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及教学设计

标签:
课型模式 |
分类: 个人感悟 |
初中物理探究课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及教学设计(lxm)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第一课时“探究影响压力大小的因素”为例
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三学”:指课前预学,课堂展学,课后延学。
“五环”:指课堂展学的五个环节,即激趣导学,揭示目标;预学反馈,知识卸载;课堂探究,丰富体验;知识运用,情景再现;自我评价,总结提升。
“五步”:指实验探究环节的五个步骤。即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生活体验,有据猜想;明确方法,设计实验;多样器材,自主操作;交流评估,得出结论。
(一)“课前预学”的基本操作要求
(二)“课堂展学”的“五环”教学流程
第一环:激趣导课,揭示目标。约2min
【目的】使学生带着学习的欲望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
第二环:预学反馈,知识卸载。约8min
【目的】
1.通过课前看书、观看微课以及完成家庭小实验等,完成预学案上的练习,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通过课堂小组订正,交流学习所得及存在的疑惑,凝聚小组智慧,收集整理出小组内能力所不及的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小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纠偏的能力和习惯。
3.通过交流小组的学习效果和存在的疑惑,将学生在学习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确定教师后教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环:课堂探究,丰富体验。约20min
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研究的问题。
第二步,生活体验,有据猜想。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第三步,明确方法,设计实验。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能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第四步,同伴合作,实验验证。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证据,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第五步,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第四环:知识运用,情景再现。约8min
【目的】
1.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情景题,检验学生的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包括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或实验装置的选择等。
2.通过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逐步训练学生的使用物理语言的能力和习惯,同时增进学生与生活物理的亲近感。
3.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评价和教师的点拨、完善,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第五环:自我评价,总结提升。约2min
(三)课后延学的设计要求
【目的】设计阶梯式巩固练习和拓展性迁移练习,及时反馈学情,实现师生自我矫正。
初中物理探究课型“355”教学模式结构,我们经历了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和反复的实践验证、改进和完善。“355”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教师的实验探究教学行为,也有效推动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该模式仅仅是在一定时期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有效开展探究实验教学的方法,不可能适合初中物理学科的所有课型,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顺学而教,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其他课型夫人教学模式结构,方能真正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
教学课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第一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影响压力大小的因素。
2.用物理语言完整、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2.会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3.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4.享受同伴互助学习的乐趣。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1. 通过生活实例,理解什么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3.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第二环:预学反馈,知识卸载。约8min
【预学题单】
1.物理学中,我们
2.
在图中,正确表示压力的是(
3.如下图所示,F=15N,G=20N,则物体对于支撑面AB的压力如下:
4.我们已学过了重力,请你想一下,压力是不是就是重力?在什么情况下,压力和重力相等呢?(小组讨论交流)
第三环:课堂探究,丰富体验。约20min
活动一:讨论交流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1.知识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
2.结合下图现象,讨论交流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A.压路机对地面的作用力垂直压向地面,将地面压平。
B.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垂直于跳板,使跳板向下弯曲。
C.秃顶对墙壁的作用力垂直压向墙壁,将墙壁压出小孔。
说说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理解。
【设计意图】根据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直观体会到压力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就是破坏物体原来的形状。引出问题“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设计意图】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第二步,生活体验,有据猜想
(1)请您把圆珠笔帽拔去(或一端削尖的铅笔),将笔尖压在一个手指上,逐渐加大压力,说说你手指的感觉。然后用左、右手的食指去挤压其两端,你的两手指感觉一样吗?
(2)用刀刃和刀背切菜,有何区别?
(3)小华和小强的体重差不多,也就是两人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会出现图中的现象呢?
(4)小明分别站在水泥地面上和沙地里,会有什么现象?
2.我的猜想:交流时要明确猜想的依据。
猜想1:
猜想2:
猜想3: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素材,并在体验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猜想。同时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也就是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现象得出了什么样的猜想。使学生养成从生活经历出发,进行有据猜想的习惯。
第三步,明确方法,设计实验
要求:结合桌上的器材,交流讨论解决一下问题。
1.如何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2.怎样改变压力的大小?
3.怎样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
4.实验研究中用到了什么方法?
猜想因素 |
不变因素 |
变化因素 |
压力作用效果 |
压力大小 |
|
|
|
|
|
||
受力面积大小 |
|
|
|
|
|
||
|
|
|
|
|
|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突破实验设计难点。在学生用实验器材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完成实验设计。并通过完成表格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突出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第四步,多样器材,实验验证
实验器材:沙、橡皮泥、饮料瓶、水、钩码、小方桌、塑料泡沫。
1.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进行探究,并做好记录。
2.要求人人参与、合理分工、文明实验、注意安全;小组合作,互助完成。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器材激发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熟悉器材及实验流程,培养尊重实验事实,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质疑的勇气。
第五步,评估交流,得出结论
1.要求按照“探究问题-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流程,师友合作,边操作边进行交流。
2.实验结论要求按照下面格式表述。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3)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语言表达的模板,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述研究情况,如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择了哪些器材,如何进行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由此得到的结论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特别是规范实验结论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任何结论都有一定适合条件,进一步巩固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二) 这些用品或设备为什么要做成这样?
【设计意图】通过对直观实物的观察、对比、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三)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逐步训练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能力和习惯,同时增进学生与物理的亲近感。
1.鸡蛋碰石头,蛋破石不破。为什么?先思考,再讨论交流。
第六环:自我评价,总结提升。约2min
课后延学,达标检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情景练习题,检验学生的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如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的目的或实验装置的选择。通过教师的点拨、补充、更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入化。
3.(2013年北京市中考题)在窗子密闭的旅行车上备有逃生锤,遇到紧急情况时,乘客可以用逃生锤打破玻璃逃生,图中的四把铁锤,质量相同,形状不同。为了更容易打破玻璃,你选择的铁锤是(
4.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王东利用小桌、重物、泡沫塑料等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在实验中,王东是通过观察泡沫塑料的__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__________一定时,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3)由乙、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在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____,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5.李佳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用矿泉水瓶、水、海绵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1)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2)李佳将乙图中的水倒去一些,倒置于海绵上,如图丙所示,比较乙丙两图,
6.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
(2)分析比较图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3)分析比较图
(4)进一步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7.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 所示实验。
(4)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