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教兴学的知州强上林
(2012-03-25 00:44: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葫芦岛名人乡贤 |
张恺新
兴城高中和兴城南一小学的前身,是完善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柳城书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宁远州(今兴城市)知州强上林到任后,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树立清德政绩,将乾隆年间始建的柳城书院进行完善、扩建,并亲笔题写了“柳城书院”四字的匾额悬挂于书院正门上。柳城书院的原址就在今天兴城古城东南隅的南一小学位置。
重教兴学的宁远知州强上林,不仅为柳城书院题写匾额,还为书院聘请饱学之士2人,为30名学生授课。柳城书院虽然是官办学堂,但授课形式灵活,不局限于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允许学生选择性地阅读课外读物。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柳城书院和当时奉天其它州县的书院一样,吸纳地方绅商捐资助学。
强上林,字廷桢,号杏斋。江苏溧阳人,后占籍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有可能是父辈迁居到通州。强上林生卒年不详。嘉庆十九年(1814年),强上林考中进士,系第二甲第三十九名,后来签订《南京条约》的两江总督牛鉴和强上林是同科进士。
强上林考中进士后,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由于年代的久远,强上林在京城作翰林期间的事迹多不可考。他曾在明万历年间著名戏曲家屠隆的草书手稿《园居杂咏》上题跋,该书稿有幸保存至今,系国家一级古籍善本。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年过五旬的强上林出任奉天宁远州知州,他是宁远知州中继冯昌奕、克升额、刘大观、张国泰、胡绍祖之后的第六位进士。
强上林在宁远为官三载,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离任,任内除了扩建柳城书院外,还主持重修了宁远文庙(今兴城文庙),重修时,对文庙的建筑“废者举之,缺者完之,倾者植之,卑鄙者宏壮之”,使重修后的宁远文庙焕发了生气。为了修缮宁远文庙,弘扬地方文教事业,强上林甚至捐献了自己多年的积蓄。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文庙修竣后,强上林题写了《重修宁郡文庙碑记》并刻立在文庙院内。今天的兴城文庙的格局,特别是东、中、西三个院落,就是道光年间强上林重修文庙时奠定的。
强上林在知州任上颇有德政,除了重修文庙外,他还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分别主持重修了宁远古城城墙东南角的魁星楼(当时写作奎星楼)和古城城墙,这两次重修工程竣工后,强上林都亲自舞文弄墨,撰写了《重修奎星楼碑记》和《重修宁远州城垣碑记》,文章洋洋洒洒,颇有翰林风范,碑文内容后来都通过民国年间的《兴城县志》保留下来。强上林还曾为宁远城隍庙撰写对联:“为善不昌,祖上有余殃,殃尽必昌;为恶不灭,祖上有余德,德尽必灭”,教化民众积德行善。这副对联被刻在木匾上,直到民国时期仍悬挂在兴城古城城隍庙内。
强上林不仅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留下了很多书法作品,其中不乏传世之作。在《清代翰林录》、《中国美术家补遗辞典》、《皇清书史》中,都记载了强上林的书法作品情况。保存下来的强上林书法作品中,有对联“立志不随流俗转,用心学到古人难”和中堂“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芽。淡淡着烟浓着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等等,据考证,这件中堂作品的诗句系宋代文人白玉蟾所作。
强上林担任宁远州知州期间,广交文友,和当地许多文化名人有所交谊,其本人也曾为古城内外的庙宇、商铺题写匾额。据史料记载,强上林曾为古城东门外的天齐庙题写“即心是佛”四字横额,还曾为古城东街的“同乐药局”题写了两块三字匾额,一为“承玉露”,一为“握灵枢”,悬挂在“同乐药局”匾额左右,直到伪满前夕这两块三字匾历经八十多年风雨仍然存在。遗憾的是,近些年强上林的书法作品在其任职过的兴城市没有公开发现,但不排除民间收藏者有收藏的可能。
强上林的书法极富个性,亦楷亦隶,别有趣味。除了书法作品,强上林还有一件楹联作品的文字内容得以留存下来,即题写给沈阳城隍庙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这幅楹联工整且不失诙谐,昭示出强上林的孝悌观念。
道光三十年(1850年),强上林离职他调,由沈逢恩接替宁远州知州一职。此时的强上林早已年过半百,以后他在仕途上的经历不见于明确记载,一说调任奉天府的官员,一说调回京城,总之是难以确定。尽管如此,强上林在宁远州任职期间兴教助学的事迹,却历经一百多年历史长河的洗刷,仍存留在兴城古城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