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看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2011-12-25 10:35:30)
标签:
20国集团国际政策协调金融危机财经 |
最近刚开博客,先将过去写的一些目前仍然有意义的经济文章上载。
以下这篇文章刊登在2010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两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各国经济同步下滑。面对共同的风险,20国集团能够很快达成共识,联手推出了大规模的刺激政策,避免了“大萧条”的重演。然而,各国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出现了明显差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缓慢。这些国家的金融系统仍然脆弱,信贷的供给与需求都没有恢复活力。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庞大的财政赤字是主要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困境。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和巴西,其复苏力度远比发达国家强劲。目前这些国家的许多经济指数均已恢复到或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
面对不同的复苏步伐,各国开始寻求不同的政策。即使是面临相同的困境,美国与欧洲在宏观政策问题上已经产生了重大分歧。美国认为有必要继续加强财政刺激,而欧洲则认为应该尽快整合财政赤字。事实上,美国和日本继续采取财政刺激的空间也已微乎其微。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利率又已降低到零,或接近于零。他们所能依赖的只乘下“量化宽松”措施。其效果如何,仍然未知。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正在逐步由刺激增长转向防止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国际资本流入在短期的激增,以及货币升值的压力给他们的宏观政策带来了很大困难。有些新兴经济体不得不在传统经济政策之外寻求对策,如直接或间接控制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
人们应该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同的复苏速度和全球贸易失衡问题。金融危机给主要发达国家带来的严重结构性问题不是在短期之内可以通过周期性的复苏和依靠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得以解决的。低增长,高失业恐怕是这些国家在今后几年必须面对的现实。目前各国之间的贸易失衡的规模只有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一半,没有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在短期之内形成很大威胁。况且,一些主要逆差和顺差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在朝著有利于平衡的方向调整,只是这些调整需要时间。对贸易失衡调整过急,并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在金融危机之后如此复杂的世界经济格局下,20国集团的宏观政策协调面临着新的挑战。其协调目标显然不再是强调各国在政策目标和力度方面的统一,而是要在各国根据自身经济具体情况制订政策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各国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国际“溢出”效应。而当前最基本的目标是防止“竞争性贬值”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20国集团的首尔峰会正是基于这一目标。在现有的世界经济治理框架下,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的意义在于通过积极对话和平等协商来避免和减少各国经济政策之间的重大矛盾,而不在于刻意追求一个类似“中央计划”的定量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