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7)——雪花飞舞迎新春

(2023-01-14 11:57:50)
标签:

方言谜语

趣话

分类: 地域文化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7)——雪花飞舞迎新春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7

                   雪花飞舞迎新春

 

             像绒又像棉,  像糖又像盐。

             怕热不怕冷,  不咸也不甜。

 

看到这则谜语,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儿时的一件趣事。那是一个冬日的早晨,我推开大门,眼前的一切让我惊呆了,只见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舞,铺天盖地向大地飘来,将多彩的山野田园打扮得洁白无暇。这是我见到的最大一场雪,我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向雪花跑去,雪花儿很可爱,一朵朵落在我的衣服上,有的还亲吻我的脸颊。我伸开手掌,一朵好大的雪花落在我的手心,我定睛一看,竟是一朵六角形的小白花,太美了!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还在睡觉的小妹妹,她最爱花了,我要给她一个惊喜,于是转身朝屋里跑去。我叫醒梦中的妹妹,要她看我手中的花。妹妹可高兴了,她掰开我的手掌,可什么都没有,早变成水了。妹妹不依不饶,说我骗她,大声地哭了起来,招至了妈妈一顿臭骂。

    这件小趣事之所以能深深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因为下雪实在太神奇了。我相信天底下的孩子没有不喜欢下雪的,谁说雪天不是是一个童话世界呢?就说雪花吧,用精美绝伦比喻一点都不过份。雪花是一种晶体,是天空中的水汽凝化而成的固态降水。雪花的形状大都是六角形的,这是因为雪花属于六方晶系。每片雪花都是一幅极其精美的图案,并且没有一片形状是相同的,怪不得许多大名鼎鼎的艺术家都惊叹不止。孩子们酷爱雪,大人们也没有不喜欢雪的。农民朋友就盼望着下雪,一场大雪再加上冰冻,会把地下的害虫全都冻死,来年就会是好收成,这叫瑞雪兆丰年。至于那些那些喝了墨水的文化人,更是把下雪作为最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现象,总是绞尽脑汁将其跃然纸上变成诗词歌赋。在中国的诗歌海洋里,描写“雪”的名篇经典不计其数,男女老少张口就能念出几句来。“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

雪是美的,有什么能与雪媲美呢,我们自然会想到梅花。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这是南宋词人吕本中的名句。但是,由于梅与雪在时令、形状、颜色方面相同或相近,历代文人常拿两者对比,不少人在诗词作品中多喜欢扬梅抑雪。像“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等,用冰雪的酷冷映衬梅花的高洁。

十分有趣的是,一些爱雪的诗人对此却不以为然,大有打抱不平的意思。除了元代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外,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对梅、雪看似不偏不袒,实际上是向抑雪诗作讨个公道。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雪花是“飞雪迎春到”,梅花是“只把春来报”,谁也不肯服输。可我们的诗人为什么硬要给它们分个高下呢?诗的后两句十分经典,就晶莹洁白而言,梅花远不能与雪花相比,故尔,梅花逊雪三分白。但是雪花却没有梅花的淡雅幽香,因此,雪却输梅一段清香。细品这首诗,我真为睿智诗人的笔墨官司拍案叫绝,也许这便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这则谜语不用说谜底就是雪,我查了一下,雪的谜语很多,且多用诗的语言,像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叫花不是花,美丽人人夸,花开不留种,来年又开花”。但我还是喜欢我们的方言谜语,语言生动,朴实无华。前两句说的是雪的外形,绒、棉、糖(白沙糖)、盐,都与雪相似。后两句说的是雪的内质,怕热不怕冷,不咸也不甜。这样的谜面既能引发猜者想像的空间,又引导人们加深对自然现象的认知,称得上是平江方言谜语的上乘之作。

明天就过小年了,还没见到雪的影子。今天开始降温了,天气预报说有雨加雪。企盼天公作美,下一场大雪,让飞舞的雪花洁白大地的尘垢,迎接兔年新春的到来。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7)——雪花飞舞迎新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