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观课记录
(2015-09-23 15:27:0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激情导入,发现问题合理运用新知,有效地进行品德行为教育,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身边熟悉交通安全警示标志,提出求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一种智力的最佳状态。
二、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书后剪下的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小组交流操作中的发现,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操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拼的,然后用计算机动态演示拼的过程“重合、旋转、平移”,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对图形的位置变化的影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从而启发学生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并通过填表、观察,发现规律,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以后,鼓励学生继续去探索,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能力。为此,顺势引导,深入质疑:用底×高÷2这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科学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
五、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中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分层次设计,第一 通过练习填一填、判断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同是深化对三角形求面积公式的认识。第二是解决导课埋下来计算交通警示牌原材料的实际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既巩固了知识,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学生学得认真,愉快。
六、反思课堂教学我感觉: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书后面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纵观整个过程仅从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开展教学的,学生动手操作了,并没有拓展其他的推导方法,学生主动地思考、猜想和创造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不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看看能否有多种新颖的、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出现。如果是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发现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他们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将会非常深刻。这种不依靠教师暗示、授意的探究,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这种真正意义的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