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犬猫穴位按摩

标签:
转载 |
http://s11/bmiddle/611c91b1h70d21eb90d7a&690
1山根(素髎) 2水沟(人中) 3锁口 4廉泉 5印堂 6三江 7睛明(睛灵) 8睛俞
一、概 述
我国兽医针灸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人类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的时期,就出现了骨针等医疗工具。到了隋唐(公元531~907)时代,兽医针灸学开始形成,古籍中记载了马、牛的针灸穴位,但关于犬的针灸古籍中很少记载。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针灸的理论、临床和实验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宠物业的发展,针灸治疗犬病也逐渐得到应用与提高。
针灸是将针刺人动物的某一特定部位或用艾灸等方法刺激特定部位。这种部位称穴位,医学书籍中称为“俞穴”。传统医学认为,穴位是动物反应气血输注出入之地方。穴位是邪气侵入之处,也是脏腑有病反应在体表的反应点。疾病的产生是由于气血瘀滞、经脉闭塞、阴阳失调引起。针灸治病是使穴位接受刺激以达到祛邪扶正、调和气血、疏通经脉、调和阴阳的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观察,犬的穴位大多分布在动物体表的肌肉、关节、肌腱、韧带之间及血管、淋巴、神经等处,这些穴位不仅有各自的特定位置,而且还能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穴位经针刺后产生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这些生理现象,也就是产生的生物效应,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验证。
动物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可治疗多科疾病,它对畜体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整作用针刺对机体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的功能都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具有明显的双向性,这种双向性调节表现在:功能亢进者,经针刺可使其功能下降并趋于正常,功能。低下者,经针刺可使之上升达到正常生理状态。如在本书医案中,针刺廉泉穴既可用于舌体麻痹症的治疗,又可用于舌体强直症的治疗;针刺既可用于桡神经麻痹症的治疗,又可用于后肢强直的治疗,均说明了针刺对机体运动机能的双向调整作用。为此,张笑平等成功地做了如下试验:当以铃声和灯光使家犬建立巩固的食物性条件反射之后,皮下注射咖啡因等中枢神经兴奋剂,此时唾液分泌量增加,针刺足三里、百会穴后,唾液分泌减少至正常;在口服溴化钠等中枢神经抑制剂,唾液分泌量显著减少时,针刺后,可在较短时间内使唾液分泌增加甚至超过正常水平。这一试验也表明针
②镇痛作用笔者在诊治数10例犬椎间盘病时,病犬都表现胸腰部拒按、嚎叫等疼痛症状,当选取以天门、百会、夹脊、二眼、后跟、六缝等穴针刺后,有较好的缓急止痛作用,可使躁动不安的患犬相对安静,疗效最佳者可很快进入嗜睡状态。祖国医学认为,针刺就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用以激发经络的功能,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古人有“通则不痛”“住痛移疼”之说。其含意即通过针刺达到“通其经脉”“调其气血”,既调整改善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同时也转移机体对疼痛的感觉,以缓解某些器官组织的紧张、拘急等状态。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灸之所以有镇痛作用,是机体本身具有内源性镇痛系统,可产生内源性鸦片样物质,经针刺激活了内源性镇痛系统而发挥镇痛效应。
③增强免疫功能针灸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加,白细胞吞噬细菌能力增强,从而加速疾病的痊愈。阎润茗等的实验表明:将家兔上眼睑形成人工创伤,12小时后伤口形成明显的炎性肿胀,然后,针刺大椎穴,24小时后炎症开始消退,32~48小时炎症基本消失,而对照组3—4天后炎症仍很明显。
④多方面作用针刺在一个病症中有时呈现多方面作用。仍以椎间盘病为例,经针刺后既可达到镇痛目的,又能使麻痹状态下的后肢恢复正常运动。又如将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对体弱犬进行足三里、大椎穴、肾俞穴注射两个月后,不仅椎间盘病治愈,而且体重明显增加,食欲及全身状况均得到改善,并出现发情。
总之,近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机体内脏器官、内分泌功能、神经功能~血液循环功能等均有着较明显的作用。
针灸治疗要因畜、因时、因病制宜,首先要注意个体差异,包括生理、病理、品种、遗传、环境等因素。由于患犬的体质不同,病性不同,耐受性不同,对外界的应变力不同,在治疗上,医者要有较大的灵活性。
此外,还应注意针灸手法、留针时间、药物的选择以及与其他疗法的有机配合,从而更好地提高疗效。在选取穴位上一般多个穴位配伍有协同作用,但也不能忽略个别俞穴配伍可能产生的拮抗效应。
在临床诊治中,一定要注意针灸的适应症,针灸治病是有一定限度和范围的,切忌夸大其功效,以免导致滥用。
继续帖(这部分说,人的百会穴定位在头顶,而犬的百会则定位在腰部,好像跟我开头说的不一样,我说的猫狗的百会穴在头上两耳之间,是我还没养猫时听一个亲戚边摸着小狗边告诉我的,我也不确定哪个说法对):
二、穴位
主要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67个穴位,包括头部穴位11个、颈部穴位1个、躯干和尾根部穴位32个、腹部穴位2个、前肢穴位11个、后肢穴位10个。每个穴位均介绍了解剖定位、针法、穴性和主治四项内容。由于犬病很少施用放血术,故本书不涉及血针穴位。
有关犬的穴位,由于古籍缺乏记载,现今多参照马、牛及人体穴位进行定位,所以犬的许多穴名与马、牛或人体相似,如天门穴、后海穴、尾尖穴等就是依照马、牛定位命名;人中穴、风府穴等就是依照人体定名取穴定位。有些穴位同名但定位不同,如人的百会穴位于头顶,犬的百会穴则依照马定位在腰部;有些穴位名称不同而定位却相同,如犬头部的印堂穴,牛则为通天穴。总之,从比较解剖看,犬的穴名及定穴大多是大动物及人体穴位的移植。近十几年来,通过临床实践对犬的穴位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本章增加了新的穴位,并对犬的各个穴位重新进行解剖定位,使其更准确规范。
20世纪60年代国内学者根据俞穴临床功效提出了“穴性”概念。作者认为此概念更能表述穴位的传统医学内涵“穴性”是指穴位的性能,是对主治病症系统作用的全面概括。故本书将习惯用的功效改为穴性。
此外,针灸的“灸”是一种温热的刺激疗法。如艾灸,即用艾卷点燃后在动物体的一定穴位上熏灼。这种方法在犬病上应用尚不成熟,故笔者认为,目前犬的针灸疗法,确切地说应为针刺疗法。
头部穴位(无图):
(一)头部穴位
头部常用穴位主要有以下11个,参见图7。
眉神
承泣
气F
图7头颈部穴位
廉泉
喉俞
1.分水(人中)
定位:上唇唇沟,上中1/3交界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鼻唇提肌和口轮匝肌之间,有上唇动、静脉,鼻外侧动、静脉和眶神经上唇支及颜面神经唇颊支分布。
针法:毫针或三棱针点刺。
穴性:醒脑开窍。
主治:休克,中暑。
2.山根(素悟)
定位:鼻背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鼻唇提肌下缘正中,有眶下神经鼻外支,鼻背侧和鼻外侧动、静脉分布。
。 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穴性:醒脑通络。
主治:中暑,感冒,发热,休克。
3.锁口
定位:口角后0.5厘米处,左、右各一穴。
局部解剖:口角后上方,口轮匝肌和颊肌上,有颊肌动、静脉,颜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顺口角微向后上方斜刺;或水针。
穴性:祛风通络。
主治:面部肌肉抽搐或麻痹。
4.廉泉
定位:下颌正中线上,喉头上方舌骨上缘交界的凹处,一
局部解剖:在左右侧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之间,有下颌神经分支分布,深层为舌根,有舌下神经及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
针法:由下向上直刺2—3厘米。
穴性:利吞咽。
主治:舌运动或分泌障碍。
5.眉神(睛俞)
定位:上眼睑正中
局部解剖:上眼眶肌,有上睑外侧动、静
针法:毫针斜刺l布。
缘,左、右眼各一穴。
。皮下为眼脂和眼上斜
穴性:清热,明目,祛翳。
主治: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角膜溃疡。
6.承泣
定位:下眼睑正中。左、右眼各一穴。
局部解剖:下眼睑正中,有下眼睑外侧动、静脉和眼神经分
针法:毫针斜刺l~1.5厘米;或水针。
穴性:清热,明目,祛翳。
主治: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角膜溃疡。
7.上关
定位:咬肌后上方与颧弓背侧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
局部解剖:浅层为颈阔肌和颧肌,前缘为咬肌,后缘为腮
腺,深层为颞肌,有颞浅动、静脉和颜面神经的耳睑神经颧支分
布。
针法:毫针直刺2厘米。
穴性:祛风,止痉,活络。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8.下关
定位:咬肌后缘中部,下颌关节下方与下颌骨角的凹陷中,
左、右侧各一穴。
局部解剖:浅层为颈阔肌,前缘为咬肌,后缘为腮腺,深层
为颞肌,有颞浅动、静脉,颜面神经的背颊支和腹颊支及耳颞神
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2厘米。
穴性:祛风,止痉,活络。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9.印堂
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左右侧鼻唇提肌之间,有鼻背侧动、静脉和
筛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自上向下平刺1一1.5厘米。
穴性:清热,镇惊,安神。
主治:上感,眩晕,癫痫,意识不清,心神不定。
10.天门
定位:头顶部枕骨后缘正中,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枕寰关节的凹陷处。刺人颈耳浅肌、颈耳深肌、锁颈肌,有枕动、静脉和耳大神经及耳后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平刺l~2厘米。
穴性:镇静安神,散风清热。
主治:发热,癫痫,瘫痪,意识不清,心神不定。
11.风府
定位:两耳根后缘连线的中点后方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位于寰枢关节的凹陷处。刺人颈耳浅肌、颈耳深肌、锁颈肌,有枕动、静脉和耳大神经及耳后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0.5~1.0厘米。
穴性:镇静安神,祛头风。
主治: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眩晕。
(二)颈部穴位
12.喉俞
定位:颈部腹侧,第3、4气管环之间正中处。
局部解剖:颈部第3、4气管环之间的腹侧,两侧胸骨甲状肌之间。有甲状腺动、静脉分支,颈神经的腹侧支和迷走、交感神经分支分布。
针法:水针。
穴性:清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咳嗽。
(三)躯干及尾部穴位
犬躯干穴位较多,参见图8、图9和图10。
布。
13.大椎
定位: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棘问肌内,有颈深动、静脉和第8颈神经分
针法:毫针直刺2~4厘米;或水针。
穴性:疏风解表,通阳调气。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瘫痪,癫痫,风湿症,颈部及脊背疼痛
等。
风府
14.陶道 冉道
定位:第l、2胸椎棘突之间,
一穴。 灵台
局部解剖:位于棘问肌内,有颈督中
深动、静脉和第1胸神经背支分布。 悬枢
针法:毫针斜向前下方刺。A2~4
厘米;或水针。 阳关
穴性:疏通经络,清热解表。 百合
主治:前肢及肩部挫伤,癫痫,
发热。
15.身柱 尾尖
定位:第3、4胸椎棘突之间,
一穴。
图8督脉穴位
局部解剖:位于棘间肌内,有胸椎动、静脉和第3胸神经背
支分布。
针法:毫针斜向前下方刺人2~4厘米;或水针。
穴性:清肺止咳,通络止痛。
主治:肺热咳嗽,肩部挫伤。
16.灵台
定位:第6、7胸椎棘突之间,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棘间肌中,有胸主动、静脉脊髓支和第6胸
神经背支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2厘米;或水针。
穴性:清肺热,通络,利湿。
主治:胃痛,肝胆湿热,肺热咳嗽。
17.中枢
定位:第10、1l胸椎棘突之间,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棘间肌中,有肋间动、静脉分支和第10胸
神经背支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2厘米;或水针。
穴性:健脾胃,通络定痛。
主治:腰背疾患,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18.脊中
定位:第11、12胸椎棘突之间,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棘间肌中,有肋间动、静脉分支和第11胸
神经背支分布。 ,
针法:毫针直刺1~2厘米;或水针。
穴性:健脾温。肾,通络定痛。
主治:腰肾疾患,消化不良,腹泻。
19.悬枢
定位:最后胸椎与第1腰椎棘突之间,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棘间肌中,有最后肋间动、静脉分支和第
13胸神经背支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2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止痛。
主治:腰椎病,腰风湿,腰扭伤,消化不良。
20.命门
定位:第2、3腰椎棘突之间,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棘间肌中,有第2腰动、静脉分支和第2腰
神经背支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l~2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止痛,补肾,强腰。
主治:腰风湿,肾虚腰痿,腹泻,腰椎病。
21.阳关
定位:第4、5腰椎棘突之间,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棘间肌中,有第4腰动、静脉分支和第4腰
神经背支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l一2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止痛,强腰。
主治:腰痛。
22.关后
定位:第5、6腰椎棘突之间,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棘间肌中,有第5腰动、静脉分支和第5腰
神经背支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l一2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止痛,强腰。
主治:腰痛。
23.百会
定位:最后腰椎与第1荐椎棘突之间,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棘间肌中,有第7腰动、静脉分支和第7腰
神经背支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2厘米;或水针。
穴性:强腰肾,调气通络。
主治:腰胯疼痛,瘫痪,腹泻。
24.后海
定位:尾根与肛门之间的凹陷中,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肛门与尾根之间,刺人肛门括约肌和尾肌之
间,有会阴腹侧动、静脉和直肠后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向前上方刺入1~3厘米;或水针。
穴性:升阳,促孕。
主治:腹胀,腹泻,便秘,脱肛,生殖机能衰退。
25.尾根
定位:最后荐椎与第1尾椎棘突之间,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棘间肌中,有最后荐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0.5一l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疗痹,升阳。
主治:后肢瘫痪,尾麻痹,脱肛,腹泻。
26.尾尖
定位:尾末端,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尾尖端处,有尾动、静脉和尾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或三棱针点刺0.5~1厘米。
穴性:清热开窍,通络疗痹。
主治:发热,感冒,中暑,瘫痪,腹泻,中毒。
2『7.肺俞
定位:倒数第10肋间,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第3肋间,背最
长肌、髂肋肌与肋间肌之间,有肋间
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沿肋间向后下方斜刺
1~2厘米;或水针。
穴性:润肺,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气喘。
28.厥阴俞
定位:倒数第9肋间,背最长肌
与髂肋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侧各
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第4肋间,背最
长肌、髂肋肌与肋间肌之间,有肋间
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沿肋间向后下方斜刺
l一2厘米;或水针。
穴性:润肺,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气喘。
图9督脉旁开穴
29.心俞
定位:倒数第8肋间,背最长肌
与髂肋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第5肋间,背最长肌、髂肋肌与肋间肌之
间,有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沿肋间向后下方斜刺1~2厘米。
穴性:宁心安神。
主治:心脏疾患。
30.督俞
定位:倒数第7肋间,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第6肋间,背最长肌、髂肋肌与肋间肌之
间,有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沿肋间向后下方斜刺1~2厘米。
穴性:宁心安神。
主治:心脏疾患。
31.膈俞
定位:倒数第6肋间,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第7肋间,背最长肌、髂肋肌与肋间肌之
间,有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沿肋间向后下方斜刺l~2厘米。
穴性:理气宽胸。
主治:呃逆,气逆不降诸症。
32.肝俞
定位:倒数第4肋间,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第9肋间,背最长肌、髂肋肌与肋间肌之
间,有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沿肋间斜向后下方斜刺l~2厘米;或水针。
穴性:疏肝利胆,明目。
主治:肝气不舒,视物不清。
33.胆俞
定位:倒数第3肋间,与肝俞同位取之。
局部解剖:位于第10肋间,其余结构同肝俞穴。
针法:同肝俞穴。
穴性:疏肝利胆,明目。
主治:肝气不舒,视物不清。
34.脾俞
定位:倒数第2肋间,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第11肋,之间,其余结构同肝俞穴。
针法:毫针沿肋间向后下方斜刺l一2厘米;或水针。
穴性:健脾益胃化湿。
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瘦,便稀,呕吐。
35.胃俞
定位:倒数第1肋间,与脾俞同位取之。
局部解剖:位于第12肋间,其余结构同脾俞穴。
针法:同脾俞穴。
穴性:健脾益胃化湿。
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瘦,便稀,呕吐。
36.三焦俞
定位:第l腰椎横突末端与髂肋肌相对的肌沟中,左、右侧
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腰椎动、静脉和
第1腰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3厘米;或水针。
穴性:健脾益胃,强腰脊,通调水道。
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腰椎病。
37.肾俞
定位:第2腰椎横突末端相对的髂肋肌肌沟中,左、右侧各
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腰椎动、静脉和
第2腰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l~3厘米;或水针。
穴性:滋肾精,补肾气,强筋骨。
主治:多尿症,肾病,腰胯疼痛,生殖机能衰退。
38.气海俞
定位:第3腰椎横突末端与髂肋肌相对的肌沟中,左、右侧
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腰椎动、静脉和
第3腰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3厘米;或水针。
穴性:调气止痛。
主治:消化不良,腰病。
39.大肠俞
定位:第4腰椎横突末端与髂肋肌相对的肌沟中,左、右侧
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i有腰椎动、静脉和
第4腰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3厘米;或水针。
穴性:调气通腑,活络止痛。
主治:消化不良,腰病。
40.关元俞
定位:第5腰椎突末端相对的髂肋肌肌沟中,左、右侧各一
穴。
局部解剖:位于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腰椎动、静脉和
第5腰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3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止痛。
主治:腰椎病,消化不良,腹泻。
41.小肠俞
定位:第6腰椎横突末端相对的髂肋肌肌沟中,左、右侧各
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腰椎动、静脉和
第6腰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3厘米;或水针。
穴性:调肠,利膀胱,活络止痛。
主治:消化功能紊乱,尿不利,腰病。
42.膀胱俞
定位:第7腰椎横突末端相对的髂肋肌肌沟中,左、右侧各
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腰椎动、静脉和
第7腰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3厘米;或水针。
穴性:强腰脊,利膀胱。
主治:尿潴留,多尿症,腰胯病。
43.夹脊
定位:第l胸椎至第7腰椎各棘突下旁开1.5~3厘米。
局部解剖:位于胸、腰段脊柱背
侧肌肉中,每穴有从相应椎骨伸出的
脊神经背侧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分
布。
针法:毫针向脊中线直刺或斜刺
1~1.5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利关节,调理脏腑。
主治:根据穴位压痛及邻近穴位
的功效选择。如在脊椎附近有压痛
点,则可根据其位置来推断病变所在
脏腑或部位,取局部夹脊穴,见图
10。
44.二眼
定位:第l、2荐椎背荐孔处、
左、右侧各2穴。
局部解剖:位于臀部,股阔筋膜
张肌和臀前动、静脉和臀前神经分
布。
针法:毫针直刺1—1.5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止痛,疗痹。
主治:腰胯疼痛,后肢瘫痪。
(四)腹部穴位
腹部穴位2个,参见图11。
图lO夹脊穴
中脘
图ll腹部穴位
45.天枢
定位:肚脐旁开l~2厘米,左、右侧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腹直肌内,有腹壁后动、静脉和前、后髂腹
下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或斜刺O.5厘米;或水针。
穴性:理气调肠。
主治: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
46.中脘
定位:剑状软骨后缘与肚脐之间正中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腹白线正中处。有腹壁前后动、静脉和肋间
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向前斜刺O.5~l厘米;或水针。
穴性:健脾消积,降胃气。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呕吐,腹泻。
(五)前肢穴位
前肢穴位共11个,见图12。
肩井
抢风
前曲
阳池
图12前肢外侧穴位
47.肩井
定位:肩峰前下方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冈上肌和三角肌上,有肩胛上动、静脉和肩
胛上神经及腋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3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疗痹,止痛。
主治:肩部扭伤,前肢神经麻痹,臂神经和冈上肌麻痹。
48 .肩外俞
定位:肩峰后下方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三角肌,冈下肌,臂三头肌上,有肱旋后
动、静脉和肩胛上神经、桡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5—3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疗痹,止痛。
主治:肩部及前肢扭伤,前肢神经麻痹。
49.肘俞
定位:臂骨外上髁与肘突间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臂三头肌、肘肌,有尺侧副动、静脉和桡神
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2~3厘米;或水针。
穴性:活络,止痛,疗痹。
主治:肘关节痛,肘部神经痛,前肢神经麻痹。
50.郡上
定位:肘俞穴前上方,肩外俞与肘俞之间连线的下1/4处,
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臂三头肌外侧头处,有桡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2~3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疗痹,止痛。
主治:前肢肌肉扭伤,风湿症,前肢神经麻痹。
51.抢风
定位:肩外俞与肘俞连线,上中1/3交点后方的凹陷处,
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三角肌后缘,臂三头肌长头和外头之间的方
形孔窝中,有深动、静脉和桡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2~3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疗痹,止痛。
主治:前肢肌肉扭伤及闪伤,风湿症,麻痹。
52.曲池
定位:臂骨外上髁和桡骨小头之间,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腕桡侧伸肌与臂肌之间,有臂深动、静脉和
桡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2~3厘米;或水针。
穴性:通络,疗痹,止痛。
主治:肘关节扭伤,前肢神经麻痹。
53.前三里
定位:前臂外侧上1/4处,腕外屈肌与第5指伸肌间,左、
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前为指外侧伸肌,后为腕外侧屈肌,有骨间总
动、静脉的分支和桡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2厘米;或水针。
穴性:祛风活络,疗痹止痛。
主治:前肢肌肉扭伤,风湿症,前肢神经麻痹。
54.外关
定位:前臂外侧下1/4处,桡骨与尺骨的间隙中,左、右肢
各一穴。
局部解剖:前为指外侧伸肌,后为腕外侧屈肌。有前臂深
动、静脉,桡神经和尺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2厘米;或水针。
穴性:祛风,通络,疗痹。
主治:前肢风湿,前肢神经麻痹。
55.内关
定位:前臂内侧,与外关穴相对的桡骨与尺骨的间隙中,
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前为桡骨,后为腕侧屈肌与指深屈肌,有正中神
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l~2厘米。
穴性:宁心安神,通络疗痹。
主治:前肢神经麻痹,心悸,癫痫。
56.阳池
定位:腕关节背侧,腕骨上方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有指总伸肌,拇长伸肌,指外侧伸肌的经过,前
臂头动、静脉和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厘米。
穴性:通络,疗痹,止痛。
主治:腕指扭伤,前肢神经麻痹。
S7.前六缝
定位:前肢蹄关节皮肤皱褶处,每肢3穴。
局部解剖:有掌背侧动、静脉,指背侧固有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0.5一l厘米;或水针。
穴性:舒筋通络。
主治:指扭伤,前肢麻痹。
(六)后肢穴位
后肢常用穴位共10个,详见图13。
图13后肢外侧穴位
58.膝凹
定位:位于膝外,膝中直韧带间,深部为膝关节囊。左、右
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膝外、膝中直韧带间,深部为膝关节囊。
针法:毫针直刺l~1.5厘米。
穴性:通络定痛。
主治:膝关节炎,关节扭伤。
59.环跳
定位:股骨大转子前方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臀浅肌、臀中肌、股二头肌,有臀后动、静
脉和坐骨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2~4厘米;或水针。
穴性:祛风湿,利关节,通经络。
主治:后肢麻痹,腰胯疼痛。
60.汗沟
定位:股骨大转子后下方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的肌沟中,有股深
动、静脉和坐骨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4厘米;或水针。
穴性:强腰利腿,通经络。
主治:扭伤腰胯,后肢风湿或麻痹。
61.仰瓦
定位:汗沟下,股骨中部前方的肌沟中,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的肌沟中,有股深
动、静脉和坐骨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4厘米;或水针。
穴性:强腰利腿,通经络。
主治:扭伤腰胯,后肢风湿或麻痹。
62.阳陵
定位:后肢膝关节外侧后方的股二头肌肌间隙内,左、右肢
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股二头肌与腓肠肌外侧头之间,有隐小动、静脉和小腿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l~2厘米;或水针。
穴性:舒筋,活络,疗痹。
主治:膝关节扭伤,后肢麻痹,股神经麻碎。
63.后三里
定位:小,’外侧上l/4处,胫腓骨间隙中,距腓骨头腹侧约
5厘米,左、右肢各一穴。
局部解剖:位于胫前肌、趾长伸肌与趾深屈肌之间,有腓神
经分布。
针法:
穴性:
主治:
毫针直刺l一2厘米;或水针。
理脾和胃,通经活络,扶正培元。
消化不良,腹泻,腹痛,后肢疼痛,麻痹,虚弱。
64.解溪
定位:胫骨内侧与胫、跗骨间的凹陷中,左、右各一穴。
局部解剖:有腓神经分布,深部为关节囊。
针法:毫针直刺O.5厘米。
穴性: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扭伤,后肢麻痹。
65.中付
定位:后肢内侧,跟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左、右肢各一
局部解剖:有跖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1厘米;或水针。
穴性:疗痹止痛。
主治:后肢扭伤,后肢麻痹。
66.后跟
定位:后肢外侧,跟骨结节头前方凹陷处,.左、右肢各一
局部解剖:有跖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l厘米;或水针。
穴性:疗痹止痛。
主治:后肢扭伤,后肢麻痹。
67.后六缝
定位:后肢蹄关节皮肤皱褶处,每肢3穴。
局部解剖:有跖背侧动、静脉,趾背侧固有神经分布。
针法:毫针直刺0.5~1厘米;或水针。
穴性:舒筋通络。
主治:指扭伤,后肢麻痹。
三、操作技术
(一)针 刺
1.保定
所谓保定,即是在施行针刺术时,为了保证病犬及操作人员的安全及便于操作,采取一定的保护固定措施。可将病犬置于诊断台或洁净的地面上,目前经常采用的保定法有以下几种:
(1)网架保定法:将犬置于网架上,最好使其四肢悬空。网架的网应由质地柔软、结实的材料做成,这样对犬体不会造成伤害。此法适用于小型犬或幼犬(图14)。
(2)围巾保定法:选用较大的浴巾,叠成数层,围在颈部, 圈14网架保定法
然后在颈后拧成麻花状,使病犬不能回头或左右咬人,但注意不5:要拧得过紧(图15)。
(3)脖套保定法:用软硬适中的塑料薄板做成圆形脖套,套在颈部,在脖套J2~12~3排子母扣,可按患犬颈部的粗细扣住(图16)。
图15围巾保定法 图16脖套保定法
(4)绷带保定法:将绷带先打一活套,然后将活套套在犬嘴上,活结置于犬下颌部位,将绷带两游离端系在耳后(图17)。
除网架保定法外,采用其他保定法施术时,最好待病犬安静后再酌情放松或解除保定,否则影响针刺疗效。
2.针具
犬针灸目前一艘采用市售的无菌针灸针,亦称毫针。毫针的原料
以不锈钢为主,也有合金制成的。
图17绷带保定法
毫针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组成,其中针柄缠绕螺旋状细丝,其作用是为防止针体陷入病犬机体组织内,同时也便于医者持针柄施用各种手法。一般选用毫针长13—25毫米,直径O.25—0.35毫米,除标准规格外还有特殊规格。使用毫针应根据患犬皮肤的柔韧性及患犬病况进行选择,针体过细则硬度不够,不易刺透皮肤,反之针体过粗,
则对柔嫩的皮肤可造成损伤。
3.进针法
针刺的第一步是将针刺人皮肤。应注意的是由于皮肤对痛觉较敏感,针刺疼痛主要是在针尖进入皮肤的一瞬间,加之犬自身的精神紧张,有时出现恐惧、不安、吼叫等现象,此时医者应在穴位上用左手拇指进行轻轻旋转按摩或用友好的语言与患犬进行交流,以消除它的紧张心理。
常用的针刺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指尖切压穴位,右手持针在切
压处将针刺入,两手互相配合(图18)。
(2)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及食指将穴位皮肤捏起来,右手持针刺入(图19)。一般用于头部及皮肤薄的穴位,如锁口穴等。
图18指切进针法
图f9提捏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穴位两侧的皮肤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刺人。适用于所刺穴位皮肤松弛或皮肤皱褶较多的犬,如沙皮犬(图20)。
(4)针刺角度:是指进针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分直刺、斜刺、平刺三种(图21)。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垂直或接近垂直的角度刺入。如抢风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刺人,适用于骨骼边缘或图加舒张进针法
圈2l针刺角厦内有主要脏器的部位。如:肝俞穴等。
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刺入,多用于肌肉特别浅薄处的穴位,如:后跟穴等。
(5)针刺深度:针刺时,进针深度必须适度。《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如:人中穴、山根穴人针宜点剌,大椎穴人针可深刺。
4.捻转与提插
(1)捻转:术者施针手的拇指向左,顺时针方向捻动或者说向外捻动,传统医学称为补法;拇指向右,即逆时针方向捻动或者说向内捻动,此称泻法。补法和泻法都是针刺手法中的大法(图22)。
(2)提插:施术者将针体向上或向下做幅度较大移动的一种手法(图23),如:针刺廉泉穴。
图22捻转
图23提插
5.针刺强度
为使患犬产生针感反应,针刺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这就是针刺强度,其手法有强刺激、中刺激、弱刺激之分,传统医学称为行针。
(1)强刺激:是一种进针深,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提插、捻转的手法,一般用于体质强壮的患犬。
(2)中刺激;刺激强度介于强刺激和弱刺激之间,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均取中等,适用于一般体质的病犬。
(3)弱刺激:进针浅,较小幅度和较慢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轻柔。一般用于老、弱、幼的患犬或有重要脏器部位的穴位适用此法。
6.留针
针刺治病要达到一定的刺激量,除了决定于上述的刺激强度外,还需要一定的刺激时间,此谓留针。留针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无论哪一种手法,达到最佳疗效时,医者手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传统医学称“得气”。古人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至而有效”。
7.注意事项
(1)针刺前的注意事项:
①患犬必须由主人陪伴,至少有主人在场。
②患犬是否已保定好,应重复检查,作到万无一失。
③医者对针刺穴位是否已选择好,应做到心中有数。
④避免环境的嘈杂及不必要的骚扰。
⑤针具使用前应检查质量,以免出现针体变形或针根处折断。针灸针以一次性使用为好。
⑥对于被毛带污垢的患犬,应首先清洁被毛并消毒,以防污染针孔化脓。
⑦妊娠期不宜针刺,尤其是腰以下部位。
(2)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①随时观察患犬的精神及动态,如针刺过程中病犬躁动不安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留针时间或终止针灸。
②位于胸背部的穴位针刺不宜过深,过深则容易刺伤内脏、胸膜及肺,从而引起气胸的形成等副作用。
(3)针刺后的注意事项:
①针刺时有可能刺到穴位处的皮下毛细血管,起针时可引起少量出血,此为常见现象。可立即用酒精棉球压迫止血。
②针后3天内不可洗澡,以免针孑L感染。
三)按 摩
按摩疗法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创伤物理治疗方法。按摩疗法是医者在犬体的一定部位上运用不同按摩手法,以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医者通过按摩某些穴位使病犬经脉通畅、祛邪扶正,阴阳调和以取得疗效。由于在手法上以按摩和推拿法为主,故又称按摩推拿疗法。
1.按摩的作用
通过按摩病犬皮肤、肌肉或穴位,经反复按压磨擦,从而使局部组织温度增高,促进血液循环,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利用按摩手法亦可调整瘫痪肌群的肌紧张力,使之恢复正常;同时通过对皮肤、肌肉或穴位的按摩可反馈性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和改善其损伤组织的功能,消除病理变化,使之趋于正常。
按摩疗法之所以适用于某些犬病,是因为犬的肌肤反应敏感,代谢旺盛,按摩治疗就是利用它的这一特点以达到祛病保健的功效。
2.适应症和禁忌症
按摩疗法适用于犬的运动机能障碍症、慢性消化不良症、痿症、体弱等。按摩不仅可作为上述病症的辅助疗法,且有着良好
的保健作用,但对于急性传染病、急性炎症、皮肤破溃、骨折以。
及肿瘤等病则不宜采用。
3.按摩手法
施术者双手搓热,保持手的温暖,同时也要使病犬保持安静。按摩的部位包括全身皮肤、肌肉或穴位。施术时间以5~20分钟为宜。
(1)推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患病部位向一个方向进行直线滑动,又可分为指推法及掌推法(图24)。
常用手法如下:
图24指推法
施术要领:动作要稳准,用
力均匀,力量大小要依据病犬的体质、年龄、部位、肌肉的厚薄而定。注意施术速度:慢推,可使紧张拘挛的肌肉得到放松,肌纤维拉长,缓解疼痛;快推,可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增强组织的兴奋性。总之,推法有解痉止痛、疏通气血、活血散瘀的作用。在手法上还可慢推与快推结合。此法适用于头、颈、躯干、四肢肌肉的慢性疾患。
(2)揉法
分为指揉法及掌揉法(图25、26、27)。指揉法又可分为单指揉法和双指揉法。此法有利于深层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可起到散瘀止痛作用。
图25单指揉法 图26双指揉法
图27掌揉法
施术要领:对施术部位进行环旋移动,向下压力要小于环旋移动的力量,要保持一定的频率,如每分钟环旋移动60次等。可依据不同病症,选择不同的穴位,施用此法。如单指按摩风府穴,双指按摩膀胱俞,掌揉中脘穴等。
(3)捏法(附掐法)
用大拇指及食指对穴位进行相对按压(图28)。捏法特别适用于脊椎两侧的穴位,如心俞、肝俞、脾俞等,可起到针灸后行针的作用。如果用大拇指指尖按
图28捏法
压穴位则又有掐之意。临床要根据畜体肌肉丰满程度、解剖部位特点、疾病状况,选择捏法或掐法,或捏掐结合法。
(四)指(趾)枕、掌(跖)枕按摩及
督脉旁开穴的按摩
1.指(趾)枕、掌(跖)枕按摩
俗称脚垫按摩。犬的脚垫按摩是由人的足底按摩移植而来。传统医学认为足部的反射区与躯体各部位器官有一定的相关性,按摩足底可增加血液的回流速度,使相关器官的血液循环及病理状态得到改善。临床实践验证:在犬的某些病症中按摩病犬的脚垫可缩短病程。例如:在对10余例非脊髓损伤引起的后躯麻痹病犬进行观察,病初脚垫温度冷凉,针刺无感觉,患肢肌肉痿软无力,随着对脚垫的按摩治疗,脚垫逐渐有温热的感觉,同时患肢蹬踏的力量也不断增加。脚垫按摩对病犬病状的改善和痊愈有
较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 2.督脉及旁开穴的按摩
传统医学认为按摩督脉及督脉的旁开穴位有强筋壮骨、通补五脏、疏通六腑、调整全身机能的作用。
督脉起自尾部,沿脊背至分水穴运行,在这一经脉上分布有16个穴位。从解剖学看,督脉为脑髓所在。督脉两侧又有16个穴位分布,一般称“督脉旁开穴”,即肋间9个穴位,它们是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胸椎横突与髂肋肌沟中有7个穴位,它们是三焦俞、肾俞、气海、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这些俞穴是五脏六腑贮藏,转输营养物质之处,因此按摩督脉及旁开穴对激发调整脏腑功能有积极的辅助治疗意义。
无论哪种按摩手法,均以畜体能耐受的程度为限,同时还要
考虑犬的品种、年龄的差异;病状的不同,酌情运用。
按摩易学易做,医生也可让主人给自己的爱犬进行家庭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