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谭派的发展简史

(2018-12-19 01:57:43)
标签:

戏曲杂谈

分类: 关于京剧

     当今京剧当中流行的老生流派,几乎全部与谭鑫培的“老谭派”有关,或者说都是脱胎自“老谭派”。在京剧发展史上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是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从湖北江夏的谭家移居到北京从事京剧艺术事业,到面前当红的年轻演员谭正岩已经是第七代了,这在京剧界是个传奇所。以谈到京剧,不可能不谈谭鑫培,不可能不谈谭派。现在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今天盛行各地的京剧,是由安徽的徽剧和湖北的汉调几种地方戏传到北京后又吸收了昆曲、

高腔、梆子各剧种的精华而形成的,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因为它是出生于北京,所

叫做“京剧”。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生行占各行的首位,而在这“生”

行当中,又以老生这一行为主。第一代最著名的老生角色,是道光、咸丰年间的程长庚、余三胜

和张二奎等(所谓的“前三鼎甲”,其中以程长庚为最著名,他是京剧老生的奠基人,被称为“大老板”。程长庚是“一教传三派”,在他之后,又形成孙菊仙、汪桂芬和谭鑫培鼎足(所谓的“后三鼎甲”的局面 这是京剧老生的第二代有名角色。后来,孙与汪两派趋于衰落,独谭鑫培在继承程长庚、三胜和王九龄等前辈剧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昆曲、梆子等剧种的养分,自创一格,他成名于光绪八九年间,宗之者称他为谭派的鼻祖。

    谭鑫培是京剧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所创的谭派剧艺,在清末民初就已风行一时。据老人们说,当时在北京,到处可以听到戏迷们情不自禁地哼着“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的谭派唱腔,因此有人说满城争说”叫天儿”。

    有关谭鑫培的剧艺,在他生前和死后,论述者很多,我们现在所要说的是,他一生的剧艺是怎样

学来的? 他所以能创出谭派风格,又是在取得了哪些成就之后才形成的?

    谭鑫培从小生长于戏剧家庭,跟着他父亲学戏,受着严厉的督促,不能不勤奋自勉,常是

闻鸡起舞,刻苦钻研。他先后拜师程长庚、余三胜,求教王九龄,并参加三庆班演出。他接触的

前辈多,学到的东西也多。他不但能文戏,而且擅武戏,昆乱杂学,非常渊博。除演唱外,还兼

会场面和吹打拉弹,可说是“六场通透”。他不但能演安工、衰派戏,靠把、袍带、箭衣、褶子

各戏,也无不擅长,文武昆乱不挡,发展得很全面。因为他在多年演出实践中,具有丰富的经验,

作了不少改革,被人们称之为京剧革新家。略举例说明之:

    《定军山》的黄忠,扮相原是戴扎巾盔,带白满髯口,经他改革,戴扎巾,挂白三,大刀也

做了一番革新。他扮演的《定军山》的黄忠,手舞着大刀,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在紧张的战斗

中,显示出久战沙场的老将风度,学到这种地步是不容易的。

      《卖马》原是老生与小丑并重戏,《连营寨》原是老生与武生并重戏,都是经谭鑫培改

为老生的正工戏。

    《失空斩》原是老前辈卢胜奎擅长的戏,谭鑫培是向卢先生学来的,可是他有所改进。早

年在大内演唱这出戏时,有一次慈禧看到他扮演的诸葛亮,穿的八卦衣很简单,一时心血来潮,

随手把她胸前挂的那串朝珠摘了下来,派太监送到戏台上,让我曾祖父挂在胸前,顿时增高了诸

葛亮的气派,慈禧从心眼里满意。按帝王将相挂朝珠,是清朝的制度,诸葛亮是蜀汉时大丞相,

胸前没有挂朝珠的道理,只是当时慈禧金口玉言,说一不二,不能不服从。我曾祖在那次戏演完,

把慈禧的朝珠送回,自己置办了一串朝珠,每逢再演此戏,就在八卦衣胸前挂上一挂朝珠,从此

沿袭下来,直到现在,已成定例。这就是诸葛亮胸前挂朝珠的由来。

    《珠帘寨》原是花脸戏,李克用由净角扮演,经谭鑫培改为由老生扮演。改编《珠帘寨》,

包括解宝收周德威,前文后武,适合他文武不挡的特长,贴演之后,观众叫好,威声大振。

    谭鑫培在唱腔方面,发音凝炼,口齿犀利,讲究气口,很受人欢迎。在他多年的舞台实践

中改革和增添了不少新腔。为了迎合听众的心理,他吸收了很多青衣腔、花脸腔、老旦腔,还有

梆子腔和大鼓腔的种种唱法,经过加工提炼,也运用到老生的唱腔方面来,使老生的行腔使调多

样化了,不但在唱散板上可以更加曲折变化,就是在原板和慢板上,也可以施展更多的新花腔。

过去唱老生的腔调,都以嗓音响亮、高唱入云为贵。而谭鑫培在运腔使调上,着重有放有收,

讲究韵味醇厚,使听者感到津津有味。再加上他善于表情。出神入化,刻画剧中人的内心表演,

有声有色,使人陶醉。

    谭鑫培对戏剧人物的性格,体会得很深,能从唱腔中表达出剧中人的思想感情,给听众深

刻的精神感染。这是他在表演技巧上取得的成就。举个小故事来说明:在清朝光绪年间,英国人

组织了一个艺术访问团来到北京,其中包括导演、作曲家、演员和歌唱家,他们是专门来考察了

解中国民族戏曲艺术的。当时慈禧特下了一道懿旨,叫谭鑫培参加会见他们。来访的英国戏剧

家们了解谭鑫培在京剧界享有名望,当场要求他表演一段。谭鑫培清唱了一段《乌盆记》的

反二黄。唱完之后,英国客人说:“这段唱腔,听着好像是一个幽灵的哭泣和哀叹的声音。”

谭鑫培对这个反应非常惊讶,他自己想,这些英国客人没有听过我国的京剧,在他歌唱这段反二

黄时,并没有说明唱词的内容,而来访的客人们居然能听出“像一个幽灵的哭泣和哀叹”来,当

即对客人们说:“你们所领会的很对,这正是表演一个幽灵在哭诉着自己被害的经过。”由这说

明谭鑫培在刻画一个剧中人的内心表演,细腻入微,有声有色,能使听众有闻其声如见其人的

感觉。    

 

    宗谭的几个流派

 

    谭鑫培被尊为“谭派创始人”和“剧界大王”的美称。之后,学习谭派的人很多,有的是

接向他学,有的是间接学,还有的是间接又间接学来的。因为各人的条件不同,发展变

化的情况也不同,形成了多种流派。

    学习谭派剧艺的,按年代先后,可以分成以下三部分:

    一、与谭鑫培的·儿子·谭小培同一时代的,除了谭鑫培正式收的四位徒弟贾洪林、刘春喜、贵俊卿、余叔岩外,还有言菊朋、王又宸、马连良、贯大元和专以研究谭派剧艺有名的红豆馆主(溥侗)、陈彦衡、夏山楼主(韩慎先)、王君直、王庾生等。

    二、与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同一时代的,有杨宝忠、孟小冬、李少春、奚啸伯、王少楼、杨宝森、王琴生、陈少霖、王文源、郭少衡、贾少棠、陈大漤、刘盛通、徐东明、张文娟和研究谭派剧艺的陈鸿谋医生(原天津宝隆医院院长)等。

    三、现在与谭鑫培曾孙谭元寿同一时代的,有孙岳、殷宝忠、马长礼等。

    这里仅简单谈谈学谭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借以反映当年学谭入迷的人和对于发展谭派做出贡

献的一些情况。

    谭鑫培的门徒,唯贾洪林先生追随的时间最长,直到谭鑫培去世那年最后演出《洪羊

洞》,还是由贾先生配演的八贤王。论成名较苦的是余叔岩先生,由他创造出“新谭派”,就是

今天人们所说的“余派”。

    红豆馆主,即清朝皇族溥侗,又名溥西园,当年人们全称呼他“侗五爷”。他精于词章、音

律,研究谭派剧艺年代极早,是谭鑫培生前敬佩的一人。他不但能演京剧谭派文武老生戏《定

军山》、《连营寨》、《天雷报》、《打棍出箱》……,还能扮演《金山寺》的旦角白娘子,《群

英会》的老生鲁肃、小生周瑜、文丑蒋干,《奇双会》中的赵宠、李桂枝和李奇等生旦三个角色,

戏路之广,称得起是文武昆乱不挡的人物。像这样的多才多艺。在内行里也属少有,是一位非常

出色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陈彦衡,对京剧音乐,造诣很深,是研究谭鑫培剧艺极有名望的一位。他与梅雨田经常在一

起研究我曾祖父的唱腔,并把我曾祖父的《空城计》、《武家坡》、《李陵碑》、《青风亭》、

《汾河湾》、《宝莲灯》、《群英会》、《桑园寄子》、《击鼓骂曹》等戏的一些精采的唱段,

写成工尺谱,作为人们研究的依据。这些戏谱经过整理,已印成《谭鑫培唱腔集》,其中包括《戏

选》、《说谭》和《燕台菊萃》三大部分,把谭鑫培在每个剧里的唱做表情,全做了介绍。在

1917年谭鑫培逝世以后,一般学谭派老生戏的,多向他请教,如言菊朋先生和余叔岩先生。他

对于发展谭派艺术,并使之普遍流传下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的功绩,

是不能埋没的。

    言菊朋,在清末玩票时代,喜爱谭派唱腔,曾参加北京的春阳友会票房,常向红豆馆主、陈

衡和老剧人钱金福、王长林等请教,极力学习,很得谭鑫培的神髓。《汾河湾》、《战太平》、

《定军山》、《桑园寄子》、《法场换子》、《让徐州》、《卧龙吊孝》等,是他常演的得意剧

目。他精通音律,讲究字眼,晚年限于个人嗓音,自创新腔,独辟蹊径,婉转跌宕,细腻精巧。

不失谭派规范,以“旧谭派”号召。他学谭鑫培是入迷的,不但学其艺,且摹仿其生活作风。

    余叔岩,是京剧老前辈余三胜的孙子,是谭鑫培四个门徒的最末一人,但是他在学创谭派

上却是有成就、享大名的一位。可惜的是,1943年就故去了,年方过半百,未能大展其所长。有

关余先生学谭鑫培入迷的情况,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看过我谭鑫培演《桑园寄子》,对

于表演上山的神情姿态,很感兴趣。老是琢磨,极力摹仿。他曾在自家客厅里,放一把椅子,椅

子紧靠着书桌子,当做假想的山,学着上山的脚步身段。因一心一意地学上山,无意中把桌子上

的瓶子、碗等,碰倒了许多惹得他夫人余三奶奶(陈德霖的女儿)说:“你瞧! 把摆设都给碰坏

了!”他这才大吃一晾。由于余叔岩先生这样入迷地学习谭鑫培,终于把谭派唱作并重、文武

兼擅的特点学到手,并且根据自己的条件,学中有创,以韵味醇厚的华丽唱腔,表达剧中人物的

思想感情,创出“余派”路子,打出了“新谭派”的旗子,与言菊朋先生的“旧谭派”分庭抗礼,

成为谭派的主要继承人。

    马连良,坐科于富连成科班,比谭富英早一期,曾师事谭鑫培的大徒弟贾洪林。他幼年的

武功也是很坚实的,早期常演谭派戏《珠帘寨》、《定军山》、《失街亭》、《南阳关》、《战

宛城》、《探母回令》和《打棍出箱》等,甚至还演《翠屏山》的石秀,后来才编写演出了《苏

武牧羊》、《白蟒台》、《串龙珠》一类新戏。现在学马先生的,只是学马先生的后期剧艺,忽

视了他前期也唱过的文武老生戏。马先生的特色是,作派潇洒飘逸,唱腔甜润酣畅,对京剧老生

角色的传统技艺,在谭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无论是在唱做各个方面,处处给观众

一种美的感觉,形成他自己的“马派”艺术。

              (本文是根据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一篇回忆录改编而成,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