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科学小实验(二)
(2014-01-17 23:13:06)
标签:
教育 |
分类: 小实验小制作 |
【转】科学小实验(二)
1)塑料袋中注入水,用手攥住袋口;
2)朝着袋子,猛扎进去一支削得尖尖的铅笔;
3)铅笔刺中了袋子,水一点都没有漏出来,再扎三四支铅笔都没问题。
解谜:塑料袋子被铅笔突然刺中,产生了一种摩擦热,被刺进去的塑料部分收缩起来,而紧紧裹住铅笔,密不透气,所以水流不出来。
1)把两本漫画书每隔3-5页交插在一起,最后,两本书组合成一体,复合部分大约有1/3;
2)手持两本书的两端往外拉伸,无论使多大的力气,两本书紧紧地咬合在一起不能分离。
解谜:这是利用摩擦力的原理。书页如果卷曲了或杂乱地相互插入,就不会很好地咬合住。同样原理也可运用于手帕。
1)首先要两手分别握着铁球和玻璃球,站在凳子上;
2)听我的口令;
3)结果是两个球同时落在地面上。
解谜:如果你觉得同体积的铁球比玻璃球重,所以它会先落地,那你就错了。很久以前的人们也认为轻重不同的物体从等高处落下时,重的物体会落得快些,直到伽利略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证实了“自由落体定律”,人们才明确知道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1)三个药瓶,一个空着,另一个加入一半的沙子,第三个加满沙子;
2)拧紧盖,三个药瓶并排立在书上,将书倾斜一定角度或稍加晃动;
3)我们会发现最先倒的是装满整瓶沙子的最不容易倒下。
解谜:三个药瓶与书接触的底面积相同,但重心越低的就越能保持稳定。半瓶沙子重心偏低,不容易因外力而倒下,装满沙子的与空的药瓶重心都在中间位置,相对容易倒下。
1)拿出5根火柴,在桌面上摆出一个拱形,点燃蜡烛后,用滴落的蜡油粘在每两根火柴之间的连接处,可以在拱形两面都滴蜡油,尽量接得牢固;
2)把“火柴拱桥”立起,桥两端用橡皮泥固定在桌面上,用细线绑几个火柴盒,挂到拱形最高点;
3)再制作一个直线形的火柴桥,同样进行试验,会发现它没有“火柴拱桥”那么能承重。
解谜:与直线结构相比,曲拱结构承受外力的能力更强,这是因为曲拱形结构可以把外界的压力向两边分散开去,使自身的坚固性更大,修建拱桥也是遵循着这样的道理。
1)把一百元美钞夹在两个瓶口中间;
2)瓶身立稳,用一只手下抓住钞票一角拉直;
3)另一半手快速水平抽出钞票。看!啤酒瓶并没有倒。
解谜:对于物质来说,受力并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原来的状态,就是惯性法则。用手指抽钞票,对于瓶子来说,这个力量的发生只是一瞬间,因此惯性法则在此就适用了,两个瓶子纹丝不动。
1)区分鸡蛋生熟的方法很多,可用鸡蛋大头向下旋转的方法;
2)先倒下的鸡蛋是生鸡蛋;
3)把鸡蛋放在盘子里转动,用手指在蛋上施力,让它减速;
4)在鸡蛋将要停下来的瞬间,马上松开,哪个蛋继续转,就是生蛋。
解谜:方法一:生鸡蛋内部的蛋清和蛋黄不是固体状态,在蛋壳里也不对称,旋转时就没办法像熟鸡蛋那样直立转动较长时间,会先停下来。方法二:在生鸡蛋要被我们按住时,它内部的液体仍继续做惯性运动,只要手一拿开,蛋清和蛋黄就又会带动着壳转动下去,熟鸡蛋里面已是固体状态,就不会这样。
1)削出铅笔芯,用导线串联电池.铅芯和灯泡,只要铅芯接得不太长,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2)调节铅芯接入长度,以小灯泡刚灭为准;
3)在铅芯附近点上蜡烛;
4)过一会儿,灯泡亮起来啦。如果拿着蜡烛,灯泡又会慢慢熄灭。
解谜:铅芯这种导体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也就是说它受蜡烛烘烤后,电流更容易通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铅芯吸收热量后,电阻减小,小灯泡两端电压就增大,重新点亮了灯泡。拿开蜡烛后,铅芯恢复到原来的温度,电阻增大,小灯泡就灭掉了。
1)从两支铅笔中取出铅芯削尖,用铜线分别在铅芯上缠五六圈,线的松紧程度适度;
2)把两根铅芯上缠绕的铜线另一端分别连在电池正负极上;
3)手拿铅芯,让它们尖端接触,会擦出电火花;
4)如果调整好空隙,会看到它们中间闪出电弧来。
解谜:电池接通了导线,电流就运动向铅笔芯,在铅芯尖端处又遇到较大的电阻,使得两段铅芯接触处因电能而温度升高。这时,铅芯中的游离出碳分子,形成导电的碳蒸气,电流在碳蒸气中通过,闪现火花与电弧。
1)我先用导线串联起电池和小灯泡;
2)还要倒一杯纯净水;
3)把导线两端泡在水中,灯泡并不亮;
4)如果向水中加盐的话,灯泡会微微发出光来。
解谜:人的手上常沾着汗液,汗液中有一定的盐分,就好像上面所证明的,纯净水没有杂质,不导电,而盐水却是电的导体,它能成为电路的一部分,让电流可以通过小灯泡,同样的,湿手下就好像那杯溶解了食盐的水,也是导体,不小心碰到电源时会容易触电。
1)把金属片剪得比邮箱底小一点,将A端弯曲。A.B各钻洞连上导线;
2)用绝缘胶带把A固定在报箱中.距信件入口10厘米;
3)B片在A片下5毫米处固定好,再把两条导线引出邮箱,串联在小灯泡和电池上;
4)这样就成功了。把报纸投入时,小灯会亮起来!
解谜:当报纸落入邮报箱时,压在金属片A上,它弯曲的一端就与金属片B相接,电路中形成回路,小灯泡就亮起来了,当把报纸取走后,金属片弹开,电路就断了,灯泡也不亮了,这实际上是靠信件的有无决定邮报箱里的电路是通还是断。
1)在小碟中加入凉开水,放到冰箱中冷冻。凉开水制成的冰块透明度高,气泡少;
2)取出冻好的圆饼状冰块,尽快把它磨成四周薄.中间厚的放大镜形状;
3)在光线聚集了一段时间后,“冰火镜”虽然有点融化了,也可使纸焦黑冒烟,出现燃烧的现象。
解谜:“冰火镜”实际就是一个用冰制成的凸透镜,冰和和玻璃一样,可以让光线通过。按照光学原理,中央厚.四周薄的凸透镜会把平行通过它的太阳光线聚集在一个点上,这叫焦点。焦点的温度越聚越高,最后足以使易燃的纸张达到燃点而被引燃。
1)在黑暗处点一支蜡烛;
2)站在蜡烛前一米处,手拿羽毛紧贴眼睛,透过羽毛缝隙看烛光;
3)能看到排成X形的多个火苗,闪烁着光谱中的七种颜色。
解谜:透过羽毛缝隙看到的是光的“衍射”现象。因为在均匀排列的羽毛缝隙中,存在着边缘孔隙,光线经过时就被“折断”,引向另外的角度,光谱中的颜色也就被分散开了。我们眼前的羽毛孔隙有很多个,那么火苗也衍射成了多个。
1)以看到闪电为准开始计时;
2)在听到雷声停止计时,要操作准确;
3)让我们算一算,声速是每秒340米,乘上计时的数字,就知道雷电发生的地方与我们的距离了。
解谜:出现雷电时,闪电和打雷其实是同时发生的。我们之所以会先看到闪电,后听见打雷,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常温下,光的传播速度是30万千米/秒,而声音是340米/秒。雷电在天空某处发生时,以闪电为开始标志,测出那之后的雷声“走”了多长时间到我们耳边,又知道了声音的速度,就可以用乘法算出距离了。
1)将磁带一端剪出尖角;
2)把磁带放在碗里的水面上;
3)磁带在水面上转动,最后一端向南,一端向北停下。
解谜:原来磁带涂的是硬磁性材料,这种材料被磁化以后能保持磁性。磁带在磁铁上摩擦几下,也可以感应地球潜在的磁场了,因而就能当指南针用,指示方向。
1)先把磁带放进录音机里,让它正常播放;
2)再把硬币摆在录音机插带口旁;
3)这时,录音机不是变为无声,就是声音含混不清啦。
解谜:我们把录音带称为磁带,是因为它具有磁性,这也是它能发出声音的关键。硬币被放到录音机上方时,它里面含有的一些金属元素具有强大的磁场,就干扰了录音带的磁性。这样,声音效果就受影响了。
61.收音机的杂音:
1)先把收音机打开,并调小音量;
2)拿塑料木梳在头上摩擦几次;
3)把木梳靠近天线,但不要碰到,收音机就会传出杂音。
解谜:塑料木梳经过摩擦后,聚集了很多电荷,会产生电磁波,类似于闪电或手机辐射。拿木梳对收音机进行电磁干扰就妨碍了它对信号的正常接收,这样便传出了杂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应防止电磁干扰。
1)先来把硬纸板卷成一个圆筒;
2)再将铝箔剪成圆环套在圆筒上,圆环不可太紧;
3)放在打开的电磁炉上,铝箔沿圆筒浮起来了。
解谜:电磁炉通电后形成磁场,铝箔在磁场中产生与电磁炉方向相反的磁场,这两个磁场相互排斥,较轻的铝箔圆环受到了向上的排斥作用力,就浮了起来。
1)把牙签竖直地插在泡沫板上;
2)把新的纸币对折,摆在牙签上,让纸币保持平衡;
3)试一试用磁铁靠近纸币,会看到纸币被吸引朝向磁铁方向转动啦。
解谜:做这个试验需要新纸币,因为印刷纸币的墨水含有微量的铁,尽管含量不多,但也能被磁铁吸引。如果纸币用旧了,上面的墨也跟着磨损流失,铁的含量就很少了,难以在磁铁下有反应。
1)把金属线缠在螺丝上;
2)在热水中浸泡后再用冷水浸泡,重复50次;
3)拆下来的金属丝就是螺旋形啦,任你用力把它弯转变形;
4)但只要放在热水中,金属线就会恢复螺旋形。
解谜:医院为病人做牙齿整形用的金属线要比普通金属的延展性高出上百倍,对它进行进行形状的预制就好像“训练”它记得自己的形状一样。在热水.冷水中反复浸泡,令金属线对螺旋形有了“记忆力”,就不会轻易改变原来的形状了。
1)关掉电视机,在屏幕上用手指画上图案;
2)用棉花蘸面粉,在屏幕前均匀拍打,让面粉颗粒吸在上面;
3)等飞扬的面粉停止时,电视机的屏幕上就有被手指画过的图案啦。
解谜:关掉电视机后,屏幕上还分布着大量的静电荷,手指画过的地方静电荷被消除了,在屏幕前拍打面粉时,静电荷依然存在的地方就会吸附面粉,成为白色的“背景”,屏幕上写的字就显示出来了。
1)用三块大小相同的薄镜片(宽约3厘米,长15厘米),围成一个三棱柱,在三个棱角上用胶布粘合,再用线绳捆牢;
2)两端用透明保鲜膜蒙上,粘牢;
3)装进一些彩色透明纸屑或彩色玻璃屑;
4)把薄膜的一端向着光,从另一端看里面的纸屑,就会看到缤纷的图案,转动三棱柱,图案也随着变换,绚丽多彩。
解谜:万花筒里的彩色纸片被三角形的镜子反复反射,除了在三面镜子中的成像外,还有每一面镜子反射出的另外两面镜子中的影像。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是变幻了好几倍的彩色纸片,就更是缤纷奇妙了。
1)找两个直径30~40毫米的塑料瓶盖,用烧红的针,在瓶盖中间扎一个直径约1毫米的小孔;
2)在瓶盖两侧各扎两个小孔,用线穿起来,就做成了一副眼镜;
3)戴上这副眼镜,便能看清楚周围的一切,不管是300度.500度的近视眼,还是远视眼,戴上它都能看清楚。
解谜:人眼睛的视网膜,就好像是个光屏,一般情况下,近视眼或远视眼的人,不是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就是成像在视网膜之后,成像不在视网膜上,所以看不清楚,加了小孔之后,不管近视远视,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像了,所以看得清楚了。
1)用白.红.蓝.绿四色纸做成四朵花;
2)把红色玻璃纸叠6至8层,挡在纸花上面;
3)透过红玻璃纸看到下面的花是:两杂黑的.两朵白的。
解谜:红色玻璃纸像一个过滤膜,除红色外的其他光都被滤掉了。红光投射到白.红纸花上,大部分光被反射出来,纸花看上去呈白色。当红光投射到蓝.绿纸花上时,几乎所有的红光都被吸收了,没有什么光被反射出来,就显得颜色暗黑。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胶皮管扬水;
2)用手堵住管口,强大的水压把水挤出来,在空中扬起一道水弧;
3)调整好水弧的角度,就可见到美丽的彩虹呈现在眼前。
解谜:太阳光由七种颜色构成,它们的波长各异,太阳照在胶皮管喷出水弧上,水就具备了三棱镜的功能,可以给太阳分色,七色彩虹就随之出现了。
1)放大镜对准太阳,在地上可以看到它折射的光线;
2)调整放大镜的角度,让光线聚成一点;
3)让火柴的位置恰好处在这一焦点上;
4)一会儿,“吱”的一声,火柴就着了。
解谜:照射到放大镜上的平行光线,透过玻璃之后被聚集到了一个点上,这就是放大镜的焦点。焦点处的阳光越聚越多,温度也随之升高,最后使火柴本身的温度升到燃点以上,尽管没有明火,火柴也被点燃了。
1)把瓦数小的荧光灯放进微小炉中,把装水的带把儿大杯子也放进去;
2)在黑天的时候,关掉屋里的灯,启动微波炉的开关后,3秒钟后把微波炉断电;
3)没有电流通过,荧光灯却亮了起来(看的时候要离荧光灯3米远)。
解谜:电子微波炉释放微小的电波,可使放入其中的物体的分子产生振动。荧光灯发光是因为管中的电子在振动,碰到了管中涂抹的荧光物质,所以,荧光灯就被微波炉点亮了。
1)把洗过的黑衣.白衣同时晾晒在一处,每隔两小时去检查它们水分蒸发的状况,黑衣先干;
2)衣服干后,可以将温度计卷在黑衣里,放到有阳光的地方,记录10分钟后温度计的数值;
3)同样的,用温度计测出白衣在光照时的温度,你会发现比黑衣温度低。
解谜:在湿度.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太阳光热量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比较来说,白色吸热慢,黑色吸热快。衣服本身温度高的,水分蒸发得也就快,所以黑衣先晒干。
1)在黑色纸上剪一个小孔,把纸罩在手电筒上,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可以通过小孔射出来;
2)将手电筒和玻璃杯都拿到黑暗处,把手电筒贴在玻璃杯的侧面,打开开关;
3)往玻璃杯里倒入半杯水,加一滴牛奶,搅匀后成为乳白色液体;
4)观察被光线集中照射的液体部分,看到的是一片浅蓝色。
解谜:不论是在空气里还是在液体里,无数的物质微粒散射着光线,频率越高的光线,被散射的越厉害,在光谱中,蓝光的频率较高,红光的频率较低,所以,牛奶中的那些微粒散射着手电筒的光,蓝光最大程度地映入我们的视线,这就显得乳白色的液体变了色。
1)把易拉罐两头剪去,拿保鲜膜蒙住一端,用胶布固定。将一块纽扣大小的镜片粘在保鲜膜上;
2)站在距离一面墙三四米的地方,对着太阳,让保鲜膜上镜片反射的光能投射到墙上;
3)对着易拉罐敞口的一端喊出声音,随着喊出声音的音高音长的变换,墙上反射的镜片的光会有不同的振动情况。解
谜:声带振动发出的声波能使保鲜膜振动,从而带动那上面的小镜片振动起来,墙上的光影就显示了镜片的活动情况。光影做不同程度的起伏跳跃,其实就是声音振动空气的情况,我们不仅听到了声音,看到了光影也可说是“看”到了声音哦!
1)我手上有100元钞票,松开手使它自由落下,看你能接住吗?
2)呀!接不住;
3)这是很难接住的。
解谜: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后,大脑进行判断,然后再开始行动,平均要用0.2秒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物体自由落下的距离是20厘米,可100元钞票的长度是15.5厘米,看到钞票落下,再去夹它,钞票已落下12厘米了,所以想要抓到它就很困难了。
76.牛奶玩偶:
1)把牛奶在锅里加热,在它沸腾之前熄火,往牛奶里加一匙食醋,搅拌后等它冷却;
2)等牛奶变成白胶状时,把细纱布罩在盘口上,让锅中粘稠的液体部分透过纱布过滤,流入盘子里;
3)用这些胶状物在盘子里做出各种形状的玩偶,等它们干透,看起来和塑料制品一样。
解谜:液体牛奶中均匀分布着大量有机化合物的固体颗粒,食醋使漂浮在牛奶里的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凝结成固体块儿,叫“凝乳”。分离出这凝乳就能轻松地制成一定的形状了,晾干之后它就像塑料袋一样坚硬。
77.用奶汁写信:
1)用火柴杆蘸着牛奶,在纸上写字;
2)把干了的纸放在蜡烛火焰上方;
3)烘烤一会儿,会有黄色的字迹显现出来。
解谜: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都是有机物,有机物不耐高温,烘烤一下就会被氧化,成为黑色的炭,牛奶变焦的地方也就是原来写字的地方。
1)用沸水冲一杯茶,等茶水冷却,玻璃杯中加50毫升白醋,把钢丝球泡进去;
2)在盆里加热水,把装有醋的玻璃杯小心地放到盆里,使醋升温;
3)取出玻璃杯中的钢丝球后,把醋倒入小碟中,再加一些茶水,让它们混合均匀;
4)用毛笔蘸着碟子里的混合溶液写字,过一会儿,字迹颜色就像用蓝墨水写的那样了。
解谜:一方面,在隔水加热时,杯里的钢丝球和醋起反应,生成了亚铁离子和氢气,气体挥发了,而亚铁离子留在醋里。另一方面,茶里含有单宁,这种成分能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单宁酸亚铁,我们写字用的混合溶液,主要是单宁酸亚铁在起作用,它留在字迹里,很快被氧气氧化,成为深蓝色,和墨水一样。
1)把空罐头盒洗净晾干,把肥皂搓成粉末,按1:4比例与乙醇混合,要避免乙醇挥发对眼睛的刺激;
2)将玻璃杯放在60℃水里,稍加搅拌,使肥皂融化;
3)乙醇在肥皂的上层,这时拿出玻璃杯,把液体乙醇倒入罐头盒里,放置20分钟左右;
4)当它凝固后,在罐头盒中点燃固体乙醇,它发出蓝色火焰,盖上盒盖就熄灭了。
解谜:乙醇本身是液体燃料,肥皂有帮助它凝固的作用,制作出来的固体燃料像肥皂那样半透明,使用方便又安全,火箭上用的化学燃料也是固体的,其他的燃料还有液体的汽油.气态的天然气。
1)用泡沫塑料削成瓶塞,中间插入一根橡皮管,盖在装有汽水的瓶中;
2)罐头瓶中放一截点燃的蜡烛,橡皮管伸入罐头瓶;
3)轻轻地摇晃汽水瓶,汽水冒出的气球进入罐头瓶,过一会,原来燃着的蜡烛灭掉了;
4)再试着把管子伸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更得浑浊。
解谜:汽水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会沉到罐头瓶底部,使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81.易拉罐灭火器:
1)剪下易拉罐罐顶,用胶布封住三角形螺口,用纸巾包三匙苏打;
2)把苏打包放进开口的易拉罐里,倒入食醋,迅速将剪下的圆顶盖在上面,人要避开一定距离;
3)稍等一下,就有气体顶开易拉罐的盖子,并从罐子里溢出大量泡沫。
解谜:苏打和醋酸起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当气体压力过大时,上面盖的盖子就被冲开了,气体与混合溶液生成的泡沫随着溢出来,如果旁边放了一支蜡烛的话,就会马上被熄灭了,泡沫灭火器也是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来灭火的,只是设计得更科学。
1)把各色的粉笔压成粉末,倒入纸杯中;
2)杯中加一点豆油,搅拌均匀。在盘子里加一些醋,把“混合油”倒入盘里,会在水面上形成彩色圆圈和曲线;
3)把一张白纸放在水面上,晃一晃再拿起来,让它沾上彩色油花,晾干后擦去粉笔末,就是一张用画笔也画不出的“油画”了。
解谜:粉笔中的碳酸钙成分与醋发生化学反应后,其中的彩色颜料就溶解在油里了,油脂分子与纸张纤维中带电的正.负分子相互吸引,就会附着到纸上去,颜色也自然被粘在纸上,出现彩色条纹.花形。而且这图案是自然形成的,人们用画笔也画不出这种效果。
1)我们先带指南针来到图书馆;
2)在消磁设备上摩擦几下指南针;
3)哦!指南针变成指北针啦!
解谜:图书馆办理借书手续的地方会有一个设备给馆藏图书消磁,那是一块磁性非常大的磁铁,可以使指南针上的磁性改变。这种改变是将磁场转动180°,让磁性相反,原本指南的一端变成指北,但指指南针的磁性并没有消失,再经过一次强磁场,它又会恢复正常了。
1)用水清洁并不能去掉脏污变黑的铜币的污垢;
2)用切开的柠檬用力擦铜币,一会儿铜币就有光泽了;
3)其实,用化妆棉蘸醋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解谜:柠檬和醋中都有酸,可以把酸素从氧化了的物质转移到其他物质,铜币上的铜与空气中的氧化合,变成了氧化铜,于是铜币看起来又脏又黑。柠檬和醋从氧化铜中取走了酸素,因此经摩擦后能使铜币变得清洁光亮。
1)把氧化镁和苏打水倒入盆里,加水混合;
2)将想要保存的报纸泡进混合溶液里,一小时后拿出;
3)用吸水纸吸干印刷品的水分再小心晾干;
4)这样处理过的书报可以保存好多年。
解谜:一般在纸张生产过程中都会加入酸性试剂,它留存在纸上,在空气中腐蚀纸纤维,使书报难以长期保存,氧化镁和苏打水混合生成的碳酸镁能与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酸性消失,书报变成中性后就不会发脆了。
1)让丝绸手绢沾上一点油清,在杯里倒入一些甘油,把丝绸手绢放进去;
2)盖上杯盖,把杯子拿起来摇晃几下,然后放置半小时;
3)取出丝绸手绢时,油污已经消失了。
解谜:丝绸手绢在杯子里沾满了甘油,而甘油分子结构很不稳定,挥发性极强。当从杯子里拿出丝绸手绢时,甘油迅速向空气中挥发,手绢上原有的污渍在挥发过程中被一起带走了,就起了清洁效果。
1)用砂纸打磨生锈的铁钉,除去锈和它原本镀的防锈层;
2)在玻璃杯A.B中加冷水,在C杯中加热水和几滴豆油;
3)在第一枚铁钉上涂一层油,放入A杯;第二枚铁钉直接放入B杯里;第三枚铁钉放入C杯;
4)几天后,只有B杯里的铁钉生锈了。
解谜:A杯里的铁钉已经被油层隔绝了,接触不到空气中的氧气,所以不具备条件马上氧化生锈;铁钉在B杯里完全符合了氧化反应的条件,所以很快就生锈了;C杯中,热水的含氧量本来就比较低,再加上水面上的油膜防止氧化,所以里面的铁钉是三个之中最不易生锈的。
1)将几段铜线放在杯中,再挤入柠檬汁,把铜线浸没;
2)放入些食盐,等5分钟;
3)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锈,投入柠檬汁里;
4)20分钟后,铁钉改变了颜色,其表面镀上了铜。
解谜:这个实验中一共发生了两次化学变化,铜和柠檬汁中的酸起反应,生成柠檬酸铜。当加入铁钉后,铁元素又把柠檬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铁钉表面起了变化,铜附着上去,就均匀地镀了一层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