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临床新用3则

分类: 中医文章 |
作者
编辑 / 段瑞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由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5味药物组成,具有温阳利水之功,多用于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恶寒不渴,小便不利,或心悸、眩晕,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濡等阳虚水泛证。近年来,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理论,抓住阳虚这一基本病机,将真武汤用于阳虚汗症、督脉冷病、“甲减”水肿等内科杂病,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阳虚汗证王某,男,65岁,退休干部。2014年2月25日初诊。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反复咳嗽、咳痰,形体偏胖。近4年来,自汗明显,活动后加重,伴怕冷,易疲劳,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曾服桂枝加黄芪汤、玉屏风散不效,改服金匮肾气丸3月余,症状改善也不明显。参合脉症,考虑为阳虚汗证,给予真武汤加味。处方:制附片12g(先煎),白术12g,白芍15g,茯苓20g,生姜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药服5剂,汗出减少,余症减轻。再服15剂,出汗明显减少,怕冷减轻,大便成形。继以金匮肾气丸善后,病情稳定,感冒咳嗽发作频率明显减少。 按:患者咳嗽日久,肺气受损,肌表疏松,表虚不固,反复感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自汗。自汗日久,阴液受损,阴损及阳,表现出较气虚更进一层的阳虚症候群。桂枝加黄芪汤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玉屏风散补肺益气固表,两方以肺气不足,表虚失固之证为宜,对于阳虚症状突出之汗症显然力度不够。金匮肾气丸似属对症,但“丸者缓也”,如同杯水车薪。慢性咳嗽,迁延未愈,肾元亏虚,阴损及阳,脾肾阳虚,当温阳益气,固表敛汗。真武汤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在真武汤适用人群中有“头晕、心悸、乏力、多汗;脉沉细、舌胖大、苔滑”等描述,受此启发,笔者将真武汤用于阳虚汗症的治疗,果获奇效,从而深信“经方惠民”。 督脉冷痛周某某,女,61岁,退休工人。2015年8月31日初诊。脊背正中冷痛多年,尤以大椎穴处明显,症状加重6月,夜间需用热水袋敷之方可入眠,伴面色黄晦,精神疲惫,偶有胸闷不适。乳腺癌根治术后6年,化疗2疗程。平素怕冷,手足不温。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考虑为督脉阳虚,予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制附片12g,桂枝10g,白术12g,茯苓20g,白芍15g,黄芪20g,当归12g,仙灵脾12g,鹿角霜30g,生姜10g,大枣15g。服药7剂,症状稍减,宗上方再进7剂,附片用量加至15g。三诊,脊背部发冷减半,不用热敷已能安卧,神疲、怕冷亦减轻。后用上增减,服药巩固3月,诸症消失。 按:督脉行于脊柱内部正中,上至头面,诸阳经均与之交会,能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有“阳脉之海”之称。患者素体阳气虚弱,肾阳不足,督脉阳气也虚,阴寒内盛,阳气不能外达,故脊背发凉,神疲,面暗;寒性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真武汤本为阳虚水泛而设,能温阳利水;黄芪桂枝五物汤本为“血痹”专方,可温经通痹,可加强真武汤温阳之功。经方与时方配合,功专力宏,加上调补督脉之阳气不足的鹿角霜,通督脉之气,达到阳气升、寒气散、血脉畅、督脉通的疗效。 “甲减”水肿万某,女,47岁,建筑工人。2013年10月23日初诊。患甲状腺机能减退症17年,经内分泌专科正规系统治疗,病情一直稳定。近1年来,面部及周身浮肿,晨起尤为明显,复查甲状腺免疫三项各项指标大致正常,内科从心、肾、肝体检亦无异常发现,左旋甲状腺素片加量后症状也不见缓解。曾试用民间食疗方(财鱼炖芒硝、薏苡仁煮粥)等均无进展,遂邀中医科会诊。刻下:面浮身肿,双下肢尤重,动作迟缓,面色不华,语声低微,四肢发凉,腹满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考虑为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阴水,予实脾饮加减。处方:干姜10g,附片10g,白术12g,茯苓20g,车前子20g,木瓜12g,厚朴10g,大腹皮15g,炙甘草6g,大枣12g,生姜10g。服药4周,浮肿改善不明显,仅大便成形。再审脉症,因羁病日久,久病必虚,肾阳衰微,脾肾阳虚,寒水内停,实脾饮虽属对症,以偏重于治脾,温肾扶阳力度显然不够,遂改用真武汤加味内服。处方:附子15g,肉桂8g,白芍12g,白术15g,茯苓30g,干姜10g,薏苡仁30g,车前子20g,仙灵脾15g,补骨脂12g,菟丝子15g,泽兰叶20g。连续服药14剂,浮肿稍减,腹满、便溏进一步改善。效不更方,继续以真武汤为基础加减为方,先后服用60余剂,浮肿完全消失,余症均退,左旋甲状腺素片继续服用维持量,每日50μg,剂量未作增减。 按: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临床多见,本案为顽固性水肿,虽与“甲减”有关,但从体质学角度来说,主要为脾阳不足,日久肾阳受损,脾肾哀微,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所致。实脾饮温阳健脾利水,然而其治脾有余,温肾不足,故服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真武汤温肾健脾,化气行水,功专力宏。肉桂、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加强温阳补肾之功,薏苡仁、车前子增强健脾利水之能。方中泽兰叶一味,苦辛,微温,入肝、脾二经,用量重达20g,通九窍而利小便,有“血行水行”之妙。诸药合用,共奏温阳补肾,健脾利水之效。全方脾肾双补,标本兼治,从而达到肿消症减之目的。
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