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将军及其守墓人

标签:
龙潭湖袁将军庙宇凌迟守墓人 |
分类: 林边散步 |
袁崇焕将军及其守墓人
卢丽玉
不觉之间,我已八十高龄。但身体尚健康,不知老之已至矣。最近趁少年同窗聚会,再次从福建泉州来到北京旅游,在老同学的陪伴下,走进了风景优美的龙潭湖公园。忽然想起来文献记载这里有一处纪念明朝袁大将军的庙宇。袁将军曾在福建任职过,在闽省也很著名,百姓敬仰他,所以我这次一定要拜謁。在公园的西北部,有一个宽广的“袁崇焕广场”,袁将军的庙宇就隱现在广场的西边。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生于一个农民兼商人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学文才华横溢,学武技艺超群,抒怀言志更具雄才大略。青少年时代在广西藤县读书时就有一番凌云之志,其《咏独秀峰》五言绝句云:“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袁崇焕二十二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任福建邵武县令,虽时间短,却居官清廉,尽心为民,为百姓所拥戴。《三管英录集》载述他的《初至邵武》诗云:“为政原非易,亲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风俗更如何。”
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宦官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后金军,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后金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崇祯)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崇祯皇帝相信了谣言,于 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
袁崇焕祠和墓位于北京崇文区东北部,东花寺斜街,原广东义园旧址;其庙位于区东南部龙潭公园东湖畔。袁崇焕庙是广东人张伯祯先生于1917年创建的,庙祉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坐落在高约1米的台基上。庙堂内三间各自分隔,中门上的石门额书刻“袁督师庙”。门两旁石刻对联为:“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庙内明间正壁上镶嵌袁督师石刻像,两壁有《明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铬》等石刻。门额、对联及庙记等多块石刻均为康有为手笔。庙的左右次间内尚有梁启超书刻的对联及宋伯鲁等名人手迹石刻。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对袁崇焕祠、墓和庙进行过重修,1984年又重修了龙潭湖畔的袁督师庙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s7/mw690/002SfEdPzy6UMeRIqTs06&690
袁崇焕进士出身,在明朝边关岌岌可危之际,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力挽狂澜。而当时的皇帝生性多疑中敌方反间计,认定袁崇焕是内奸,用3543刀将其活活凌迟,据史料载,行刑过程中,袁崇焕长叹不已,虽然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当时的百姓听信袁崇焕是内奸的说法,“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这天晚上,袁崇焕帐下一位姓佘的谋士冒死将袁崇焕首级偷回家中,连夜掩埋在自家后院。之后,他辞官回家,隐姓埋名守候着袁崇焕的亡灵。他的家族由此开始了为民族英雄袁崇焕守墓的日子!袁崇焕守墓人历经385年,佘家第17代后人——佘幼芝夫妇于2014年8月的一天,亲临山东卫视《中国面孔》现场,讲述家族祖训和三百多年里发生的故事。
清乾隆年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编写《明史》时,袁崇焕的冤屈才大白于天下,而这时已经是150年后了。从此,佘家后人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转为公开,他们也得到世人的敬重。三百多年,佘家代代单传,背井离乡在北京居住,干着同一件事情,为袁崇焕大将军守墓。佘幼芝介绍:先祖留下几条禁令:佘家人从此以后不许再回故乡老家;不许做官;读书明礼。
参考资料:
http://s16/mw690/002SfEdPzy6UMefpGqP8f&690
泉州八旬老人卢丽玉老师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游览留影
龙潭湖
袁将军
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