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名人名作《古代山水画欣赏》(第一册)

(2016-03-10 08:14:04)

中国名人名作《古代山水画欣赏》(第一册)正在整理中,2010年7月8日,目前20幅。(版权所有 转载必究)

顺序:1--8号作品  清代 石涛。9--15作品 弘仁。16--18:清 髡残。19--:清 查士标

            石涛(1642—1715),清代画家,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5岁削发为僧(有说3岁为僧,遁世豪情注),得以存生。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又自称苦瓜和尚。

 1.《设色云山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45厘米 横3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云山的风姿神韵。 石涛的这幅山水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摄取自然山川的万千变化,在画幅上集中了各种生动奇异之景,整幅绘画风格气势逼人,苍浑奇古,骇人耳目,不愧为师造化的佳构。

 http://s2/middle/49f8ea1eg8b95805c9d21&690

 

2.《飞瀑奇峰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200.7厘米 6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的山水自成一家,既重学古人,又重师造化。他早年居安徽宣城时,与梅清交善,受其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虬结的皴法,景色奇秀,苍浑。后他又遍学前代各家画法,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特别主张从自然中汲取创作源泉,画出了许多体现黄山特征与风神的作品。

        他的山水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生意盎然。他还著有《苦瓜和尚话语录》是清代著名画论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这幅画的起首是险峰石壁回抱,以后奇峰怪石层出不穷。

http://s7/middle/49f8ea1eg8b95818ddc96&690

 

3.《四边水色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127.8厘米 横55.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皴法稠密,点苔布满山石,是从王叔明的绘画风格演变而出,但石涛在取景、笔墨、意境上都超出前人,不拘一格,独具特色。他曾有自题:“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言明了他学前人,却绝不拘泥于前人,锐意创新的决心。这幅画是石涛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石涛极富独创性的风格。


http://s16/middle/49f8ea1eg8b9582543c3f&690

 

4.《山水清音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102.6厘米 横4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的作品一变古人和四王三重四叠之法,以构图新奇见长,在这幅画上原济用了他最擅长的“截取法”,在丛林中截取了幽阁深藏的一段景致,以特写的手法绘出,虽则画的的是一段小景,却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意境。

        元济笔墨画法多变,善于用墨,这幅图上墨气浓重滋润,湿笔较多,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使山林的清润深幽被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幅画画了丛林中的一处幽阁,水边坡上有小亭翼然,其下幽篁密布。

 
http://s16/middle/49f8ea1eg8b95830b3e0f&690

 

5.《清凉台》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40厘米 横30.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元济创新派的杰出代表,以苍茫豪拓、淋漓洒脱的“气胜”而著称。这幅作品丛簧小阁用干笔枯墨,有新安法派画风,远山用湿笔作云山,空灵碧透,墨气淋漓。整幅作品意境清逸冷峻,笔墨简练,虽寥寥数笔,随手挥写,但却点化成一片令人回味不已的幽美诗境。欣赏这幅清音阁图,细读画种题诗,更倍感画境之妙。

 


http://s6/middle/49f8ea1eg8b9583d199f5&690

 

6.《巢湖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96.5厘米 横41.5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石涛的笔墨技法宗与董源、黄公望,但他又不拘成法,技法多变。他善于用点,树叶丛草多以点出。楼阁的线条用凝重秀挺的中锋笔法勾出,而树木土坡又是或湿或干的多种皴法画出,令画面的具有变幻无穷的意境。

        元济的山水讲求气势,不拘小节的瑕癖,这幅《巢湖图》在细节处略有粗简之嫌,然而通篇充溢着郁勃的生气,观者便不会去推求其画法的是否处处精谨。


http://s5/middle/49f8ea1eg8b958488c964&690

 

 

7.《淮扬洁秋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89厘米 横57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画上河岸边的城墙中屋舍层层。河岸及城墙内外的丛树以水墨点画,垂柳与河岸边苇草用白描画法。田地与土坡以“拖泥带水皴”画出。垂柳和土坡上又有赭石作点,明净雅洁。下方虚画,云雾迷漫。远处淡墨渲染。

        画面的上部有画家一段富有诗意的题跋,叙述了古扬州的变迁,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增加了画面的气氛,引人联想。此图布局新颖,灵活运用了各种笔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自然山水变幻莫测的风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多样化的风格。
http://s16/middle/49f8ea1eg8b9585aab0ef&690

8.《狂壑晴岚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164.9厘米 横55.9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石涛在驾驭笔墨方面有一种非凡的表现力,无拘于既有的规范、绳墨,而一任情感倾泻,横竖涂抹,逶迤成章。枯湿浓淡兼施并发,颇尽笔墨变化之能事。无论是画树还是画石,行笔拙厚而酣畅。枯笔使用后,往往继之湿笔润泽,使水墨交融、顿生韵味。皴点并用,更使此画独具一格。此画应了郑板桥的评价:“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贴,比之八大山人殆有过之无不及。”


http://s2/middle/49f8ea1eg8b9586433d71&690

9、《西岩松雪图》            清弘仁纸本设色纵192.2厘米横104.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表面看,四位画僧中,弘仁要算是一个出家后与尘世脱离得最彻底的,他涵养深厚,出家后,每日挂瓢拽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俨然一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

http://s7/middle/49f8ea1eg8b89fe112f06&690

 


10、《临水双松图》    清弘仁纸本设色纵20.7厘米横24.3厘米 
         弘仁山水画笔墨精谨,格局简约,虽师法倪瓒,但又能“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

        此幅《临水双松图》中,弘仁极少用粗笔浓墨,也少点染皴擦,不让作品中出现丝毫的粗犷霸悍,张扬外露的习气,全以精细的松灵之笔徐徐写出,于空灵中显充实,静谧于寓深秀,结构出一派纯净、幽旷而又俊逸的意境,给人以品位无穷的审美感受。
http://s14/middle/49f8ea1eg8b89ff149f6d&690

 


11、《黄海松石图》

 

        清  弘仁 纸本淡设色 纵198.7厘米 横81厘米

        弘仁虽继承宋元,但又有鲜明的自家面貌。可谓取宋人精谨而去其刻划繁缛,融元人笔墨而强其结构风骨,形成了自己刚正、平实、清醇、蕴藉的艺术风格。

        此画突出山之陡峭,但构图重心偏向左面,右面以两峰头与之呼应,石之凹凸处略施淡墨烘染,以加强其厚重感。虬松横出石隙,突出山之险峻。画家以渴笔焦墨勾皴层岩,以浓润的细笔写树,风格冷峻劲峭。
http://s13/middle/49f8ea1eg8b89ffdaf07c&690

12、《绝涧寒窠图》

 

        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116.6厘米 横51.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在四僧画家中,弘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清逸刚淳。观弘仁的《绝涧寒窠图》,会有“千钧屈腕力,百尺鼓龙须”的气魄和功力。

        但画面中的千钧之力又不是一泄无余,而是徐徐使出,如盘弩曲铁,控制得恰到好处,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并做到不可增一,不可减一。山石树木的行貌、体量和神髓就是靠这精钢一般的线条结构出来的,显得简劲俊秀。

http://s16/middle/49f8ea1eg8b8a00920e1f&690

 

 


13、《林泉图》

 

清弘仁纸本设色纵89.4厘米横41.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弘仁的艺术造诣固然与他师法古人和得心造化分不开,但他能独得倪瓒和黄山骨质,导“黄山画派”之先河,标新帜于艺苑,究其因,是其思想品格和人生操守的写照。《林泉图》意境十分清幽,恍如世外桃园。江中巨礁上虬枝恣肆飘逸,迎风微荡;占据画面中心的是以简笔勾画的山石,同样用笔寥寥而意蕴跃然,是具有典型弘仁风格的山水佳作。
http://s6/middle/49f8ea1eg8b8a0167af35&690

14、《天都峰图》

 

        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307.5厘米 横99.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有人曾称:“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得黄山之质,也就是得黄山之骨,而这质骨,也正是渐江和尚不肯随世俯仰,视腴媚如仇,惜名节于慎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禀赋刚正,志操清亮这一人品的写照和表征。千古文章根肺腑,画道亦然。

        此画近景二古松虬曲扭结,中景陡峭直插云天,笔法松秀,山石棱角方硬,行笔极清劲,笔笔清晰可见。山迎阳一面浓墨勾皴,不加罩染,稍后染以淡墨,托出了主峰的体积感。


http://s13/middle/49f8ea1eg8b8a0200507c&690

 

15 、《柳岸春居图》


        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16.8厘米 横51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作为新安画派的开路人,其画山水,层崖陡壑,伟俊沉厚,皴法喜用折带皴,转折方硬,笔路清晰,干淡笔折带皴,画面简净峻峭。

       《柳岸春居图》是弘仁的一幅扇面画。画面尺幅虽小,但极尽丘壑之深远。扇面的右边高岗上悠然矗立一亭子,边上一丛清竹飘逸而俊雅。随着山势的逐渐降低,豁然于观者眼前的是一曲铁盘弩的虬松,其随意清雅的风姿是画中的点睛之笔。画面右侧则用淡泊之笔勾勒出一片山石,更突出了画面的深远和宽广。
http://s1/middle/49f8ea1eg8b8a0298f720&690

 

16、 《层岩叠壑图》

 

        清 髡残 纸本设色 纵169.2厘米 横4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髡残(1612—约1692),俗姓刘,字石,一字介丘,号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等,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久居南京牛首山幽楼寺为僧。擅画山水,喜作渴笔或秃笔秋景山水,皴擦层次丰富浑厚,笔墨荒率苍雄,“粗头乱服”,自成一格,与石涛等人称“清初四画僧”。此画写秋天江山景色,山岩幽深,云壑危耸,江水横波,引人遐思。画法苍辣,得黄子久(公望)传统而不为成法所囿,气势恢宏雄奇。


http://s16/middle/49f8ea1eg8b8a034ff40f&690

 

17、 《雨洗山根图》

 

        清 髡残 纸本墨笔 纵103厘米 横59.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近画岩崖古木,虬松阁榭等,淡水一泓,高士独钓舟首。中景白云缭绕,峰峦叠翠曲径间有石级可缘攀而上。远景幽岫逶迤,整个画面表现了雨后山川的洁净与幽寂。

        此图笔墨苍润,结构繁简得宜,本幅左上行书自题五言诗云:“雨洗山根白,净如寒夜川。纳纳清雾中,群峰立我前。石撑青翠色,高处侵扉烟。独有清溪外,渔人得已先。翳翳幽禽鸟,铿铿闻落泉。巧朴不自陈,一色藏其巅。欲托苍松根,长此对云眼。”
http://s12/middle/49f8ea1eg8b8a044423ab&690

18 、《云洞流泉图》

 

        清 髡残 纸本设色 纵110.3厘米 横3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诗:“端居兴未索,觅经瓷幽诗。沿流戛瑟瑟,穿云进窈窕。源深即平旷,……参差岩岫巧。吾虽忽凌虚,玩松步缥缈。……吾欲饵灵砂,巢居此中老。甲辰仲春作于祖堂,石谿残道人。” 

        此图布景稠密,经营讲究,密中求疏,繁而不乱,层次分明,颇得幽深高邈之致。正如髡残在自题诗中所言的那样,他以云洞流泉之景充分而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甘愿寄情山水间,“巢居此中老”的淡泊心境。


http://s16/middle/49f8ea1eg8b8a04cd712f&690

 

 

19.《空山结屋图》        清 查士标 纸本设色 纵98.7厘米 横5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查士标在绘画上师法倪云林、董源和米芾。倪云林画是枯淡、静柔的,查画则以疏散简率之笔,潇洒纵横。下笔速度率意,干净利索。在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中记载:查士标,画初学倪高士,后参以梅华道人、董文敏笔法,用笔不多,惜墨如金,风神懒散,气韵荒寒,逸品也。

        这幅画上,画家用干笔皴擦,率意中不乏繁复;布局工整,树石刻画精微,淡设色极淡雅。此图画空旷山峰的起伏中,一屋舍悄立于中,意境清幽明净,风格诚如清代张庚所论。

http://s8/middle/49f8ea1eg8ba216f2ec37&690

 

 

20. 《高山奇树图》  明唐寅 绢本设色 纵122厘米 横6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是一位放荡不羁的旷代才子,在琴棋书画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山水画方面,他那才子型的才思敏捷与自由飘逸的思维方式,更是造就了他那潇洒的笔法墨法以及独特风格。《高山奇树图》是一幅构图雄伟,构思巧妙的山水画杰作。画面上方的高岭山石也多是湿笔长皴,但用墨较为清淡而湿润,枝叶浓密,别有情致

整幅作品,高柳婆娑,意向清俊秀逸。水天相连,意境高远。

http://s8/middle/49f8ea1eg8bc94722641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