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佛寺
趁10月1国庆假,随女儿家外出,专程绕道到达56年前住过一年的历城县大庄区商家公社大佛寺大队小佛寺村。
气车自锦绣川特大桥下桥转向西,后进入大佛路,到达小佛寺村下车。


现已改名成锦绣川办事处小佛寺村。 
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已经不认识了,要不是导航,真的不相信小佛寺,就在这里。记得那还是1965年,我们以SQ工作队员的身份,与JFJ参谋刘安成,进入该村,刘在南队,我在东队。那时,东队只有17户社员,东山的孟吉富、孟吉祥、孟吉三;北路的张振中、张白当、张金山、张金生、韩秀梅;西北沟的高光胜、宗修水;西山的贫协张振法主席、张水子;东崖杨光德、杨洪全、杨黑子;南场的宗光胜弟兄两家。共57口人。南队的情况就不清楚了。户人情况应该差不多。薄薄的几亩地,微博的收入。很苦很苦!我们吃在贫下中农家,住在贫下中农家,两次住在张振中家,老两口抱养了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叫黑妮子,冬天,老太太每晚给烧一块热石头,放在被窝里,很是感激!吃饭,每户半月,带去12、3斤面粉、三斤玉米面,大约不到三元钱的油、盐、柴钱。有的户很穷,早饭是水煮几颗玉米粒,馏着一点泡白了的地瓜干,一点咸萝卜头;中午水煮菜,地瓜,搀着橘子皮的玉米面窝窝头,晚饭大概也如此。
山地上,种点地瓜、玉米,作为口粮地,经济收入是东山与北路之间河边的二亩苹果,河底的几棵核桃树,梯田边上的几棵柿子树。
这里山地,出门爬坡上山,运输粪土、庄家,全都是背托肩挑。

现在,小佛寺已变成有159户,526多口人的大村子,户主、人口翻了5倍。

改革开放,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给这个村子带来巨大的收入,锦绣川已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大佛路已是柏油路,旅游的车,排在上山路的右侧,从早上到中午12点后,络绎不绝,排队慢慢驶入。我们没敢排队去青铜山,在小佛寺就掉头,在村委会的后面,沿着村北上山路,往上走,转一转,看一看,那熟悉的小河沟,那忘不掉的爬坡路。





村委会楼南面过小桥,路东就是当年我两次住过的张振中家,另测韩家,在此留影。
80岁老人,只认识4号:杨洪全(大约87-88岁);15号:孟光福(大约84岁)。

现在的 村委会大楼坐落在小河的南岸,向大佛走的路的向东北拐弯处,顺坡的小河沟筑上了拦河坝,今年雨多,水旺。
中午,在村子南端孤山西侧山脚下一路边露天店就餐。这里也是人满为患,慢慢等待,排号上餐。




十几年前,看到同学们回到商家公社拜访老房东的图片,就产生去小佛寺的想法,今天终于实现了,由于时间紧,没有碰到认识的人,记得的两位80岁老人,也没时间去寻找、拜访,成为一点遗憾。
终于又踏上了在这里住过一年的地方,这熟悉的北岭路,石板墙,小河沟,但不见了那小草房,没见到那记忆中的本村人。

再见了,小佛寺!再见了,大佛路!!再见了!锦绣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