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世界经济展望经济增长经济预测 |
(根据笔者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北美校友会于2016年7月30 举办的活动上的发言整理)
我想围绕三个问题:世界经济目前的宏观特征, 世界经济面临主要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 政策与机遇
一.世界经济目前的主要宏观经济特征
目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宏观特征可以归纳为“五低二高”。
五低:低增长,低国际贸易流量,低通货膨胀,低投资增长,低利率;
略为展开讨论一下“五低二高”的主要表现, 背后的原因,以及对世界经济在未来短期和中长期的展望意味着什么。
低增长
低增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目前GDP的增长率都明显低于他们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5年(2002-2007)的平均增长水平。
2015年全球增长2.5%, 今年预计不会高于2.5%, 明显低于2002-2007平均增长3.5%的水平。
在发达国家中,
欧洲经济在2008之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 直至2014才明显开始复苏。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失业率仍然高企。目前欧洲的增长率只有1.6% 左右。
日本经济增长在安培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如同“过山车”:其GDP在某个季度可以上升5%,而紧接着又衰退5%,全年一平均,仍然是零增长。
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水平也明显低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前。 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20年里一度引领全球增长。 但从2011年以来, 他们的经济增长一路下滑。 目前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4%左右, 不但低于2002-2007平均增长7%的水平,甚至低于1990-2007的平均增长水平。
在“金砖五国”中, 中国经济增长从10%下降到7%以下。巴西陷入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衰退, 俄罗斯也陷入深度衰退。 南非在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本来就不高,4%左右,而目前增长1%左右。 印度是唯一一个从2011年以来经济增长没有下滑,反而上涨的新兴经济国家, 目前增长7.5%左右, 但也低于2002-2007平均9%的增长水平。
其次, 全球低增长的特征还表现在各大国际机构的预测上。自从2011 年以来, 各大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 国际货币基金, 世界银行)一直在滚动下调他们的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每次公布预测都会把前一次对全球增长的预测数据下调0.5百分点左右。
这种连续几年的滚动下调预测本身反映出他们的预测有“系统性”误差。 这种系统性误差又进一步反映出2011年之后世界经济增长明显低于预测模型中以历史数据为参照的“趋势”增长。 换言之, 目前的增长趋势明显低于历史增长趋势。
低增长的第三个表现是劳动生产率增长下降。
在发达国家中,1980-2010 期间, 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1.6%, 日本1.5%,欧洲 1.3%。 而在2011-2015期间, 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 0.6%, 日本0.4%,欧洲 0.5%; 下降了近三分之二。
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平均下降了一半。
实际上,劳动生产率增长下降进一步佐证了上面提到的“趋势增长”下降,或“潜力增长”下降。
低增长的原因
低增长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
解释发达国家低增长的原因有几种不同观点。
例如哈佛大学的Rogoff 等学者在研究历史上多次债务危机的基础上于2010年指出这次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延续5年以上,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严重。原因是金融危机严重破坏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所高度依赖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系统。
而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更为悲观, 提出了“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的观点。他认为,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总需求严重不足,实际产出与潜力产出之间存在巨大缺口。他指出,为了刺激总需求,政府应该增加支出,特别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但在美国政府债务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国会显然不可能同意大幅度增加支出。另一刺激政策是降低实际利率,刺激商业投资需求。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美联储已将名义利率降至为零水平。通货膨胀率为1.5% 左右,意味着实际利率为-1.5% 左右。因此,如果要进一步压低实际利率,他建议美联储应该设法提高通货膨胀率目标,把目前2%的通货膨胀率目标提高到4%。但是,很难实现。在财政政策和货币财政都无法实现萨默斯所设想的政策措施前提下,他认为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可能陷入“长期停滞”, 十年甚至更长。
事实上,“长期停滞”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在1938年提出的。当时,美国经济正陷入1929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大萧条”,前景黯淡。他的悲观观点之后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美国经济从1940年开始加速增长,其强劲增长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不过,一些经济学家仍然认为,阿尔文汉森当时的观点并没有错,因为美国经济之所以能从1940年开始加速增长,主要是美国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使美国政府支出激增,刺激了经济增长。目前美国无法采取同样的刺激规模。
最为悲观的是美国西北大学的戈登教授。他在研究了欧美这些国家过去几百年的增长历史之后,
认为过去200年欧美国家由两次工业化革命所推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是不可重复的。 1750年之前的几百年里,欧美劳动生产率增长微乎其微,平均每年0.1-0.2%。 第一次工业化革命(蒸汽机, 火车)和第二次工业化革命(内燃机,电,汽车等)大幅度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劳动生产率,
平均每年增长2-2.5%。 但第三次工业化革命(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的动力低于前两次工业化革命。他认为,未来科技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推动也不会像前两次工业化革命那样明显。
戈登教授认为影响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未来长期经济增长还有其它一些供给侧瓶颈, 如人口,包括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停滞增长; 平均教育水平继续上升缓慢; 不平等扩大, 等等。 根据他的估计,美国人均GDP增长率将从过去100年平均2%的水平一路下降到本世纪末的0.2%左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