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风格解读

标签:
转载 |
分类: 学习 |
http://s15/bmiddle/50cef18444ccc29f2d48e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反映监狱生活的经典影片,本片着力表现了人在绝望的境遇中如何保持尊严与希望,也涉及了男性伙伴之间友谊的题材。全片采用了一种温情而多愁善感又极度有力的叙事风格,同时,叙事结构的丰富又直接促成了叙事主题的多义性、现实性和深刻性。这种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不仅给人思想和精神上的震撼,更给人观感和审美上的愉悦。
关键词:叙事风格;叙事视点;叙事主题
“叙事”作为当代叙事学意义上的概念,它关注表达的方法与模式。作为好莱坞的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是“温情而多愁善感又极度有力”的现实风格与澎湃激荡的“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的戏剧风格的统一和升华。同时,叙事结构的丰富直接促成了叙事主题的多义性、现实性和深刻性,震撼人心。
一、经典好莱坞戏剧性叙事模式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20世纪40至60年代末期美国肖申克监狱的一些往事,围绕新囚犯安迪、老囚犯雷德、狱长诺顿等人呈现了一幅美国监狱的图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国监狱制度的腐败黑暗,披露了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出路问题,昭示了人性的善良,歌颂了生命的顽强与执着,但是在更为广阔的文化意义上,《肖申克的救赎》不仅没有对已经形成范式经典的美国中心文化进行剖析与透视,反而以更加温婉、略带黑色幽默地、神话复制般地固置了美国主流文化的民族优越感、种族中心论,从本质上讲它依旧是一曲关于美国自我中心的赞歌,是一抹自我映照之下虚假完满感的镜像投射。
《肖申克的救赎》严格遵循着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结构,采用线性的叙事模式,按照单一的顺叙时间展开情节。以安迪的妻子及情人被杀为开端,讲述了安迪入狱与瑞德相识。然后发展到情节点1(第32分钟):修屋顶时帮狱警逃税而为大家争取到一箱啤酒。第二个发展段落开始于第37 分钟,从安迪境遇转变起,经历一系列对抗和发展到情节点2(第107 分钟):安迪出逃。第三个结局段落即最后28 分钟,是最后对安迪出逃经过的回顾、监狱长诺顿的自杀以及瑞德出狱后最终找到安迪,这样的安排避免了复杂的结构妨碍观众对情节的理解和领会。如下图所示:
http://s13/bmiddle/50cef18444ccc11e1606c
二、独特的旁观者叙事视点
作为好莱坞的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不单单只是为了揭示美国监狱的腐败黑暗对人性的摧残,更主要的是为了展示人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苦难命运的不屈。《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说还是传统的监狱电影,但是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表达方式给影片带来了更多震撼的效果。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具有真正的自由精神的人如何在监狱中完成伟大的壮举和奇迹,以雷德这一身在其中的叙事者的见闻为回忆线索。在整个展开情节的过程中,在黑幕后,瑞德在操场上画外音的介入,开始他作为明叙述者的使命,瑞德这种讲述对于观众来讲是直接的、即时的。他的语言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在现场有一种明显的优势。在瑞德叙述整个故事的时候,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非叙述者的声音,影片中的一切情节元素(场景、动作,蒙太奇)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因为瑞德的空间、时间所限,这些额外的信息对明叙述者的叙述提供了很好的认同和补充,也给观众带来了一些作为明叙述者瑞德所不知道的情节和信息,这些额外的信息,即日奈特所说的“加叙”。那么,这些额外的信息是谁提供的?答案是隐含叙述者,也叫大叙述者。在电影里,除少数电影外,隐含叙述者极力掩饰自己,但是作为带有叙述的电影来说,蒙太奇的使用是隐含叙述者最大化的暴露了自己,在《肖申克的救赎》的开端部分——法庭的一场戏中,导演闪回的运用、快速的剪切以及安迪逃出监狱后监狱长撕下海报镜头的重复使用等都使隐含叙述者的在场被观众所感知。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还出现了老布这个叙述者,他与瑞德的叙述有很大差异。老布的叙述通过信件方式出现,他的叙述是一个读信过程,是给瑞德和安迪的信的画面的展示,这是对主叙述的加叙,因为这不但因为老布出狱后的生活已经超出了瑞德视听所能控制的时间范围,所以在整个加叙后出现了瑞德和安迪读信的镜头,在叙述结构角度这样设计更具有操作性。
电影这种叙事艺术并不是一种事件的自我叙述,《肖申克的救赎》中在安迪未进入监狱之前,也就是叙述者瑞德未出现之前,瑞德无法亲历的时间和空间里,是谁在叙述呢?这就是那个全知的视角,杰拉尔·日奈特所说的‘零视点’,即叙述者不参与影片的叙事进程,通过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元素来进行叙述而非直接的语言叙述。这种全知的客观视角是电影作品很难避免的,也是电影叙事中最直接的叙述方式,甚至它是电影与生俱来的。
现实社会中没有人可以获取完全理想的自由,但只要心存希望,我们便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怀抱希望和追求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但是对于肖申克监狱的囚犯来说,希望是个可怕的东西;他们不是死囚,所以他们必须抛弃任何希望地活着。一次或者多次的终身监禁让他们永远也只能生活在高墙之内。从一开始对高墙的恐惧到逐渐的适应,以及最后形成了对高墙的依赖,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逐渐摒弃希望的过程。
没有希望,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在监狱里活着,直到死去。所以老布会在离开监狱获得他50年牢狱生活之后的第一个假释带给他的那种有限自由感觉时感到不安和惊惶以至不知所措,最后选择了自杀身亡。他说,他没有办法适应这个自由的社会,他小时候只看过一次汽车,而现在到处都是汽车。自由给了他希望,这一点是无须置疑的,然而这样的希望带给他的只是担忧和惶恐不安的生活。每次在半夜里做着恶梦醒来却还必须是想一想之后才能明白自己身在何处。这样的生活也许反而不如他在监狱里感到自由和安心。在老布的心里其实一早已经忘却了自由的感觉。所谓希望,对他来说已经一早已经彻底消逝。虚妄地承诺给他一个自由的希望,他反而不知所措。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相比之下,安迪体现了截然相反的心态。“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死去”这句话表明了安迪对生存的渴望和那些从不曾熄灭过的对希望的热诚祈盼。电影用一种晦涩的表达故意让观众以为安迪会在得到希望以及失去希望之后自杀,这种表达方式非常巧妙地利用了瑞德的视角。老布和瑞德等人选择了听之任之的绝望,而安迪选择了希望和自由。冤狱的错判赋予了他出逃的正义之名,他的希望并不是越狱逃避自己应有的罪责;相反他仅仅只是为了争取属于他的自由和梦想。他曾经以为可以用一种光明正大的方式得到他的自由光明磊落地走出肖申克的四壁高墙,并因为这样的希望而变得疯狂躁动,而当这种渴望被诺顿彻底地枪杀之后,他唯一的选择似乎只有这种极端的方式了。
可以说,安迪的成功出逃成了整个肖申克的救赎。从他的第一次为了所有参加户外劳动的狱友们争取一瓶冰冻的啤酒,从他利用自己的特长获得了狱警的信任之后用监狱的广播室给所有的人们播放意大利音乐,从他每周一封信去为整个监狱争取几本图书馆退化的旧书,从他把一间破烂的小房间改造成一个硕大的图书馆,从他开始帮助一些刑期较短的囚犯们学习并获得学历以便他们出狱后的改造……所有的这一切都带给他们一种救赎的感知。
而这一切,归属于希望。因为安迪对未来抱着不灭的希望,于是他开始散播希望,开始救赎大众。“每一个在肖申克里的人都是清白的,因为他们都被律师骗了”这样的自欺欺人的思想带给他们一种圣洁的光芒。就算他们真的是罪有应得,可是这个世界是否还应该给他们一点希望呢。救赎的寓意在于,安迪的存在净化了他们的灵魂和思想。把希望隐藏在心里深处,在赎去自己心灵的罪责时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与其把时间花在如何消磨光阴上,不如把这些时间都运用到自己应该去做的最本份的事情上。救赎,仅仅只会为了那些已经准备好了的灵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