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蚌埠二中校史资料专辑四:蚌埠二中(原江淮中学)的校训和校歌

(2020-11-30 11:13:35)
分类: 校史资料

校训,《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教育词典》的解释更为全面,“校训是反映学校特色的激励性词语,是全体师生的集体信念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的指导思想、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一些有着优良传统的名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蚌埠二中具有90多年的悠久历史。19299月江淮中学开学之日,办学者就明确提出了学校的校训。关于江淮中学第一个校训及其作者,我们引述当年担任过江淮中学附属小学部主任的萧识真老先生的回忆便可尽知其详:

“江淮中学第一任校长万国同(字梓青)早年是上海沪江大学国文教授,信仰耶稣。在旧社会其道德文章,堪足称道。我虽是无神论者,但对其旧学却私心仰慕。这位老教授待人接物,正直爽快,也不无刚愎自用。他喜爱诗词,常以启迪后学。犹记他在开学之初写了四言诗句的校训,作为学生必诵的格言。……这是1929年下半年的事,距今整整隔了半个世纪,迄今他写的四言句式的校训,回味起来,语音铿锵,词意深远,是循循善诱青年学生的箴言,一位教育长者付出血汗写出教育后代的名言警句,将长留人间,确是一份可贵的资料。

万校长写的“祷告词”——校训为: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莘莘学子,伊谁之赐?家长是赖,社会是资,他日学成,何以报之!

五十四年后的今天(此回忆文字作于1983年,距1929年正好五十四年矣),拈髯诵读,不仅依然回味无穷,有其现实性的教育意义,而且当年那种祷告的余音,恍若还在绕梁。怎不令我亲切地感到‘琅琅校训振心声’?

从文中可知,当年的校训宗旨就是要教育学子不要忘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养育之情,社会的培育之恩;将来投身于社会之后,当以报效社会,报恩父母为己任。这十分切合传统的“忠孝”教育理念。

1932年,吴绩成担任第三任江淮中学校长。时代在发展,江淮中学聚集了许多具有新思潮的教师,数年来江淮中学的学生也逐步积聚起优秀的爱国传统;吴绩成校长深思的更多的是学校应该培养出具有何等精神品质的未来人才,遂将江淮中学校训改为简洁明快的四个词:“忠勇、诚朴、勤敏、廉惠”。也就是说,江淮中学理应为国家民族的未来着想,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能勇敢地担当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踏踏实实做一个诚实质朴、勤奋而有聪明头脑的人,做一个于己廉洁本分,于人有益之人。

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蚌埠市收复,江淮中学在一片荒草瓦砾之中艰难复校。经历了八年战火洗礼,度过了八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的江淮中学的教师员工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渴盼天下人都有一颗博爱之心。江淮中学的校训也就重新定位为“博爱育人”四个字——以博爱的精神去教育学生,体现的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既包含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涵盖了培养学生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以博爱的精神,将道德教育、博爱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这就是江淮中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只有拥有爱,才能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才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的魅力就是学生基于教师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而产生的对教师的一种积极情感。这种情感的表现方式是喜欢、钦佩甚至崇拜,希望自己今后成为那样的人。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浓厚的学识给学生树立公正、博爱的人格形象,才能教育、引导、感染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学校工作的起点,育人是我们工作的归宿。爱可以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能源”“催化剂”,可以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原动力。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尤其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让他们时刻感到你是他们的贴心人。这样会促使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的爱是对是对学生的宽容与理解,是对学生的平等与尊重。

“博爱育人”这个校训一直沿用到1948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间,全国的中小学校似乎很少有校训的提法。覆盖全国大中小学的只有统一的党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上体现了那个时代党对教育事业的要求;遗憾的是失去了各个学校的自身的特点。在保存下来的一些学校的老照片中,还能看到许多学校墙体、楼端用红漆写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或是金色大字“为人民服务”。蚌埠二中也不例外。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而那三十年中,许许多多有识的知识分子,依旧坚持普世的道德原则、传统的良心准则,克服一切困难,用“博爱育人”的理念去教育学生,培养了大批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接班人。

文革之后,拨乱反正,教育事业逐步回归正轨。蚌埠二中的领导和师生重新焕发青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团结一心,严谨治学,勤奋努力,锐意进取,阔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绩,很快被评为全省第一批重点中学,80年代蚌埠二中又重提校训,以“团结、严谨、勤奋、进取”八个字作为本校重振教育的理念。90年代初新建的七层教学主楼的高处,镌刻着这八个 银色的魏体字,闪耀着熠熠光辉。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蚌埠二中以其秀美的身姿、丰硕的教育和科研成果,成为安徽省基础教育战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光灿淮畔,誉满全省。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教育科研,更是名扬全国。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第一批“全省示范高中”、“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目前,蚌埠二中正以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为先导,抢抓机遇,与时俱进,继续创新,奋发有为,为把学校办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内一流名校继续向前迈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2008年的金秋十月,学校迎来了她的八十华诞。在校庆筹备阶段,经过学校校代会审议通过,“恪勤砺行”成为蚌埠二中具有个性的新的校训。

恪勤”,即“恭敬而勤恳”,这就要求师生为人恭敬明理,勤奋刻苦治学。“砺行”,有两层意思:一为“勉力践行”,要学而有所用,不断用实践检验知识;二为砥砺。培养良好的品行。这就从为学的态度、为学的方法以及学人的品行操守三个方面对全体教师、学生加以训导和约束,即折射出学校的风骨,又突出了教育的使命。

淮畔明珠——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校训是我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的体现,是全体二中人的共同信守的准则。让我们全体二中人高擎校训的大旗,努力奋斗,勇攀一流名校的高峰

校歌,能够彰显学校的精神品味、核心理念、风貌和特质,而且提振学校师生的精神意志、增强学校师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江淮中学最早的校歌原为第一任老校长万子青用浪漫和写实手法创作的,为五言两段。第一段概括了蚌埠的今昔变迁,江淮中学初创之艰难;第二段是培植学子成才的写实,抒发了殷切期望学子成才的情怀:

        刊载于《1933年江淮中学校刊》的校歌

(一)蚌川昔日太荒凉,今作繁华贸易场。轮轨交通商贾便,免劳万里远梯航。

江淮中学趁时开,手把长鑱去草莱。学子莘莘勤爱护,好为祖国植英才。

(二)思潮万斛涌如泉,猛进何甘让昔贤。济济一堂严纪律,莫叫浪漫误青年。

钻研学理奥难穷,一寸光阴莫放松。他日能为天下雨,伫看豪气薄长虹。

曲子是由江淮中学音乐教师刘裕如谱的,并在课堂上教唱。 

1932年秋,王子宜接任吴绩成为江淮中学校长。并重新亲自起草《江校歌》,共四句:“蚌山巍巍,淮水泱泱,大哉江淮,山高水长。”仍由刘裕如老师谱曲。这首校歌,言简意赅,词谱简约,易记易唱,充分体现了江淮中学作为皖北名校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所以后来的二中人心里似乎只有这首校歌,并不知道当年学校初创时就有过一首校歌。

1933年江淮中学校刊》扉页上的一幅插图(版画)上,画的是一群江淮中学学子引吭高歌,上方的伴随在五线谱图案中的正是这四句歌词:

蚌山巍巍,淮水泱泱。大哉江淮,山高水长。

2008年开始征集整理校史资料开始,我接触了几十位江淮中学的老校友,无论现在身在何处,他们都能对母校充满激情地唱起这首校歌来,不同的是,在他们的记忆中第一句都是“蚌山苍苍”。想必是这首校歌创作出来后,在学生中普及传唱时大家都感到“苍苍”比“魏巍”更加准确(江淮中学在蚌埠市小南山的西南山脚下,而小南山其实并不高;但满山皆树,浓荫密布),而且“苍苍”更加合仄合韵,唱起来格外顺口,所以就改过来了吧。 

2008年金秋十月,我校迎来80华诞。峥嵘八秩,盛举共襄。为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展现学校80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二中人良好的精神风貌,激发二中人强烈的爱校荣校情感,营造浓厚的校庆氛围,实现“凝聚校友情感,扩大社会影响,展示办学成就,升华发展理念”的活动效果,庆典筹备阶段,学校请颇谙乐理的老校友、现任市政协主席王晓淮,在原来的《江淮中学校歌》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的新气息,重新编写了《蚌埠二中新校歌》(见图),并在庆典大会上让学生合唱团高歌一曲。

蚌埠二中人将在新的征程上,牢记校训,豪情满怀的高唱校歌,承前启后,恪勤砺行,创造新的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