提到了猪八戒西天取经的原初动力是“济饥”,而在取经途中他的肚子并没有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八戒的需求还停留在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两个层面上,对于自我实现还没有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八戒无法像唐僧一样一心向佛无欲无求,也无法像孙悟空一样满腔热情,一到关键的时候,他就会因为基本需求无法满足而出乱子。除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倒头大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动机与行为不符,导致了现在的现象。猪八戒的动机是不饿,但是整个取经队伍的动机是上雷音寺取真经,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但是要求行为要一致,这时候八戒不得不服从整个队伍的目标,但是潜意识里“吃”的欲望还是很强烈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八戒吃不到只好睡。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八戒”,需求得不到满足,动机无法驱使行动。前面那种情况,就要尽量帮助这样的人满足基本的需求,以便更高目标的实现;第二种情况,不是动机错了就是行动有误,动机错了就要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动机方向,要是行动有误,那就要正视其动机,不得束缚压抑原始动机,使原始动机能够有效地驱动行为。八戒贪吃,那就让他满足吃的需求,再引导其往更高的追求发展,正如他在高老庄那样吃好睡好,才能给高老庄卖力干活。假如八戒在取经途中吃饱睡足了,也许最后佛祖封他的就不是“净坛使者”了。

三、 好色

猪八戒好色。想必这个是人尽皆知,正是因为好色调戏嫦娥,猪八戒才被贬下凡间。贬下凡以后,现实入赘卵二姐,再是入赘高太公家。跟了唐僧以后,虽皈依佛门,但是仍色心不改,一看到年轻俊俏的女子,就“忍不住口角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得都化去也。”;四圣试禅心时,他一开始就扭捏作态,出尽洋相;及至见到娇滴滴的三个女儿,更是“眼不转睛,淫心紊乱,色胆纵横”,甚至打起了“岳母”的主意;三打白骨精时,白骨精变成花容月貌的女儿,“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猪八戒的贪色本性并没有因为取经活动的进行而有所收敛,甚至在女儿国时说出留下招赘为驸马的话。

古人云:“食色,性也。”在猪八戒的身上,无时不刻地体现出一个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结合《西游记》的创作年代为晚明时代,在经历了导学的长期压抑以后,人们对于“人欲”的需求慢慢被揭开,使得原来的儒家思想的道德体系逐步瓦解,对于“人欲”,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避而远之,人的个人价值和情感物欲被得到了张扬。在这样的背景下,“猪八戒”代表了一个现实的、普通的和觉醒的形象和理想中的孙悟空英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借助这个角色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欲”的呼吁,对于人性的一种解放。

猪八戒在《西游记》中充当的是一个特殊而又平凡的人物,特殊在于他确实是一个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存在,有着神性和魔性;平凡在于他有普通人有者的所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让人们在看他的同时看到自己。正是因为这样,“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也折射着现代人对于自我的反思,对于人性是束缚还是解放,对于自我的人性特征该如何自我管理等。

以上是我对于《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扎根点,展开的对于人性和自我的一些想法。其实在写这个作业之前是无从下手的,不是很理解作业该如何展开,在看书时感觉已经把扎根理论看明白了,可是如何将其运用于实际真的是一头雾水。后来看了老师博客中“西游记:教育电影叙事研究”一文,有了一点思路,准备从叙事研究这一角度展开。但是研究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从比较熟悉的猪八戒入手,在从“人性”这一角度扎根,但是感觉还是有点模糊所以不能确定是否扎根了,有没有扎对根,还请老师给出意见,辛苦老师批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