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远的怀念”纪念邹振亚先生诞辰九十周年——韦绝簃主人追思录(转)

(2022-12-23 13:51:57)
分类: 精粹采撷

梁修:“永远的怀念”纪念邹振亚先生诞辰九十周年——韦绝簃主人追思录 

2020-09-22 07:47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0922/ee1ef0e162d142aab6babe3c486bbe09.jpeg

“韦绝簃”是邹振亚先生的书斋名,盖取自仲尼读易,韦编三绝的文献记载,意在学习孔子勤奋读书、刻苦治学的精神。据我所知,他另外还有一个书斋名为“补读书屋”,意谓尚多未读之书,欲发愤补读。他的书斋小得可怜,我记忆中不过七八平米,桌上、架上挤满了书刊,以“簃”名之真是名副其实。

振亚先生日常生活方面严于律己,不吸烟不饮酒,粗茶淡饭,甘之如饴。他从少年起便有写画天赋,不足15岁参军成为文艺兵,虽笔不离手,毕竟没有正规学习专业的机会。转业后做了报社美编,已经自感基础薄弱。及调入省文联主持书协日常工作,接触擅长书法篆刻的人日多,眼界大开,遂重新燃起了他对书法篆刻的兴趣。他工于楷书,用笔结体似出欧阳询,笔画瘦硬挺拔,处处精审,一丝不苟。他作书以大篆为主,初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无甚瑕疵。偶在某景区见一桥上镌刻着振亚先生题写的桥名,端庄沉稳,无虚浮造作之气,驻足再三,印象深刻,至今难忘。振亚先生又喜作篆书,小篆与清人邓石如、杨沂孙风格近似,中锋作铁线篆,如玉箸蓴丝,通篇工稳谨饬,闲静安雅,始终如一,令观者有除烦去燥之感。在一次笔会上,他偶然写了一幅金文大篆,引得众人围观,要求再来一幅。难得他书兴大发,濡墨挥毫,一气呵成,浑厚率真,十分罕见。我喜出望外,待其钤印毕,抢先出手,据为己有,至今什袭藏之,成为借月楼一件弥足珍贵的纪念品。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0922/218b6a0c06b34fb1b5e4ff769c919fd3.jpeg

振亚先生致力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当推其篆刻。他早年虽有一定基础,但毕竟缺乏名师指导。就职书协后,有机会则遍访通人,虚心求教,质疑问难,终有脱胎换骨之变。《韦绝簃印蜕》即其于方寸天地之间,展示艺术才华的结晶。他是印宗秦汉的忠实践行者,白文工稳,朱文细腻,无论篆书、章法、刀法俱见其功力湛深,齐鲁印史当有其一席之地。

振亚同志调入文联后,主要精力当是书协工作。山东书协的筹建,全是白手起家。他是驻会秘书长,一切工作从零开始。没有助手,没有下属,事无巨细,必须亲历亲为。振亚同志为人正派,兢兢业业,在文联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展览、研讨会之类大事,总会看到许多文联同事前来帮忙,像当时的办公室主任袁玉森同志,以及田凤仙、王德斌、司机小马师傅,还有两个叫不上名的女同志,有时连别的协会如剧协、曲协,甚至杂协,都有人参与助一臂之力。我常想,这类事换个人还真不容易做到。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0922/8a844e17e1d7464da2f499d3b9133e68.jpeg

书协的前两任主席鲁萍同志和蒋维崧先生都是挂名,都不驻会,许多大事都是振亚同志筹划,征询主席认可,然后由振亚同志组织落实。经过不断努力,书协的基础逐渐稳定,在振亚同志带领下做了几件大事令人印象深刻。1984年的《云峰诸山刻石学术研讨会》,1988年的《中国汉碑学术讨论会》,1990年的《中国北朝摩崖刻经学术研讨会》,1991年的《中国秦刻石书学国际讨论会》,邹振亚以其缜密的策划能力,超强的组织能力,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齐鲁大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书法史上开风气之先,使每次研讨会都办得井井有条,圆满成功,不但获得了与会者的交口称赞,也在国内外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数次研讨会规模大、档次高,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等都有书家或理论学者携论文前来参会。其中,上海翁闿运、北京柳倩等都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为了一覩天柱、云峰《郑文公》等北朝摩崖的真容,不辞艰辛,在山谷间奋力攀爬,实属不易。这几届书学理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也受到了钟爱汉字书法的日本、韩国等域外书家的关注。日韩书家多次组团到中国访问,日本的梅舒适、种谷扇舟;韩国的金膺显、崔泰默都是彼邦的一流书家。齐鲁大地的文化遗存名闻遐迩,他们来中国参访,山东是必游之地,经过广泛地接触,彼此之间以书会友,建立了友好关系,加强了互访交流,开拓了视野。

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00922/664e3b812b72453094a6bec7f82c96ee.jpeg

我们山东老一辈书家,是我们山东书协的一笔宝贵财富。振亚同志主持书协工作15年,对老书法家的尊敬和关心,始终如一,口碑俱在。平时不断登门拜访,问学求教,前辈感到温暖,他也受益良多。振亚同志秉持尊重传统、尊重老书家的理念,一直想把几位颇具实力的老书家推向全国。由于山东人受数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甚深,素以谦谨自律,不喜张扬。振亚同志总以这些书家被埋没而时常耿耿于怀。1990年山东书协举办了包括宗惟成、蒋维崧、陈左黄、高小岩、魏启后的《五老书展》,大获成功。既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近距离直观名家佳作的机会,也为诸多年轻书法爱好者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在书法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振亚同志曾多次提到,趁几位老书家健在,要为他们制作抢救性的光盘,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最终成了他的一大遗憾。

http://p2.itc.cn/q_70/images03/20200922/0576bf729ad24820aa74814ee44dc7f6.jpeg

新生力量的培养,始终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肩负的重任,振亚同志为此不遗余力,倾注了大量心血。山东书协成立的早期,他即不断联系各地市文联举办笔会、讲座、培训班,积极推动各地书法活动,各地市书协纷纷成立,新人新秀不断涌现。1987年,烟台市书协举办本地区中青年书法骨干创作学习班,邀请省书协予以辅导。当时,韩庆生和我在振亚同志带领下去了烟台。前后10天,就读书临帖、创作、点评等进行了辅导,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宁兰智、刘鸿田、林光旭、范存刚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9年,山东书协组织了一次中青年书法篆刻晋京展。当时邀请了中国书协及北京市书协的多位著名书法家如沈鹏、欧阳中石、刘炳森、王景芬、权希军、刘艺、薛夫彬等举行了研讨会。与会者充分肯定了山东书协奉行的加强文化素养、坚持临帖、打好基础、不搞急功近利的宗旨,后劲十足,大家都认为山东路子走对了,并一致看好山东书法发展的前景。

http://p5.itc.cn/q_70/images03/20200922/2ae53cc645f746ceaf22be3231670ebb.jpeg

1992年,枣庄市承办了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鲁南地区的作品不管书法还是篆刻,无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省书协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宗惟成、关天相、朱学达、于太昌等多人,在邹振亚同志带领下前往枣庄,举办笔会、研讨会等活动。枣庄、济宁等地的书法篆刻热潮蒸蒸日上,新人辈出,范正红、段玉鹏、燕守谷、陈岩等,相继从全国中青年中脱颖而出,成就斐然。

振亚同志于1996年退休。2001年我和振亚同志一起出席第六届全国文代会,同住一房间,会议尚未结束,他突感身体不适。回济后到医院就诊,发现肺尖有一小肿块,医生未说什么,叫他进一步检查。他看到医生在病历上做了英文字符,感到有些不详,便打电话给老同事于阳春的夫人询问。于夫人是医生,以为他已知道结果,无意间泄露了真情。振亚同志随后住进了省一院康复楼。期间我多次前去看望,振亚同志总是一卷在手,神情泰然。我曾写过几首小诗相赠,他也一一作和。吉人天相这句古语此时已变得苍白无力,2003年5月,病魔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享年72岁。

光阴荏苒,先生仙逝转眼已逾17春秋,抚今追昔,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在目前。值此先生90华诞之际,撰此短文,追忆先生主持书协工作以来的诸多往事,以为瓣香之祝,聊申缅怀之情,纸短意长,不尽欲言。

http://p1.itc.cn/q_70/images03/20200922/533a1a1d591f490e91a1fa08ff7f289b.jpeg

http://p8.itc.cn/q_70/images03/20200922/5d9e53de19534b5cb5ab52c646d1c23c.jpeg

作者简介:梁修,1938年生,山东高青县人。供职于山东省出版总社,编审。居济期间,依山楼居,故颜其斋曰“留云山馆”,又名“借月楼”。年近古稀,复名“两忘斋”。书学“二王”,喜作行、草,惟早年谋生不易,时时荒于临池,至今垂垂老矣,犹乏善可陈。亦稍涉篆隶,无意求工,自得其乐而已。篆刻早期致力于秦汉,中年学赵之谦、黄牧甫,虽好之,而疏懒成性,是以不敢以治印自许。

曾任三届省书协副主席、顾问,今为名誉主席,中国书协会员。曾获中国书协“德艺双磬”荣誉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突出贡献奖。

(转载自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

“枣庄、济宁等地的书法篆刻热潮蒸蒸日上,新人辈出,范正红、段玉鹏、燕守谷、陈岩等,相继从全国中青年中脱颖而出,成就斐然。”承蒙梁修先生谬许,与三位名家同框,诚惶诚恐,诚惶诚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