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5)——轻弹细打闹春秋

(2022-10-24 16:31:51)
标签:

方言谜语

趣话

分类: 地域文化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5)——轻弹细打闹春秋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5

                              轻弹细打闹春秋    

 

             四四方方一座洲,   轻弹细打闹春秋。

             两个仙人来霸网,   两只团鱼网上游。

 

这则谜语的谜底是弹棉絮,是平江方言谜语“大雅”的经典之作。一桩普通的工匠活,谜面却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有声有色。看过弹棉絮的人都知道,棉花呈四方形铺满门板,弹匠背着大弓,手拿弹棰,在牛筋弹线上有节奏地敲打,牛筋产生震颤,将棉花弹化。当弹线埋在棉花中弹击时发出的声音是低沉的“突突突”,弹击四五次后弹匠将弓从棉花中提起然后重击一下,将缠在弹线上的棉花弹掉,此时发出的声音是响亮的“弹”,“突突突突——弹”,既有音乐节奏,又有乐感,一句“轻弹细打闹春秋”,将这一劳动场面描写得诗意盎然。“霸网”说的是布网线,“团鱼网上游”说的是弹匠脚踩团饼将棉絮压实,这种比喻自然贴切,画面很美。

我对弹棉花的记忆十分清晰,大慨在我四岁左右,家里请来一位弹匠在堂屋里弹绵絮。从他们用大门板搭台子开始,我就搬一把小椅子坐在台子旁边,聚精会神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看弹棉花。在我眼里,这把大弓大神奇了,不但弹出来的声音好听极了,还把棉花弹得像雪花一样满屋飞舞,真好看!快到中午了,妈妈从外面回来,看到我像个雪人似的,眼睛、鼻孔、嘴巴都是棉绒花,二话没说,一把将我拉出堂屋,屁股上就是几巴掌。我摸摸屁股,跑到厨房擦了一把脸,趁妈妈去作饭,我溜进了堂屋,挨打也要看棉花是如何变成棉絮的。

弹棉花的工艺起于什么朝代,史无详考。元代此业盛行。王祯《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县弓来弹皮棉”。

    上世纪末,弹棉花这种老手艺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听说街道上有一间弹棉絮的作坊,我立即前去造访,看到的却是弹花机取代了弹花弓,脑海里的精彩场面荡然无存了,很是失落。师傅说弹花弓乡下老弹匠家里还有,但都不用了。当时我想,一定要去乡下找老弹匠,让他重现一下弓弹棉絮的精彩。

正当我怀疑还能不能再看一次弓弹棉花的技艺时,友人给我介绍了一部电影《巧奔妙逃》,这里面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弹棉花表演。上网一看,果然不负所望。这是一部由孙敏执导,魏宗万、黄宏等主演的歌颂军民抗日的爱国主义喜剧影片,讲述了二柱帮助受伤的八路军交通员传送装有日军战略进攻图的故事。影片中的日军少佐佐佐木小队长曾经是音乐教师,他很喜欢收集中国乐器,误认为老幺的弹棉花弓子是一种乐器。

为了逃离虎口,弹棉絮的师傅老幺与说书人临时编了一首《弹棉花》,老么用棉捶击打弓弦,说书人以三弦伴奏,秦贵敲打团饼,三人边弹边唱边舞蹈。原以为大祸要临头,却不曾想一曲《弹棉花》征服了狡猾的鬼子,佐佐木竟领头鼓掌,带领鬼子们学唱这首歌。

《弹棉花》是这样唱的:“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呦,弹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哎呦勒呦勒,不弹还是那旧棉花……”这段《弹棉花》不仅旋律优美而动听,表演也十分接地气,尤其是老么肩扛大弓,捶击弹线,好像真在弹棉花一样,惟妙惟肖,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可见源于生活的艺术真是魅力无穷!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5)——轻弹细打闹春秋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5)——轻弹细打闹春秋
                                                                            图片来自网络,谢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