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得之一 郁闷的孔子
(2012-12-18 17:56:58)
标签:
孔子论语克己复礼圣贤儒家思想 |
分类: 孔子思想研究 |
相传,《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以及后人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出来的一本教人做人的小册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本小册子成了金科玉律,成了中华民族的群体行为指南,甚至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委实了不得。
可惜年代久远,很多说法无法考证真伪及出处,各朝各代为了自己的私欲误读孔子、篡改孔子、颠覆孔子的行为应该是不少的,因为自己的无知错读孔子、以讹传讹的现象想来也必是很多的,因此,目前的论语里面一句句经典到底出自何种状态下,想表达什么意思,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了。
孔子很郁闷,孔子很生气。孔子说我们要仁者爱人,我们要以礼服人;孔子还说我们应该克己复礼,应遵守古制,不可亵渎不可昝越。
于是他的弟子问:老师,我们愿意奉行仁者爱人的信条,但别人不信怎么办?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你把你学到的东西告诉他们,反复不断的说给他们听,直到他们听懂为止,他们听懂了,就知礼节、行仁义了。
于是他的弟子又问:老师,我们奉行您的旨意,也不厌其烦的去说给大家听,但他们就是听不懂,不爱听,还对我们很反感,这可怎么办呢?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听不懂我们的道理是正常的,不可以因为别人不理解不接受就气馁就急躁甚至心生怨气,宽厚包容孜孜不倦,善待一切拒绝我们误解我们的人才是君子呀;你们从我学习仁爱礼义,就是要去传播给天下人,若只学不传,又学来何益?要想把好的思想理念传播出去并且能得到别人的认可,首先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言必行行必果,这个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而实践是把学到的知识真正体会理解并能够感动别人让人信服的根本手段,照本宣科鹦鹉学舌的传播肯定是不被欢迎的了。学到一个好的理论好的方法就像交到一个知心的好朋友,心情为之温暖而愉悦,当我们把这种温暖而愉悦的感觉传达给身边人的时候,他们就会像我们一样如沐春风,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我们的理念和学说并身体力行去向更多的人传播感化,每一次和别人分享仁爱礼义,都会像和很久不见的亲人朋友团聚一样,欢天喜地,这样的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一边向智者学习,一边去和身边人分享传播,既感化世人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哪里又会在乎别人的不理解不接受甚至误解抗拒呢?
于是弟子又问:老师,天下之大泱泱中华,人何以万计,老师您又能教导几人?那么多人不能明白您的道理,我们要多久才能把您的理想传达出去呀?孔子笑着说,非也非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家不了解我们的理想,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真正体会他们的心情他们的想法,有没有推己及人有教无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普通人从孝悌学起,以仁爱为本,做人得到认可,则可以学礼以教化,成为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人,若教化见长可出仕,教化一方百姓,辅佐一时之君,仁爱无高下,能力有大小,善则久。知人善任、循循善诱,为士子情怀,何患人之不知呢?
弟子不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家不理解不接受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必要性,没有获得的欲望,我们自己有没有真的理解真的享受真的觉得仁爱可以让人更安心更幸福呢,如果有了自然会被接受,如果没有又怎么能期望别人理解并接受呢?其实仁爱存于一念之间,并非高深学说,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期待,仁爱就已经在我们心里了,不用去告诉谁什么叫仁爱,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仁爱,我们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去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内心仁爱就可以了,又何必急躁呢?
此时弟子似有所悟又无可奈何的再问:老师,难道天下之人都可以教化,都可以知礼仪明廉耻,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吗?孔子坚定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况且“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仁义自在人心,本无需教化,但世间阿谀我诈屡废纲常,才使仁爱顿失,只要循古礼,“苟正其身”,则可无为而治。孔子又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只有顽童身心未立,暂不可行礼教遵纲常,只有妇人,无关乎天下而心系一室之内,不可行礼教遵纲常,除此之外天下无不可仁爱之人,天行天道,人行人道,行人道则天下安。
孔子与弟子的促膝闲谈,日复一日,永远只有一个话题,那就是行仁爱尊礼教,但永远有千变万化的说法,万变不离其宗。后世读《论语》,竟能读出孔子的性情好恶,甚至读出孔子的道德缺陷,从而自言自语的评价孔子“骄傲”、“好色”、“贪吃”,甚至言行不一,这真的是天大的自以为是,读论语而不学史,读论语而不修德,读论语而不能谨言慎行,真正是辱没了论语、辱没了斯文、辱没了孔老先生了。
相传,《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以及后人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出来的一本教人做人的小册子,不知道这本册子里有多少让孔子郁闷的误记,有多少让孔子郁闷的误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