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游戏还给儿童——“安吉游戏”教育模式的探索

(2016-01-22 14:43:20)
 你把儿童当作植物的儿童,他们回应你的就是植物的儿童;你把儿童当作主动的儿童,他们回应你的就是具有主动性的儿童。——安吉游戏举旗人程学琴
安吉游戏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幼儿园。——德国教育专家齐默尔2013年第二次参观安吉的时候如此评价安吉游戏 
我研究了一辈子儿童游戏,当我快失望的时候,安吉游戏出现了。——华东师大儿童游戏专家华爱华 

最近几年,安吉游戏在中国学前教育反对学前教育小学化、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中异军突起,成为安吉县的一块名片和中国学前教育的一个品牌,引起国内学前教育界的瞩目,并以强劲的影响力走向欧美等西方国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将关于安吉游戏的视频放到官方网站上,香港教育局浏览哥大网站的时候关注到这个信息专程到安吉来学习,并邀请被称作安吉游戏举旗人之称的程学琴有机会到香港指导他们的学前教育。安吉游戏模式实现了教育传播的出口转内销。
《儿童社会学》的作者指出,瑞吉欧等世界著名的学前教育模式之所以风靡世界,就是因为儿童在其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性感染和感动了我们。安吉游戏中的孩子表现出这种自主性同样感动了很多教育专家和参观者,有的参观者感动得落泪。熟悉学前教育史的朋友可能会联想到,这就是蒙氏教育初创时期的表现。可以说,安吉游戏具备了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品牌的潜质和吸引力。
有人会问,那么高的梯子、长长的棍子,孩子拿起来打人或梯子倒塌的话会出重大安全事故。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或许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接近孩子、熟悉孩子的话,就会知道这种说法距离真实的儿童世界具有十万八千里。儿童游戏、儿童哲学实际上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没有长期的潜心研究连很多学前教育专家自己对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的回答,外行的谈论更让我们一头雾水,找不到北。
如果哪一天突然有外星人把我们抓走,放到另外一个星球上生活,我们一定会小心翼翼地探寻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哪些东西会伤害我们,哪些东西对我们的生存是有帮助的。如果空气中到处悬浮着东西,我们也会适应,儿童来到这个对于他们来说未知的世界难道不是这种情景吗?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深度知觉实验”, 当孩子没有深度知觉的时候,两个桌子之间留有空隙,桌子上面放着玻璃,孩子会迅速地在透明玻璃上爬过;当孩子有了深度知觉后,即使对面是自己信任的妈妈在呼唤孩子,孩子也不会轻易地爬过玻璃,他总是在空隙旁边停下来犹豫不决。孩子自己会知道自己的处境,会判断自己该如何做,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部需要精读的大书。
孩子拿到这些梯子、油桶、棍子等材料的时候总是要对之进行熟悉和探索,熟悉之后才会用自己安全的方式使用和游戏。如果你带领没有下过河的孩子到河边洗澡,第一次孩子不会一下子跳进河里的,他会试探水的深度,有时候还需要别人的帮助和鼓励才敢到河里游泳。孩子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当然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会站在背后,随时关注孩子的活动,遇到危险及时干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分析了探索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区别,在儿童不熟悉物体和材料的时候,发生的活动是具有很强的认知属性的探索;而当儿童熟悉了这些材料后,孩子会用这些东西代替其他东西发生象征性游戏。这次熟悉一点儿,下一次儿童会用同样的材料寻求更有挑战性的活动,这样儿童就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着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所谓的“小步递进”式的发展。压垮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稻草的不断累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不是最后一个游戏动作,而是孩子在充足的游戏时间中充满乐趣的探究和不断的挑战自我的过程。
 只有管住手和口的放手才能看到和欣赏孩子的才华以及成长的神秘和迷人,也只有带有这种欣赏的眼光才能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才能营造一个开放、包容、有爱、宽松的教育环境。与其他物种不一样,儿童的大脑是一种社会脑,儿童只有在爱和无条件接纳的氛围中,才能够体验到探索和发展的乐趣。如果儿童生活在恐惧和焦虑的氛围中,他们会本能地退回到攻击性、打砸东西等原始活动中去。儿童在探索中,在新异的条件中,新的方式中获得的快感所搅动的大脑区域,和成年人吸毒所搅动的大脑区域是相同的。可以想象,儿童在游戏、学习中获得的是多么大的快乐。
安吉游戏的学前教育模式在实践层面上颠覆了我们对于集体教学的想象,突破了我们思维的临界点。当然,安吉游戏模式的探索和发展也如同孩子的游戏进化一样,是小步递进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并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往前走。安吉通过把游戏活动真正还给儿童,把发展权和快乐童年同时递到了孩子手里。
在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安吉通过游戏撬动了整个课程模式的转变,或许它同样能撬动中国学前教育模式真正变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