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逍遥游》之“圣人宋荣子”

(2014-02-15 09:51:40)
标签:

读书笔记

文化

杂谈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1、宋荣子:大约生活于前400--前320年间,思想特点:上下均平,去除人心的闭塞,情欲寡浅,禁攻寝兵,反战思想家。

2、宋荣子犹然之笑:有的解释为嘲笑,我个人感觉不妥。宋荣子是作为较世俗更高层次的代表出现的,他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相对于世俗之人是大知,大知会嘲笑小知么?上文鲲鹏可没有嘲笑燕雀。

此处解释为智者对于一般人的理解、智慧老人对莽撞少年宽容之微笑也许更贴切。犹然一词,神态轻松祥和之态传神。

3、人生动力(誉与非):

  • 表扬先进、鞭策落后,对自己的人生不能掌控者,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激发,结果必然“为之役”。
  • 发展出棒杀与捧杀。
  • 人生修养,胜不骄、败不馁,彻底了解自己、把控自己,做自己的主宰。

4、定乎内外之分:

  • 内因外因、根据条件之说。 
  • 相对来说,内在之心能自己把握,外在因素缺少确定性。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
  • 下一步追求,超然、超越自己之心。 

5、辨乎荣辱之境:

  • 判断标准不同,对同一事情的评价也会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件事情,表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当事人便会感受到荣、辱忽变之境,因为这是外在的世俗标准。
  • 自己内心足够强大,便能超越世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任随世人评说,内心便不会随喜随悲。
  •  圣人无名:“于世,未数数然”,不汲汲与世俗名利。

6、未树什么?致福也。“致福者”当指“是非利害”,自己内心仍然有是非之分,看问题仍然存在固化的标准,仍然“求是、求利”、“去非、去害”,没有从大道高度平视世间万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仍“有所待”,待“自己内心之是非标准”。

7、宋荣子超越于外在的社会评价标准,比上面之人更逍遥、更自由一些。

他也有自身的问题:他仍然“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即还要区分内和外(以“己”为内,以外在的评价、舆论为外),辨别荣和辱。他的特点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在意愿去行动,不理会外在的评价,亦即执著于内,而拒斥外在的影响。不过,他固然不依赖于外,而仅仅以自己的内在意愿与观念为出发点,但内外之分依然存在,从而,仍受制于界限:内和外、荣和辱都是一种界限。在执着于界限的前提之下,很难说已经达到了真正的逍遥形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