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谭派的发展简史
(2018-12-19 01:57:43)
标签:
戏曲杂谈 |
分类: 关于京剧 |
高腔、梆子各剧种的精华而形成的,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因为它是出生于北京,所以
叫做“京剧”。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生行占各行的首位,而在这“生”
行当中,又以老生这一行为主。第一代最著名的老生角色,是道光、咸丰年间的程长庚、余三胜
和张二奎等(所谓的“前三鼎甲”,其中以程长庚为最著名,他是京剧老生的奠基人,被称为“大老板”。程长庚是“一教传三派”,在他之后,又形成孙菊仙、汪桂芬和谭鑫培鼎足(所谓的“后三鼎甲”的局面
学来的? 他所以能创出谭派风格,又是在取得了哪些成就之后才形成的?
闻鸡起舞,刻苦钻研。他先后拜师程长庚、余三胜,求教王九龄,并参加三庆班演出。他接触的
前辈多,学到的东西也多。他不但能文戏,而且擅武戏,昆乱杂学,非常渊博。除演唱外,还兼
会场面和吹打拉弹,可说是“六场通透”。他不但能演安工、衰派戏,靠把、袍带、箭衣、褶子
各戏,也无不擅长,文武昆乱不挡,发展得很全面。因为他在多年演出实践中,具有丰富的经验,
作了不少改革,被人们称之为京剧革新家。略举例说明之:
做了一番革新。他扮演的《定军山》的黄忠,手舞着大刀,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在紧张的战斗
中,显示出久战沙场的老将风度,学到这种地步是不容易的。
为老生的正工戏。
年在大内演唱这出戏时,有一次慈禧看到他扮演的诸葛亮,穿的八卦衣很简单,一时心血来潮,
随手把她胸前挂的那串朝珠摘了下来,派太监送到戏台上,让我曾祖父挂在胸前,顿时增高了诸
葛亮的气派,慈禧从心眼里满意。按帝王将相挂朝珠,是清朝的制度,诸葛亮是蜀汉时大丞相,
胸前没有挂朝珠的道理,只是当时慈禧金口玉言,说一不二,不能不服从。我曾祖在那次戏演完,
把慈禧的朝珠送回,自己置办了一串朝珠,每逢再演此戏,就在八卦衣胸前挂上一挂朝珠,从此
沿袭下来,直到现在,已成定例。这就是诸葛亮胸前挂朝珠的由来。
包括解宝收周德威,前文后武,适合他文武不挡的特长,贴演之后,观众叫好,威声大振。
中改革和增添了不少新腔。为了迎合听众的心理,他吸收了很多青衣腔、花脸腔、老旦腔,还有
梆子腔和大鼓腔的种种唱法,经过加工提炼,也运用到老生的唱腔方面来,使老生的行腔使调多
样化了,不但在唱散板上可以更加曲折变化,就是在原板和慢板上,也可以施展更多的新花腔。
过去唱老生的腔调,都以嗓音响亮、高唱入云为贵。而谭鑫培在运腔使调上,着重有放有收,
讲究韵味醇厚,使听者感到津津有味。再加上他善于表情。出神入化,刻画剧中人的内心表演,
有声有色,使人陶醉。
刻的精神感染。这是他在表演技巧上取得的成就。举个小故事来说明:在清朝光绪年间,英国人
组织了一个艺术访问团来到北京,其中包括导演、作曲家、演员和歌唱家,他们是专门来考察了
解中国民族戏曲艺术的。当时慈禧特下了一道懿旨,叫谭鑫培参加会见他们。来访的英国戏剧
家们了解谭鑫培在京剧界享有名望,当场要求他表演一段。谭鑫培清唱了一段《乌盆记》的
反二黄。唱完之后,英国客人说:“这段唱腔,听着好像是一个幽灵的哭泣和哀叹的声音。”
谭鑫培对这个反应非常惊讶,他自己想,这些英国客人没有听过我国的京剧,在他歌唱这段反二
黄时,并没有说明唱词的内容,而来访的客人们居然能听出“像一个幽灵的哭泣和哀叹”来,当
即对客人们说:“你们所领会的很对,这正是表演一个幽灵在哭诉着自己被害的经过。”由这说
明谭鑫培在刻画一个剧中人的内心表演,细腻入微,有声有色,能使听众有闻其声如见其人的
感觉。
直接向他学,有的是间接学,还有的是间接又间接学来的。因为各人的条件不同,发展变
化的情况也不同,形成了多种流派。
献的一些情况。
洞》,还是由贾先生配演的八贤王。论成名较苦的是余叔岩先生,由他创造出“新谭派”,就是
今天人们所说的“余派”。
律,研究谭派剧艺年代极早,是谭鑫培生前敬佩的一人。他不但能演京剧谭派文武老生戏《定
军山》、《连营寨》、《天雷报》、《打棍出箱》……,还能扮演《金山寺》的旦角白娘子,《群
英会》的老生鲁肃、小生周瑜、文丑蒋干,《奇双会》中的赵宠、李桂枝和李奇等生旦三个角色,
戏路之广,称得起是文武昆乱不挡的人物。像这样的多才多艺。在内行里也属少有,是一位非常
出色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起研究我曾祖父的唱腔,并把我曾祖父的《空城计》、《武家坡》、《李陵碑》、《青风亭》、
《汾河湾》、《宝莲灯》、《群英会》、《桑园寄子》、《击鼓骂曹》等戏的一些精采的唱段,
写成工尺谱,作为人们研究的依据。这些戏谱经过整理,已印成《谭鑫培唱腔集》,其中包括《戏
选》、《说谭》和《燕台菊萃》三大部分,把谭鑫培在每个剧里的唱做表情,全做了介绍。在
1917年谭鑫培逝世以后,一般学谭派老生戏的,多向他请教,如言菊朋先生和余叔岩先生。他
对于发展谭派艺术,并使之普遍流传下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的功绩,
是不能埋没的。
衡和老剧人钱金福、王长林等请教,极力学习,很得谭鑫培的神髓。《汾河湾》、《战太平》、
《定军山》、《桑园寄子》、《法场换子》、《让徐州》、《卧龙吊孝》等,是他常演的得意剧
目。他精通音律,讲究字眼,晚年限于个人嗓音,自创新腔,独辟蹊径,婉转跌宕,细腻精巧。
不失谭派规范,以“旧谭派”号召。他学谭鑫培是入迷的,不但学其艺,且摹仿其生活作风。
上却是有成就、享大名的一位。可惜的是,1943年就故去了,年方过半百,未能大展其所长。有
关余先生学谭鑫培入迷的情况,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看过我谭鑫培演《桑园寄子》,对
于表演上山的神情姿态,很感兴趣。老是琢磨,极力摹仿。他曾在自家客厅里,放一把椅子,椅
子紧靠着书桌子,当做假想的山,学着上山的脚步身段。因一心一意地学上山,无意中把桌子上
的瓶子、碗等,碰倒了许多惹得他夫人余三奶奶(陈德霖的女儿)说:“你瞧! 把摆设都给碰坏
了!”他这才大吃一晾。由于余叔岩先生这样入迷地学习谭鑫培,终于把谭派唱作并重、文武
兼擅的特点学到手,并且根据自己的条件,学中有创,以韵味醇厚的华丽唱腔,表达剧中人物的
思想感情,创出“余派”路子,打出了“新谭派”的旗子,与言菊朋先生的“旧谭派”分庭抗礼,
成为谭派的主要继承人。
武功也是很坚实的,早期常演谭派戏《珠帘寨》、《定军山》、《失街亭》、《南阳关》、《战
宛城》、《探母回令》和《打棍出箱》等,甚至还演《翠屏山》的石秀,后来才编写演出了《苏
武牧羊》、《白蟒台》、《串龙珠》一类新戏。现在学马先生的,只是学马先生的后期剧艺,忽
视了他前期也唱过的文武老生戏。马先生的特色是,作派潇洒飘逸,唱腔甜润酣畅,对京剧老生
角色的传统技艺,在谭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无论是在唱做各个方面,处处给观众
一种美的感觉,形成他自己的“马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