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早教的秘密多向培养家庭补偿教育 |
分类: 育儿乐分享 |
前阵子买了李子勋老师的《早教的秘密》,由于工作的原因一直没能静下心来仔细研读,今日得一空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看会书了,时间有限只拜读了开始的部分章节,特意将读后的一些感触记下来,为自己更好的贯穿教育理念做一些梳理。
翻开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让孩子成长为自然人,而不是人造人》赫然映入眼帘,这标题鲜明发人深省,让我反思:“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我在扮演什么角色,我是否强加自己的想法在孩子身上,这些想法是她想要的么?”
前两天看到一个育儿专家在博客中写到:“家长是世上唯一不用领取上岗证的职业”,听上去略带讽刺,但真的要做好这个职业绝非易事。作为家长除了需要用心、细心、耐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又何尝不值得好好反思和学习呢?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的功利心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种种标榜“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教育理念在人们的脑海里定格下来并坚定不移的被执行着,可这么做真的是孩子们需要的么?
文中总结到“社会教育制度与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具有通约性,无意间给孩子的多样化发展带来阻碍。社会需要不同才能的人,我们的教育却不能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这是一种悖论情景。由于育儿与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对儿童能力评估的单一性,需要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变得平庸,具有天赋的人倍感压抑。12岁以下孩子的能力差异不是孩子自身决定的,是一致性的判断标准决定的。”
看到这我想到:现在好多家庭经济条件都好了,从前让孩子学钢琴是种奢望,如今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好多学龄前家长都集家庭教育的重心落在了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神童”,有的甚至从孩子3、4岁就开始培养,攀比着孩子是否达到自己渴望的高度,最后把孩子原本的“兴趣”变成了他的“心理负担”。试问:当孩子的兴趣远离,毫无快乐可言,甚至渐渐变成了敷衍;当家长支付着昂贵的培训费用,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的陪练苦不堪言;当这一切占用了孩子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满是怨恨,带着情绪学习,学习效果越来越差,从此整个学习过程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当然也有家庭孩子乖巧,家长有耐心,孩子真的在才艺方面表现出了出众的才华,但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么?想到这我脑子里有太多问号。
育儿说小了是一个家庭的事,可说大了是一代人一个国家的事。教育方式、教育观念的细微差别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或许不加思索、盲目的家庭教育所带来的危害是我们目前仍然无法预料到的。在单一模式培养的社会大环境中,为了实现对孩子的“多向培养”,作者给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强调家庭的补偿功能:“如果主体教育是培养“吏”的,服从、按规则生活、遵纪守法......那么家庭教育就要补偿孩子做“官”的能力:自在、自由决策、自行其是、创新、不守规则......”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携带着巨大的知与识系统,出生后的学习与信息刺激只是唤醒孩子内在天赋的知与识,而非仅仅从外部获得。如何更多地唤醒孩子的天赋才能,什么样的信息更能刺激孩子“胡思乱想”以利于知识系统的自组生成是每个真正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给孩子财富可解孩子一时之困,该孩子创造财富的能力,可保孩子一生值需,聪明的教养之道是类似这样的赠与。
育儿无小事,孩子小而不小,大人大而不大,成长的路上我们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