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王岗朱家简史(上)
(2020-07-27 01:52:04)
标签:
生活杂谈 |
分类: 关于茅山 |
仙姑村现在远近闻名,得益于茅山风景和道教文化,为了发展旅游业,政府推力而成。其实在解放前并没有仙姑这一村名,只有上王岗和横山门等自然村的村名,新中国成立,设立基层政权,乡以下设行政村,上王岗附近这一带的几个自然村作为一个行政村。因为上王岗西侧有一个仙姑庙,(庙中供奉一仙姑神像,来历待考,应该属于道教神仙系列)所以就把这个村命名为仙姑村。仙姑村地处茅山东麓的冲子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天旱时水资源缺乏,农田较少,所以农业自然经济很不发达,因而很穷。
仙姑的简况和历史我曾经写过几篇博文,在此不再重复。上王岗作为老仙姑村的六个自然村之一,相比之下是最适合人居的,有村里丰富古代房子的遗址和砖瓦残片为证。之所以宜居是因为附近有好几个比较大的池塘,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类总是逐水而居的。我的祖先把住所选址在上王岗西头紧挨着三角塘,是非常明智的,这里仙姑村最适合人居的风水宝地。本人曾经在整个村考察过,唯有上王岗人居历史最长,而朱家的居所为最佳。另外一个自然村也许也不错,可惜现被海底水库淹没了。
我的祖上好像是江北泰兴(或)的,是我曾祖父朱万圣(音)比较年轻时候迁徙过来的,具体什么年月无从考证,至少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因为我的大伯父(红梅姐的父亲)生于1913年(今年虚岁108岁),可以推算我爷爷今年约130岁左右,而我爷爷是曾祖父的第四个儿子,所以曾祖父今年大概165岁左右,如果曾祖父是二十多岁就过来了,我们朱家移居到这里至少有140年的时间了,也就是大概在1880年左右,那是在清朝光绪年间,也是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结束后的十几年。
这个推算正好契合了一个历史实事。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江南原居民人口损失严重,大量良田荒废,苏北自然条件(尤其是水利灌溉条件)差于江南,所以许多苏北的人迁徙过来谋生,所以我们这一带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从苏北迁过来的,因而说话的口音与江南本地人的“吴侬细语”相差很大。我曾祖父没有能够移到那些真正的鱼米之乡,到了茅山脚下的上王岗,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到了这里却占领了这一带最好的房基,至少说明了两个两点,一是来得比较早,二是有一定的能力。
在农耕社会,人力气大很重要。据说我的曾祖父和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大力士,村后的“十六亩大塘”(一个较大的灌溉农田的水塘),主要是他们挖的,至少是参与了这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几百斤的石条他们两个人就可以抬走,稍微小一点一个人可挑两块。根据我家祖坟的分布,也可以推断我们家是仙姑村比较早的居民,因为祖坟葬的比较散和远,古时候约定俗成,谁家祖坟葬到某处山上了,那么这片山就属于某家的了。我家祖坟一共近二十座,分布居家的东南西北各处,最远的离家三四公里。
听说我祖父的弟兄五个里面,老二和老五有一定的文化,尤其老二还懂医术,在金坛西片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与官府关系密切,所以多年没有交农业税。可惜英年早逝。“一朝天子一朝臣”, 二爷爷去世以后,续任的官员大概与前任有过节,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反攻倒算,叫我朱家补税,连补带罚,从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到了解放时,已经是赤贫了。听说五爷爷后来到西岗一带从事手工业(白铁匠),混得不错,买田置屋。但也因病早逝,家里人没有他那一房更多的音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