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背景
所谓分享,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也指与人分担忧愁。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但是在现在的孩子中,有多少孩子真正的愿意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呢?在幼儿园里经常能看到,两个孩子为同一件玩具而争抢吵闹;或者有的孩子把家里的东西带到幼儿园却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放学时就要急着把东西带回家,不愿意让家里的东西留在幼儿园。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让我意识到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二、课题的核心
本课题主要对分享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对此概念界定前有必要对分享和轮流、合作、谦让等概念加以区别,这些行为在幼儿的活动中也是经常需要的,且具有某些相似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四个概念的解释如下:
分享: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等)。
轮流:依照次序一个接替一个,周而复始。
合作:互相配合做某事或者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谦让:谦虚的不肯担任,不肯接受或不肯占先。
分享与轮流、合作、谦让等行为都是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利他性,其主要区别在于:分享是在没有明显个人利益驱使下产生的。而其他行为往往是出于行为人为达到某个目的而发生的,且利他主义色彩重一些。
综上,将幼儿分享行为定义为:幼儿在没有明显个人利益获得的情况下,通过物品给予,语言交流等方式将个人所有物、信息及情感与他人分着享受的活动。
三、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皮亚杰的“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幼儿在相互作用时,优于动作和观点的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实质上就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有充分显现,如教育内容与要求中五个领域处处体现出“分享”的精神。
通过网络上的文献搜索、书籍资料翻阅,进行整理,发现国内外关于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其研究主题集中在:对分享行为年龄差异性分析,并试图解释分享行为与儿童年龄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探索分享物种类、属性、数量等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分析影响儿童分享行为的主客观因素,同事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方法多以心理学的实验法为主,偏向量的研究。
本课题通过对幼儿观察,家长调查交流结合,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搜集、结合,能够更贴近实际,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在幼儿的任何年龄阶段,所有活动中都可以渗透进相关内容,使幼儿在无形中逐步形成分享意识,培养分享行为。
四、实施计划和步骤
我将本课题目标定为以下两点:
1、调查幼儿的分享行为,探索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机制,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2、引导幼儿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够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养成分享的良好习惯。
本课题在对幼儿的行为观察,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幼儿分享行为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指导,利用各类教育活动,故事环节,家庭引导等方式,逐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重点和家长配合,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分享行为。
我将以本园中6班共计41名幼儿,和所有幼儿的家长为观察、研究对象,根据他们的行为观察,家长的交流讨论进行调查、记录。我将研究时间分为以下三步实施:
2015年3月
选择课题,围绕课题查找资料,搜集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写开题报告
2015年4月——2015年12月
为实施阶段
2016年1月 资料分析,进行总结,撰写阶梯报告和论文
在此次研究中,我将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帮助实施。
五、课题开展的支持
通过网络查询,相关杂志、书籍的翻阅,整理,可以更好地促进本课题的完成,如以下参考文献:
1、赵莹
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2008(2)
2、曾莹
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
3、郭忠玲
关于3—5岁幼儿分享水平发展的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 1996(5)
4、胡晓颖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上海教育科研 2006(10)
5、王玲(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陈友庆(河南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教育教学研讨
2007(1)
6、顾艺文(北京邮电大学幼儿园)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早期教育.2007(4)
本课题有一年的时间进行实施研究,设定的研究对象是日常工作中接触最频繁的,能够使研究更顺利,更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