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课前预学研究报告

标签:
微课研究报告 |
分类: 翻转课堂-微课 |
自贡市第二届微型课题
《物理微课在课前预学中的运用研究》
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特性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抓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激发,促进教学活动进程和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二)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要求“网络空间人人通”,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与学习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学习便利。
(三)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现行物理课改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极少有现成规律和结论性文字,学生难以通过看书自学获得知识信息。二是传统教学不注重学生的课前预学,大部分学生不懂得预学方法,只是翻翻书,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勾画,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三是对不能完成的预学任务又无从请教,不能及时交流,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只能在课堂上进行预学反馈,致使教师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使“以学定教”成为一句空话。
(四)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课前预学相比传统预学方式有几点突破性的优势。一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快慢由学生自己掌握,懂的快进跳过,不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二是学生在预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在讨论社区及时向老师请教,与同学交流,增进了孩子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可以通过学生在网络课堂中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统计,及时了解学生预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基于以上几点,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课前预学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微课:针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制作好突破重难点、关键点的PPT和实验视频,利用专业的录屏软件录制成时间为5-10min的微视频。
2.预学: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编制的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提示和指导下,自主学习教材,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3.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课前预学:把微课资源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等上传到未名课堂网络平台,并以作业布置的形式,指导学生到网络班级观看微课、完成配套练习、进行学习情况交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线上互动,拓展教学时空,并通过网络的自动统计,了解学生预学情况,为教师设计第二天的教学提供依据。
三、研究综述
本课题研究始于2014年下半年,当时仅限于对零星的知识点的研究和制作,不成系统。2014年11月,接受了中央电教馆的人教版教材的微课录制四川片区的任务。2015年初,申报并成功立项自贡市第二届微型课题《物理微课在课前预学中的运用研究》(自教所函 【 2015 】字第21号),从此开始了系统化的录制微课和有效的使用微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研究意义
1.物理微课能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网络班级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自动统计,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预学情况,为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提高课堂效益。
3.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学方式,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开发信息化资源的能力,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利用微课指导学生预学行为的有效策略;
2.构建系统化的微资源库(微课、微课件、自主学习任务单等);
3.研究利用微课指导预学提高教学效益的成功课例。
六、研究内容
1.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解读知识点、分清重难点、明确易错点。
2.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有效设计。
3.录制系统化的微课资源。
七、研究方法
该课题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
八、研究措施和活动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1-12月)
1.组建课题小组,选取2016级学生实验对象,确定微课录制内容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编制内容。
2.进行微课知识的学习,并尝试进行微课录制与使用。
3.课题组统一注册超级讲师网账号,创建班级管理平台,给每个学生设置登录帐号和密码,并导入学生信息到未名课堂。
第二阶段:申报阶段(2015年1-3月)
提出课题申请,拟定课题实施方案,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分成若干微课课题,并进行任务分工。通过集体备课,讨论设计各微课课题的教学和录制设计。课题组成员利用寒假录制一定数量的微课。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4月至11月)
1.进行微课录制与交流反思,并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同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实验思路。
2.进行家长和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方法的培训,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观看视频、完成任务单或进行讨论交流。
3.送培教师微课制作技巧及相应软件的培训和学习。
4.进行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课前预学的课例研讨,并总结出相应课型的教学流程。
5.将课题组录制的微课视频,编制的学习任务单,以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将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学习心得和问题发现传至班级社区,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整理课题资源,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并进行结题和评奖申请。
九、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运用微课指导课前预学,要建立微课“录制与使用”的运行机制。“录制”是为了更好的“使用”,“使用”是“录制”的目的,是“录制”的更高追求。
2. 运用微课指导课前预学,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课堂翻转。学生课前预学、学习前置,是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有效措施。
3. 运用微课指导课前预学,能体现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切合时代特色,能有效搭建教师、学生、家长互动平台,拓宽学习网络空间,让学生感受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新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运用微课指导课前预学,符合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二)操作性成果
本成果建立了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课前预学的“两线五步七环一体”的有效运行机制。
“两线五步七环一体”模型图
2.学生课外自学“两条线”
(三)物化成果
自主学习任务单 |
课堂教学 实录 |
微课 |
微课件 |
主题课型 模式 |
110个 |
3节 |
130节 |
130节 |
2个 |
由于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使用方便、图文影像结合等特点,只要有移动终端(手机、电脑、平板),学生便可以利用零星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处进行学习(观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或预习学习内容,或巩固基础知识,或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化的拓展学习。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化,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研究期间,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活动活动中,胡世良、殷德丽等制作的五节微课被人教社采纳;两节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课前预学的课堂教学均获得省一等奖,其中殷德丽老师的《液体压强》获得四川省初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展评一等奖,梁雪梅的《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得四川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等奖;胡世良参加自贡市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操作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梁雪梅多次到湖北、西华师大、绵阳等地开设专题讲座,课题组成员还常常指导学校其他教师制作微课、使用微课。
(3)在课题组的带领下,学校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微课的制作与使用中,翻转课堂正在逐步实现。
3.使集体备得以课精细化落实
微课于我们来讲,就是精细化集体备课的再现。研究中,结合学校推进的集体备课“三环九步”要求,把每一节教学内容落实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呈现上,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构建心理学化的教学知识,将每一个“点”往纵深方向做细做透。既体现知识与技能,又有能力提升和视野的拓宽。并且通过微课的形式物化为可操作的成果,从而形成有个人特色和风格的序列化资源库。
此课题的研究,可谓经历了“三波四折”,有“山穷水尽”时的彷徨,也有“柳暗花明”后的惊喜。当我们申报四川省《物理微课在初中学生学习中的运用研究》课题成功立项时,我们又有了新的思考:
1.要使微课更加的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才能够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只有全体学生都真正在课前的观看了微课,才能实现课前学习、课中探究、释疑,才能让有效的翻转课堂;
3.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设计好与微课相匹配的学习任务单,才能使教师适时的了解和掌握学情,并实现学生的自我纠偏和完善;
5.完善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和投入。
运用微课实现教与学的改变,是一种观念和思想的革命,是一个团队的齐心协力、始终如一的坚持,无论是系列化微课资源库的建立,还是未名课堂、超级讲师的有效利用,都需要全体成员的研究自觉、成长自觉。
1.《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
2.《微课在课前预习中进行泛在学习的实践》
21015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