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校园排球的氛围
(2017-12-04 09:24:56)校园排球需要教师们的正面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在郑瑞芳校长七彩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工会精心策划和组织了大附小五校区教职工排球联赛,考虑到各校区的教师数量及综合实力等的实际情况,在确保相对公正和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划分,最后确定为10支参赛队伍。本次比赛经过小组赛、半决赛及决赛三个阶段,历时2个星期共24场比赛,于2017年12月1日圆满的落下帷幕,最终本校区六年级组、三年级组和四年级组分别获得本届比赛的前三名。据统计,本次比赛涉及到五个校区所有学科、行政及教学辅助中心的教职工,直接参与人数多达100人次以上,间接参与比赛的学生人数多达2000人次以上。通过这次比赛,教师和学生们都掀起了一次以打排球健身的浪潮,人大附小特质的校园排球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本次五校区教职工排球联赛是继学生校园排球联赛、家校排球联赛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创举,学校举办此次比赛主要目的表面上看是丰富教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校教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活跃校园文化氛围;而本次比赛深层次的立意在于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因为教师是孩子们眼睛里的“万能化身”,而在排球比赛场上教师个人和集体的风采展示,向学生诠释“更高、更快、更强”的内涵,展现出“阳光、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在为期两周的比赛当中,全校师生总动员,老师们场上打球、学生场下观赛助阵,从每天排球场围得水泄不通的观众来讲,通过教工排球比赛,教师向学生进行了正面的示范引导。什么是体育精神?什么是团结协作?什么是遵守规则?什么是尊重对手?所以,这里不光是比赛,更是教师的课堂,教师以身体力行、亲身示范的手段,通过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传播中国儒雅文化,传递“女排精神”,传承学校体育的核心素养,理所当然收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本次比赛非常重视比赛的仪式感,说起仪式感让我们想起了《小王子》里的那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参与了本次比赛的老师们骄傲的说:“虽然比赛水平是业余的,但是整个比赛过程的仪式绝对是职业且专业的”。学校本次比赛所要求的仪式包括参赛队员的比赛服装、按规则标准请求暂停以及换人、入场秩序、退场时要感谢裁判、感谢观众的文明礼仪等等,目的就是把“美德、专业、规范”传递给学生,对于处在模仿能力极强阶段的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次比赛,学生观众们也获得了不小的收获,三年级的小同学们告诉老师:“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 老师们比赛前在场下勤奋刻苦的练习,比赛过程中的全身心投入场上,比赛场上斗志昂扬都是尊重对手;比赛过程中不管你的身份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应当遵守规则,因为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比赛过程中,所有参赛队员都应当尊重裁判,即使有争议也应当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多了孩子们也学着打排球,特别是体育课上孩子们学习排球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大部分孩子学习目的也很明确,他们说不但要学会,而且还要参加学校明年的校园排球比赛。通过这次比赛,学校新修建的六块排球场地已经人满为患,每天课余时间学校排球场上满是打球的孩子。在接受我们采访的一名六年级孩子非常自豪的告诉老师:“我们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灵感就源自教师的引领”。
通过一系列排球活动,我们校园内外已经发生了积极的连锁反应,不但男生能打,女生也一样能打,不但爸爸能打,妈妈也一样能打。不但体育老师能打,科学老师能打,语文老师能打,数学老师能打,英语老师能打,班主任老师都能打,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排球运动不分男女,老少皆宜。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的孩子有什么理由不去打呢?家长和老师们如此热爱这项运动,我们的孩子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呢?孩子们明白了“运动不分男女,更不分高矮胖瘦,而是重在参与”的道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