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2019-04-08 21:21:4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
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和地区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气候的不同。
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
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4.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探究式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
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及其成因。
2.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二)难点:
1.大气活动中心的活动对天气或气候的影响。
2.季风概念的理解。
3.东亚与南亚季风成因的区别。
三、学法指导
以课堂教学问题为引导,教师指导点拨和学生探究、归纳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知识链接
本节内容是已学过的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等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知识的应用。
五、问题探究
1.把握气候的基本定义和气候所包含的要素,并让学生分析降水产生的条件。
2.全球的气候是不是都在单一气压带和风带下形成的呢?
3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还是以带状存在吗?
4.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分别是什么气压中心?
5.北太平洋上高压(低压)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6东亚和南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分别从海洋还是陆地吹来?
7.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还是以带状存在吗?
8.气压活动中心形成的季风环流不同季节有什么变化?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
(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把握气候的基本定义和气候所包含的要素,并让学生分析降水产生的条件。
2.完成课本P52活动题2.
3.分析活动题,点出复习题中应重视的两部分内容:对气候的影响及这种影响下的气候分布,并让学生分析气候特点。
【过渡】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册上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是在地表物质均一为前提下形成的,是一种理想模式。因此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也是模式的,理想状态的。实际上,由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等下垫面因素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全球大气环流更加复杂,对气候的影响也更趋复杂。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提问】:
1.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还是以带状存在吗?
2.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分别是什么气压中心?
3.北太平洋上高压(低压)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4.东亚和南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分别从海洋还是陆地吹来?
5.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还是以带状存在吗?
【教师总结】
(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在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由于大陆升温快,大陆气温高),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2)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由于大陆降温快,大陆气温低),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过渡】
(四)季风环流
【活动】结合地图册上东亚和南亚地区1月份、7月份气压分布图。
请同学们在图中画出东亚和南亚冬夏的风向,并考虑风向有何特点。
【讲述】我们将这种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环流。
【活动】南亚的东北季风和东亚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列表比较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风向、源地、性质、强弱、成因。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地图册P20页第十三题
总结提升
由此可见,影响全球复杂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主要因素有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及其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作业布置
地图册P20页第十四题、十五题。
八、板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陆气压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分布的影响
3.大气活动中心变化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季风的概念
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成因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