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梯级团队建设》工作报告(三)

(2013-11-30 20:20:27)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自贡市高新区教育科研课题

《教师梯级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课题组

“十项任务”:即要求每个青年教师都要完成“十个一”任务:每天写一则教学反思,每周至少听一节随堂课,每月写一则教学案例分析,每期至少上一节公开研讨课,每期写一篇经验文章,每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期命一套高质量的试题,每期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学生活动,每期承担一门选修课程的教学,每年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十个一”的目标任务,给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上紧了发条,迫使青年教师扬鞭奋蹄,实现快速成长。近年来,学校青年教师40余人次在全国、省、市级优质课、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200余人次获得各级论文评选等级奖,10余人次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全国、省级环境科技活动获奖,学校也成为了自贡市的优质品牌学校。

4)新教师入格“抢逼围”,激活内驱。

由于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年都会有不少新教师加入,他们可能是来通过人才引进的优秀教师,可能是通过公开招聘的在职教师,还可能是通过双选的优秀大学生,他们的加入,无一是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特别是针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通过“抢、逼、围”的培养形式,缩短新教师的适应期,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

①“抢占先机”:就是做好新教师培养的早计划、早安排、早行动。一是在新教师报到时,我们就明确教学的科目和班级,引导新教师有意识的熟悉教材、学习相关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生教育知识、课堂教学技能等,备好储备课。二是在开学前召开结对教师工作会,给每位新教师都指派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当场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明确师徒的职责和义务,让师徒都知晓学校对新教师的培养目标,对新教师的基本工作要求,教学工作要求,业务学习要求,教学基本功要求等,由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上好第一堂课。三是开学后立即组织专门的培训活动,帮助新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分析自己优势、劣势,确定发展愿景,制定长期、短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措施,说出达成愿景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等,一方面使新教师在教学、学习、生活中有依靠、有方向,另一方面也使学校对新教师的帮助、培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四是加入“绿青椒工作坊”,为新教师在网上找家。老师们可以在这里倾倒苦水、倾诉烦忧,也可以在这里共享资源、分享收获。五是组织学校的形势报告会,让新老师了解学校办学的理念、发展愿景、目标定位、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学校对教师发展的要求等,让新教师尽快调整心态,以行走的姿态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②“逼其上马”:“逼上马”就是将新教师“逼上书山读”、“逼进课堂听”、“逼上讲台讲”、“逼进文本写”,要求他们一年站稳讲台,成为合格教师。

“逼上书山读”。一是学校根据财力每年为教师征订大量的教学刊物和辅助工具书,美化教师阅览室,开展每年一届的“读教育经典,做学习型教师”读书节活动,推荐或发放书籍,通过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论坛、演讲等形式,文化“耕心”。二是教研组间周一篇理论文章的学习,结合学科教学实际,把握前沿教学动态,了解新观念、新方法、新策略,跟进时代步伐。

“逼进课堂听”。树立开门办学的思想,向社会、家长、同伴开放课堂,“吞吐吸纳”。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明确各级教师推门听课的目标任务,要求新教师先听课后上课,先模仿后创造,鼓励新教师多听课、大胆听课、敢于听课。多听指导教师的样板课,了解怎么把握教材重难点和知识结构,多听班主任老师的课,了解班主任对学生规范的整体要求,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优秀教师如何通过最佳的组织、安排、引导,激发学生高涨的情绪、充沛的情感和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教师、教材、学生”相应互动的教学境界。多跨学科听课,融合不同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思想,力争把简笔画、韵律、节奏、动漫、故事、现代教育技术等生动形象的引入课堂,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逼上讲台讲”。站稳讲台是作为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任何对新教师的磨砺,最终都要回归到三尺讲台。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开展形式丰富的“五课”活动,如新教师模仿课、新教师亮相课、新教师考核课、同课异构课(同课异案、异案同课)、主题教学研讨课、竞赛课等等,一是让新教师先选择一堂适合自己风格的优质课(可以是学校老师的样板课,也可以是在网络学习的录像课)进行学习,然后再模仿上课;二是由新教师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上亮相课,三是集体备课同一教案各自上课或者先各自上课再集体讨论优化教案,四是课型研讨课(如语文的阅读课、数学的规律教学课、英语的句型教学课、物理的实验探究课等等),五是开展各级各类的赛课活动,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逼进文本写”。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记录曾经的迷茫,见证洒下的汗水,奠定坚实的基础。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所以有优秀教师是“写”出来的说法。因为只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学校鼓励教师一课一反思、一课一心得,及时总结自己教学中成功点和缺陷,给下一届的老师以提示。将教学反思纳入教学常规检查的范畴,督促教师善待反思、全方位地反思、有效地反思。

③“营造氛围”:“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展现出它汹涌澎湃的生命力!”。在学校教学教研中,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氛围造就人”、“环境造就人”。树立团队观念、共同成长的意识,在新教师培养上要倾其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之力,甚至是倾全校教职工之力,帮助新教师早日过好班级管理和教学常规以及课堂教学基本功关。这就要求学校各级管理者树立现代角色意识,做新教师个性特点的解读者、问题的诊断者、发展的促进者,着力为新教师发展营造浓郁的、和谐的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氛围。

一是 “四定”,校内教研活动定时间、定主题、定地点、定人员,做到时间有保证,内容有创新,人人有收获。

二是 “三个一”,校内教研活动人人做到发现一个亮点、指出一点不足,提出一条建议,避免和事老“只种花不栽刺”和带着个人耳朵来“只进不出”的教研信息独享现象,要求所有教研成员都要带着大家的期盼来,带着团队的智慧来,参与信息创生,实现教研信息共享。

三是“四个一”,凡是送出去培训学习的老师都要完成四个一任务,即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并在组内交流,交一张带有主题的照片回学校,上一堂体现学习收获的公开课,学以致用,在日常教学中有一点点变化。

四是“全力以赴”,重视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只要有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优质课竞赛活动或者展示活动,全体教师全程参与全程覆盖的跟进,从备课、说课、试讲课、评课到再次备课、说课、再讲课、评课,有时候打磨一节优质高效的课要循环好几次。如曾琳玲老师参加省的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就经历了14次的教案修改和无数次的磨课,从而“磨出群体智慧、磨出教学对策、磨硬教师基本功”,最终获得四川省的一等奖。再如胡远丽老师参加市的物理说课比赛,全组老师经历了七次磨课,从教师的姿态、眼神、手势磨到课件制作、教学结构、知识呈现、学法引导,磨出了市的一等奖,钟华老师参加市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学校聚集了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组的全体老师进行把脉、诊断,提供智力援助,最终走出了自贡走向全省。

5.全员行动促长

学校全体教师是教师梯级团队“金字塔结构”中坚实基础,是最牢固的塔基。为此,我们的研究工作始终注重体现“四全”(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程积累、全课型覆盖),做“实”校本研训,“让全体教师动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借力“课研修”一体化研训,开展模块化研训和课例范式研究,实现研训活动的“七种转变”,提升教师的“三种能力”。即为“全员行动137研训模式”。

1)“课研修”一体化,助推教师的特色成长

我们积极探索全员教师协同参与的“课、研、修”一体化研训活动模式,树立教学既是研究、研究既是教学的思想,促使教师保持研究和行走的姿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成“事”中成“人”。

“课研修”一体化

 

 

 

 

 

 

  

 

 

“课”指课堂、课程,“研”指教研、科研,“修”指培训、自修,“一体化”指根据课堂和课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根据教研和科研思考探索的方向,开展组内互助互训和自我培训进修,根据“研修”的反思与成果,开展课堂教学和课程开发的实践。“课研修”的基地是教研组、备课组、学科工作室,主体是教师,主阵地是课堂,对象是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方式是行动研究。“课、研、修”各项内容环环紧扣、交叉融合、相互促进。

【案例7】:“命题能力提升”研究

解题(教师解历届中考和模拟题——训)

讲题(组内讲题——研、训)

命题(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教)

评题(备课组教研组考后评题——研、训)

【案例8】:集体备课教学案例设计

个人自备(教师自主备课——训)

集体研讨(集体研讨案例——研、训)

一案多课(教师课堂教学——课堂)

反思小结(教学实践反馈——研、训)

“模块化”研修内容

“课研修”一体化研训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学校一直倡导“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研修思路,学校各部门协同配合,对教师进行“菜单式”的全员研训,确保研训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课型范式研究”

“课型范式研究”的组织者是教研组、备课组、学科工作室、绿青椒工作坊等,研究载体是“新秀奖”、“创意奖”、“育人奖”评审、展示课、研讨课等,研究形式是“三课两反思”(课前说课、一案多课、课后磨课,课前备课预设反思,课中教学及时反思,课后反馈集体反思),研究周期是学期、学年循环滚动,每次活动都包括“三环节”,即开课教师谈思路讲困惑,听课教师找问题说看法,责任组长作分析明思路。确保了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案例9】:课型范式

 

学科

品牌课型

成熟课型

有待深度开发课型

有待探索课型

语文

识字教学

阅读教学

古诗词教学

听说训练

童话训练

现代文阅读

学科活动

句群训练

作文教学

复习课

试卷讲评

数学

规律探究教学

数运算教学

形计算教学

数量关系教学

数概念教学

形概念教学

练习课教学

复习课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探索

试卷讲评

英语

节日文化课

句型教学

阅读课

复习课

词汇课

口语课

写作课

童话课

听力课型

语音教学课型

试卷讲评

音体美

音乐:低年级欣赏课

音乐:高年级欣赏课

体育:投掷类课型

音乐:唱歌课型

体育:跳高类课型

自然:实验类课型

体育:武术类课型

健美操课型

课件特色体育操

物理

概念教学课

实验探究课

练习课教学

试卷讲评课

基于问题解决的精细化教研

 

中学数学教研组

怎样设计课堂练习

中学语文教研组

文言文多样化教学实践研究

中学英语教研组

利用有限材料,创设丰富情景

生态学校主题组

生态学校主题与课程建立联系的研究

化学教研组

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验问题的归纳与应对方法

史地教研组

知己知彼——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分析与归纳

物理教研组

探究实验教学中实验设计研究

小学语文教研组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批注

小学英语教研组

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效结合

小学数学教研组

新授课的练习设计

信息科技组

对小组学习进行干预时提问的使用

体育学科组

体育器材有效性使用研究

音乐学科组

音乐器材有效性使用研究

美术学科组

美术器材有效性使用研究

2)实现“七种转变”,提升教师的多维技能

扎实开展“课研修”一体化研修活动时间,有利于更新教师的研修观念,转变成就的研修思路。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从“案例式集体备课”到“专题式教研活动”,实现研训活动的开放聚焦。

从“备教”到“备学”,实现文本和教学对象的有效对话。

从“评课”到“评理”,实现组内成员之间的理念互通。

从“一课多案”到“一案多课”,实现梯队教师多维重建。

从“网上论坛”到“教学随笔”,实现教学科研的“零存整取”。

从“指派”到“申报”,实现教师发展的自主需求。

⑦从“偶发性”到“日常性”,实现教学研讨的零时空。

3)培养“三种能力”,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①提出“三出发”的导向要求,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

组织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切实把教学中的问题当成课题,从课堂的失误点出发,发现背后的问题从教学的困惑点出发,寻找真实的问题;从教学的关键点出发,聚焦疑难的问题。如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设计研究,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等。

②通过“三研讨”的不同形式,培养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开展教研组、备课组、工作室的多元合作“课例研讨”,骨干教师的校本科研“课题研讨”专业社群的改革前沿“话题研讨”。如骨干教师郭英的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探讨课,李小珍教师的小学数学集合教学与美术绘画教学整合的研讨等。

③搭建专业成长的“三平台”,培养教师反思问题的能力。

即听课评课“三个一”,实践研讨“三反思”,教学竞赛“三拓展”。我们要求教师参与教学研讨活动时通过发现一个亮点、指出一点不足、提出一条建议,反思执教者是否超越传统,挑战自我;反思备课组是否通力合作,集思广益;反思教研组是否突破“瓶颈”,有所创新。而且,我们的研训活动还注重拓展范围,不同学科、资历与水平的教师都有机会展示风采;拓展空间,关注教师活动前的努力和活动后的改进,创设时空条件,鼓励同伴合作。拓展标准,将教学评优改为有层次的“新教师入格亮相,潜质教师专题研讨,骨干教师示范引领”。

通过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实施,我校《教师梯级团队建设实践研究》课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高素质教师团队,探索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研究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